AP心理學課程經典實驗分析

聽說有人覺得AP心理就是死記硬背一大堆亂(luan) 七八糟的概念和理論?

好叭,其實當年的我也是這麽(me) 覺得的。每當我翻開我的concept log book,看到密密麻麻的”XXX theory”、”XXX model”、”XXX effect”且中間還穿插著一堆人名的時候,我就兩(liang) 眼發昏。

但是,其實這些心理概念和理論並不是憑空出現的!它們(men) 的背後,藏著無數有趣的實驗和有意思的故事,等著你去探索。 所以呢,我希望通過這個(ge) 係列,給你們(men) 分享一些AP心理學裏的經典實驗,把概念背後的故事,講給你們(men) 聽~

本係列目錄

Biological Bases of Behavior

1.1Minnesota Study of Twins Reared Apart

Learning

2.1 Tolman: Latent Learning

2.2 Pavlov: Classical Condition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3.1 Elizabeth Loftus: Misinformation Effec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1 Mary 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 Experiment

4.2 Harry Harlow: The Wire Mother Experiment

4.3 Gibson & Walk: The Visual Cliff

Social Psychology

5.1 Stanley Milgram: Obedience Experiment

5.2 Philip Zimbardo: Stanford PrisonExperiment

5.3 Latane & Darley: The Bystander Effect

5.4 Latané (et al.): Social Loafing

5.5 Solomon Asch: Line Experiment#01

Biological Bases of Behavior

1.1 、Minnesota Study of Twins Reared Apart

有時候我們(men) 會(hui) 不禁感歎:有些人腦子怎麽(me) 就這麽(me) 好使?他們(men) 是不是天生就那麽(me) 聰明?

為(wei) 了探究“一些人是不是天生就智力超群”這個(ge) 問題(或者換個(ge) 更嚴(yan) 謹的說法:智力是否是一種遺傳(chuan) 自父母的特征),研究者通常會(hui) 使用雙胞胎研究來確定智力的遺傳(chuan) 性。

Minnesota Study of Twins Reared Apart (1990)大概是最著名的雙胞胎研究之一了~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找到了超過100對因為(wei) 種種原因被分隔、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的同卵雙胞胎,對他們(men) 的各項心理和生理指標進行了測量,並將這些數據和異卵雙胞胎(fraternal twins,遺傳(chuan) 信息有差異)、普通兄弟姐妹等各種基因沒有那麽(me) 相似的組合進行對比。

結果發現:無論是一起長大的同卵雙生(identical twins, 遺傳(chuan) 信息完全一致)還是分開撫養(yang) 的同卵雙生,他們(men) 智商得分之間的相關(guan) 性都顯著高於(yu) 其他組合!(見圖1

【AP心理】你們(men) 要的考前衝(chong) 刺指南來了!(內(nei) 附複習(xi) 筆記)

圖1

這說明:智力確實是有遺傳(chuan) 成分在的!

但是我們(men) 也不能因此就放棄掙紮,覺得自己就是天生笨、怎麽(me) 也學不會(hui) ,畢竟還有很多研究表明,環境和其他後天因素也是會(hui) 對我們(men) 的智力和人格發展產(chan) 生影響的!比如,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時候提供一個(ge) 具有比較多外界刺激的環境,孩子的智力發展也會(hui) 得到一定促進。 所以…去用後天的努力改變命運吧!

【考點提示】這類關(guan) 於(yu) 雙胞胎的研究給我們(men) 最大的啟示其實就是:先天的生物因素可以對人類的行為(wei) 造成影響,這一點在2016年的MCQ中就有考察到。

【真題速遞】2016 Q81:

【AP心理】你們(men) 要的考前衝(chong) 刺指南來了!(內(nei) 附複習(xi) 筆記)

作為(wei) 最著名的雙胞胎研究之一,Minnesota Study of Twins Reared Apart顯示分開撫養(yang) 的identical twins在智力上有很強的相關(guan) 性(明顯高於(yu) fraternal twins和普通兄弟姐妹),展現了有機體(ti) 行為(wei) 的生物學基礎,答案應該選擇D。

#02Learning

2.1 、Tolman: Latent Learning

Watson、Skinner這類的行為(wei) 主義(yi) 心理學家一直覺得,隻有行為(wei) (behavior)本身才值得研究,因為(wei) 它看得見摸得著;而心智(mind)更像是一個(ge) “黑箱”,沒法理解也沒法研究。 在這樣的行為(wei) 主義(yi) 視角下,確認某個(ge) 生物體(ti) 習(xi) 得了某種行為(wei) 的唯一方式就是觀察它有沒有實際展示出這種行為(wei) ,並且隻有通過獎賞(reinforcement)才能幫助生物體(ti) 進行學習(xi) 。 但是,Tolman的迷宮鼠實驗卻反駁了這種觀點。

