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EM文獻分享 | 關於製造良好物理性能的BC/HA複合材料的相關文獻

文獻標題:

Bacterial cellulosehyaluronic acid nanocomposites production throughco-culturing Gluconacetobacter hansenii and Lactococcus lactis in a two-vesselcirculating syste

DOI號:

10.1016/j.biortech.2019.121715

關(guan) 鍵詞:

Bacterial cellulose,Hyaluronic acid,Co-cult,uring Lactococcus lactis,Bioreactor

內(nei) 容摘要:

通過在設計雙容器循環中共培養(yang) 漢森氏葡萄糖酸菌(Gluconacetobacterhansenii,以下簡稱G.hansenii)以及乳酸菌(Lactococcus lactis,以下簡稱L.lactis),實現細菌纖維素(bacterial cellulose,以下簡稱BC)與(yu) 透明質酸(Hyaluronic acid,以下簡稱HA)的交聯,製造出擁有更良好物理性能的BC/HA複合材料。

主要內(nei) 容:

1.前言

由2022BNUZH的課題,他們(men) 使用殼聚糖和HA對生產(chan) 出來的BC進行修飾,以增強BC的物理和機械性能。經組會(hui) 討論,考慮到殼聚糖對大腸杆菌而言是有毒性的,因此我將目光轉向HA。HA就是在護膚品中的玻尿酸的別名,其保水能力是廣為(wei) 人知的。由於(yu) 我們(men) 計劃生產(chan) BC是作為(wei) 保水劑使用,因此使用 HA修飾BC,一方麵能夠提升BC的物理和機械性能(尤其提升BC的保水性能),一方麵又能夠實現生產(chan) 雙保水劑,可謂一箭雙雕。

不過,BC如何與(yu) HA交聯是一個(ge) 問題,目前常用手段是將已經純化的HA加入到BC中,然後通過添加化學藥劑,促進HA與(yu) BC的交聯,最終得到一個(ge) BC/HA的網狀結構。這個(ge) 存在的問題是,額外添加HA,會(hui) 有成本過高的問題,這與(yu) 我們(men) 想要生產(chan) 低成本保水劑的初衷背道而馳。同時,使用化學藥劑促進交聯工序繁瑣,不適合應用在我們(men) 的生物工廠中。因此,這篇文獻中提到的共培養(yang) 、自主交聯的辦法,就很符合我們(men) 的設想。通過閱讀文獻,希望能夠發現可以應用在我們(men) 設計中的部分,實現我們(men) 的設想。

2.BC與(yu) HA

細菌纖維素(BC)因其高純度、生物相容性和優(you) 異的機械性能而引起了研究人員的興(xing) 趣。基於(yu) BC的納米複合材料是一個(ge) 很有前景的研究課題,目前廣泛研究的複合材料包括BC/海藻酸鹽BC/膠原蛋白/羥基磷灰石、BC/殼聚糖、肝素化BC、甘露糖化BC、BC/聚苯胺、BC/普魯蘭(lan) 多糖和BC/木葡聚糖。這些BC 的納米複合材料已應用於(yu) 生物醫學領域,在改善生物相容性、細胞附著和成纖維細胞生長到人造血管、傷(shang) 口敷料和組織再生方麵都有應用。

透明質酸(HA),又稱玻尿酸,是一種線性多糖,由 D-葡萄糖醛酸(D-glucuronicacid)和N-乙酰基-D-氨基葡萄糖(N-acetyl-D-glucosamine)的雙糖重複單元組成,對細胞生長、增殖和傷(shang) 口愈合具有有益作用。BC/HA納米複合材料是通過在BC的生物合成過程中在培養(yang) 基中添加純化的HA,或將BC薄膜浸入HA溶液中製備的。不過,由於(yu) 市場上HA的價(jia) 格十分昂貴,額外添加HA會(hui) 導致生產(chan) BC/HA複合材料的成本顯著升高。

生物技術中廣泛使用的方法——共培養(yang) 發酵,為(wei) 這裏生產(chan) BC/HA成本高的問題提供了良方。通過在適當培養(yang) 條件下共培養(yang) G.hansenii和L.lactis,發酵過程中可直接形成BC/HA納米複合材料。

3.共培養(yang) 方法

3.1激動狀態和靜止狀態

通常,培養(yang) 生產(chan) BC的細菌時,根據培養(yang) 方法可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大方向——激動狀態和靜止狀態。在攪拌培養(yang) 基中,溶解氧(DO)和pH值可以在必要時進行監測和調整。還可以提供葡萄糖等其他營養(yang) 物質並充分混合以支持菌株的生長。同時根據攪拌方法的不同,合成的細菌纖維素的形狀可以是多種形式,包括多形漿狀物、纖維狀物和橢圓形顆粒狀物。