在這個(ge) 實驗裏,饑餓的小鼠們(men) 被隨機分配在實驗組和對照組兩(liang) 個(ge) 組別。在對照組中(見圖2),小鼠每一次都被放在出口有食物(也就意味著有獎賞)的迷宮裏。

【AP心理】你們(men) 要的考前衝(chong) 刺指南來了!(內(nei) 附複習(xi) 筆記)

圖2 對照組

而在實驗組中(見圖3),小鼠首先被放在出口沒有食物(=沒有獎賞)的迷宮裏;進行10天無獎賞的試驗後,研究人員才把小鼠移到出口有食物的迷宮中。而研究者將會(hui) 記錄小鼠們(men) 走迷宮全程犯的錯誤數量。

【AP心理】你們(men) 要的考前衝(chong) 刺指南來了!(內(nei) 附複習(xi) 筆記)

圖3 實驗組

因為(wei) 一進入迷宮,對照組的小鼠就嗅到了食物的香味,所以很努力地想搞清楚這個(ge) 錯綜複雜的迷宮,向著出口進發。隨著一次次的摸索,小鼠對迷宮越發熟悉,在摸清楚路線後,幹勁十足,溜得可快,犯的錯誤越來越少。 而實驗組的小鼠呢?剛開始進入迷宮後,並沒有發現好吃的,沒什麽(me) 前進的動力,隻好在迷宮裏慢悠悠地轉,不斷地試錯,轉著轉著也轉到了出口。

但因為(wei) 沒有食物刺激它們(men) ,在前10天的試驗裏,它們(men) 走迷宮犯的錯誤一直挺多的,沒什麽(me) 明顯的進步。和對照組的小鼠裏比起來,實驗組的小鼠看起來笨多了,看看人家噌噌噌的腳步,再看看你們(men) 到處碰壁。 然而,事情出現了轉機。

在第11天,實驗組的小鼠突然發現:這一次的迷宮出口有食物!哈!老子餓得要死,還陪你們(men) 白白走了10天迷宮,現在終於(yu) 有吃的了!結果它們(men) 跑得飛快,錯誤數急劇降低,一下就到了終點。

【AP心理】你們(men) 要的考前衝(chong) 刺指南來了!(內(nei) 附複習(xi) 筆記)

圖4 實驗結果

這個(ge) 實驗使Tolman提出了latentlearning潛伏學習(xi) )的概念:learning that occurs but is not observable in behavior until there is an incentive to demonstrate it.在沒有食物獎賞的時候,實驗組小鼠犯的錯誤很多,看起來沒有很好地習(xi) 得迷宮的構造;但後來在有食物獎賞時它們(men) 所展現出來的飛速進步表明,其實它們(men) 早就學會(hui) 了怎麽(me) 走出迷宮,隻是沒有動機展現出來罷了。

這個(ge) 實驗引出的另一個(ge) 重要概念是cognitive map認知地圖):a mental picture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小鼠能走出迷宮,以及我們(men) 在日常生活中能找到某個(ge) 地方,都是因為(wei) 我們(men) 能夠對周圍的環境和地點進行表征,在腦海裏形成了一個(ge) 地圖,幫助我們(men) 進行定位。

【考點提示】Tolman的小鼠迷宮實驗算是一個(ge) 常考點了,AP心理曾經考察過實驗結果(比如圖表)、相關(guan) 重點概念和最基礎的“研究者是哪位”等。我們(men) 要眼熟展示實驗結果的圖表圖4),知道latent learningcognitive map分別是什麽(me) ,以及記住是Tolman通過做這個(ge) 實驗提出了latent learning的概念!

【真題速遞】2015 Q88:

【AP心理】你們(men) 要的考前衝(chong) 刺指南來了!(內(nei) 附複習(xi) 筆記)

恭喜我們(men) 遇到了比較善良的出題人!花了那麽(me) 多篇幅把Tolman的實驗認認真真概括了一遍,讓我們(men) 一眼就可以識別出latent learning,選擇A。希望看了這篇推文以後你真的可以一眼識別出哈~

2017 Q22:

【AP心理】你們(men) 要的考前衝(chong) 刺指南來了!(內(nei) 附複習(xi) 筆記)

這個(ge) 圖是不是看著特別眼熟?是不是和我在上文貼的實驗結果圖幾乎一樣(見圖4)?Group C就是那一群原本看起來傻傻的,但一給食物就火力全開的實驗組小鼠。它們(men) 引導研究者提出了latent learning和cognitive map的概念,既然選項沒有latent learning那就隻好選擇B啦。

2016 Q26:

【AP心理】你們(men) 要的考前衝(chong) 刺指南來了!(內(nei) 附複習(xi) 筆記)

題幹就是cognitive map的完美定義(yi) ,選擇D。

2017 Q89:

【AP心理】你們(men) 要的考前衝(chong) 刺指南來了!(內(nei) 附複習(xi) 筆記)

非常簡單粗暴的考法,要是忘了小心Edward Tolman半夜來你家敲門哈!

2.2、Pavlov: Classical Conditioning

說到classical conditioning經典條件反射),就不得不提及Pavlov和他的狗子。簡要概括一下,就是Pavlov通過訓練狗子建立起鈴鐺聲和肉的聯係,使狗子在聽到鈴鐺聲就會(hui) 流口水,即使鈴鐺聲並不能吃。

【AP心理】你們(men) 要的考前衝(chong) 刺指南來了!(內(nei) 附複習(xi) 筆記)

圖5

【考點提示】

Pavlov的實驗最常見的考法就是讓我們(men) 辨別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各種key elements,包括:

Unconditioned stimulus Food (meat)
Unconditioned response Salivation
Neutral stimulus Bell
AFTER CONDITIONING…
Conditioned stimulus Bell
Conditioned response Salivation

【真題速遞】2017 Q83:

【AP心理】你們(men) 要的考前衝(chong) 刺指南來了!(內(nei) 附複習(xi) 筆記)

這道題就是一個(ge) 典型的例子,讓我們(men) 辨別food屬於(yu) 哪個(ge) key elements。記住了上麵的總結表格,我們(men) 應該很快就能判斷出food屬於(yu) unconditioned stimulus,不需要經過任何訓練food就能夠觸發狗子流口水這一反應,選擇C。

#03CognitivePsychology

3.1 ElizabethLoftus: Misinformation Effect

我們(men) 常常信誓旦旦地說某個(ge) 事件一定發生過,還能從(cong) 自己的記憶中提取出事件的各個(ge) 細節,並對自己的記憶充滿信心。然而Elizabeth Loftus對記憶的研究卻給我們(men) 敲響了警鍾。

在1974年,Loftus和她的同事做了這樣一個(ge) 實驗:他們(men) 招募了45位大學生,給他們(men) 看了一段關(guan) 於(yu) 車禍的視頻,然後問了他們(men) 一些關(guan) 於(yu) 視頻細節的問題,其中包括對汽車行駛速度的估計。實驗的independent variable是問題的措辭方式: “

About how fast were the cars going when they smashed/collided/bumped/hit/contacted each other?” ——問題使用的動詞稍有不同。 Dependent variable則是學生們(men) 的回答。

結果顯示,聽到動詞“smashed”的學生對汽車行駛速度的估計遠遠高於(yu) 聽到動詞“contacted”的學生(見圖6),這說明問題中的動詞所暗示的關(guan) 於(yu) 汽車速度的信息能夠影響學生對車禍視頻的回憶(更具體(ti) 一點,對汽車行駛速度的估計)。

【AP心理】你們(men) 要的考前衝(chong) 刺指南來了!(內(nei) 附複習(xi) 筆記)

圖6

一周以後,研究者又把學生們(men) 召集起來,問了他們(men) 一個(ge) 新問題:他們(men) 有沒有在車禍視頻中看到碎玻璃?(正確答案是沒有。)結果,和其他學生相比,一周前聽到動詞“smashed”的學生回答“有看到碎玻璃”的比例顯著更高。

Loftus的實驗展示了misinformationeffect對額外信息有可能是不準確的、有誤導性的的信息的暴露有可能“篡改”人們(men) 對於(yu) 事件的記憶。所以,有時候別對自己的記憶太有自信!

【真題速遞】2014 Q8:

【AP心理】你們(men) 要的考前衝(chong) 刺指南來了!(內(nei) 附複習(xi) 筆記)

“major influence on recall”說明題目問的是Loftus實驗的自變量independent variable,應該是問題的措辭(使用不同的動詞),選擇C。

結   語

今天我們(men) 一起了解了著名的Minnesota雙胞胎實驗、小鼠如何通過暴走迷宮展示latent learning、Pavlov通過觀察他的喜歡流口水的狗提出classical conditioning、以及Loftus的記憶實驗說明我們(men) 的記憶是多麽(me) 的不可信賴。以下是這幾個(ge) 重要實驗的總結表格:

希望今天的文章對你的心理學習(xi) 有所幫助,我們(men) 下期繼續哦!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SSAT考試與SAT考試有什麽區別?SSAT考試有哪幾個等級?

下一篇

2022年AP考試可以線上嗎?不行!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