靜態條件下,BC在空氣和介質界麵產(chan) 生,形成凝膠狀薄膜。這些BC薄膜有更大的內(nei) 表麵積,保持著規則的形狀和完整的三維結構,因此有更好的機械強度和保水性能。也就是說,動態培養(yang) 下生產(chan) 的BC機械性能略遜於(yu) 靜態培養(yang) 下生產(chan) 的BC。但是,在靜態培養(yang) 基中,隻能調整有少數參數,包括溫度、pH 初始值和不同營養(yang) 素的初始濃度,其可控性不如動態培養(yang) 。

文獻使用的是靜態培養(yang) 和動態培養(yang) 的結合方法,這是通過他們(men) 自己設計的裝置來完成的。不過,考慮到我們(men) 的保水劑不需要那麽(me) 精細的結構,以及調配溶液與(yu) 排放保水劑時難易度,綜合考慮下來,我認為(wei) 我們(men) 的設計中應該使用動態培養(yang) 法,更易於(yu) 操控,後處理也比較容易。

3.2 共培養(yang) 方法

這是在他們(men) 雙容器循環裝置中完成的(詳細設計見下項)。

3.2.1 菌株與(yu) 培養(yang) 基的準備

1.G.hansenii ATCC 23769來自美國類型培養(yang) 集(ATCC)。

2.L.lactis APJ3是Chauhan等人用乳酸菌MG1363 和來自Bioneer(丹麥)的質粒pAMJ399構建。

3.配置標準Hestrin-Schramm(HS)培養(yang) 基。混合 20.0 g/L葡萄糖、5.0 g/L細菌蛋白腖(bacterial peptone)、5.0 g/L酵母提取物、2.7 g/L磷酸鈉二鹽 基、1.15 g/L檸檬酸和1.0 g/L硫酸鎂,然後用鹽酸調節pH值至5.0。

4.配置HS瓊脂培養(yang) 基。在標準HS培養(yang) 基中加入1.5%(w/v)瓊脂和紅黴素(Sigma-Aldrich),最終濃度為(wei) 2 μg/mL。

5.配置改良的M17培養(yang) 基。混合30 g/L的葡萄糖,2.5 g/L的酪蛋白腖(casein tryptone),2.5 g/L的細菌蛋白腖,5 g/L的大豆蛋白腖,2.5 g/L酵母提取 物,5 g/L牛肉提取物,0.5 g/L抗壞血酸,0.22 g/L硫酸鎂,19.1g/Lβ-甘油磷酸鈉,3.5g/L檸檬酸,8.97g/L磷酸二鈉。

6.配置葡萄糖溶液533 g/L、267 g/L和133 g/L。

7.上步葡萄糖溶液將在共培養(yang) 時,分別以0.067 g/h、0.033 g/h和0.017 g/h的速度不斷加入到發酵係統中。(這裏設計的進料速率是依據HA的最佳配比:0.5%、0.2%、0.1%至0.05%(w/v)計算得來)

3.2 具體(ti) 培養(yang) 方法

 

1.在接種共培養(yang) 時,G.hansenii和L.lactis之間的菌落形成單位(CFU)設定為(wei) 1:1。

2.對於(yu) G.hansenii,將10 mLHS培養(yang) 基、34 µL解凍的冷凍原液和34 µL纖維素酶(Sigma-Aldrich)混合並在30°C和250 rpm下搖動,直到600 nm波長下的光密度(OD)達到0.90(7.2±3.4×107 CFU/mL)。

3.通過用等體(ti) 積的新鮮HS培養(yang) 基清洗菌株三次,去除培養(yang) 基中的纖維素酶。

4.離心4500×g,4℃,5min,收集菌株。

5. 對於(yu) L.lactis,首先將其解凍的冷凍原液接種到含有2µg/mL紅黴素的HS瓊脂平板上,以選擇含有轉移質粒的菌株。

6. 將平板放在30℃的培養(yang) 箱中24至36小時。挑選在瓊脂平板上形成的菌落,接種到5 mL含有2 μg/mL 紅黴素的新鮮HS培養(yang) 基中,在30 ℃和250 rpm下培養(yang) 過夜。

7. 將另外10 mL含有2 µg/mL紅黴素的新鮮HS培養(yang) 基接種到1%(v/v)的過夜培養(yang) 基中,並在30℃和250 rpm下搖動,直到OD600nm的值達到0.66,此時菌株處於(yu) 早期對數階段(3.4±0.2×107 CFU/mL)

8.當開始共培養(yang) 時,將1 mLG.hansenii的原代培養(yang) 物和1 mLL.lactis的原代培養(yang) 物接種到每100 mL改良的M17培養(yang) 基中,其中還含有2 μg/mL紅黴素。

9.在30 ℃下運行雙容器循環係統7天後,收集纖維素小球並在80 ℃下用0.1 M NaOH溶液清洗1hr。

10.堿處理重複一次,然後用去離子(DI)水衝(chong) 洗,直到達到pH7.0。

11.純化的纖維素被冷凍幹燥(Freezoom2.5 L, Labconco),精確稱重(AE240,Mettler Toledo),並儲(chu) 存在幹燥器中,以便進一步分析。

12.G.hansenii和L.lactis共培養(yang) 產(chan) 生的纖維素被標記為(wei) Co BC,而來自G.hansenii單培養(yang) 的纖維素,作為(wei) 對照組,被標記為(wei) 23769 BC。

13.在相同的條件下,同時進行乳酸菌APJ3的單培養(yang) ,作純HA的對照。

4. 儀(yi) 器設計

文獻中記述了一種雙容器循環係統的設計。這個(ge) 係統允許G.hansenii在空氣—液體(ti) 界麵生產(chan) 纖維素薄膜,同時為(wei) 共培養(yang) 菌株L.lactis提供氧氣和葡萄糖,使其能夠生長和生產(chan) HA。係統包含的部件如下:

文獻分享 | 關(guan) 於(yu) 製造良好物理性能的BC/HA複合材料的相關(guan) 文獻文獻分享 | 關(guan) 於(yu) 製造良好物理性能的BC/HA複合材料的相關(guan) 文獻

文獻分享 | 關(guan) 於(yu) 製造良好物理性能的BC/HA複合材料的相關(guan) 文獻

圖1 雙容器循環係統

係統使用時,濕空氣和葡萄糖被供應到空氣側(ce) (左邊的容器),通過劇烈的氣泡混合,最後在培養(yang) 基中循環分布。BC在BC側(ce) (右側(ce) 容器)的空氣和液體(ti) 的界麵上生長。黑色箭頭表示培養(yang) 基的流動方向。虛線箭頭表示濕空氣的流動方向。

*備注:雖然蠕動泵在兩(liang) 個(ge) 吸液瓶之間循環培養(yang) 基,但在BC側(ce) 容器中保持相對靜止的狀態,並且在氣液界麵合成了BC薄膜。

5. 物理性質測試結果

5.1 X 射線衍射

研究人員通過X射線衍射測試了Co BC的晶體(ti) 信息。結果表明,Co BC的晶體(ti) 尺寸比23769 BC大。研究人員猜測,是因為(wei) HA通過使微纖維緊密靠近,促進共結晶,從(cong) 而形成更大的晶體(ti) 。同時作為(wei) 線性聚合物的HA也可以沿微纖維的長度以線性方式結合,從(cong) 而使微纖維緊密排列,同時促進共結晶。

5.2 FESEM 圖像

23769 BC和Co BC的表麵形貌通過FESEM圖像呈現。作為(wei) 對照樣品的23769 BC表現出多孔纖維素網絡,而與(yu) 23769 BC相比,在Co BC樣品中

觀察到具有更小孔徑和更大條帶的更密集網絡。同時,他們(men) 也觀察到,隨著葡萄糖的恒定進料速率從(cong) 0.067 g/h降低到0.033 g/h或0.017 g/h,共培養(yang) 的乳酸乳球菌合成的HA下降,Co BC中的孔徑呈增大趨勢。

5.3失重分析研究

通過失重分析研究了Co BC的持水能力。在所有葡萄糖進料速率下的23769BC樣品在60分鍾後幾乎完全幹燥。當HA隨著濃度的增加而整合時,Co BC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全幹燥。研究發現,在0.067 g/h組下生產(chan) 的Co BC顯示出最長的時間,即需要120分鍾才能失去所有的水。與(yu) 23769 BC相比,Co BC增強的持水能力可能與(yu) HA的保水性能和這些納米複合材料中更小的孔徑的組合有關(guan) 。

文獻分享 | 關(guan) 於(yu) 製造良好物理性能的BC/HA複合材料的相關(guan) 文獻

圖2 23769 BC和Co BC在0.067 g/h、0.033g/h和0.017g/h的恒定葡萄糖進料速率下的重量損失分析(n=3)

個(ge) 人評價(jia) :

總的來說,共培養(yang) 生成BC/HA自主交聯的納米複合材料,相比純BC,有著晶粒更大、網間孔徑更小、保水性能更好的優(you) 點。這就完全符合我們(men) 想對BC修飾的初衷,換而言之,HA 也完全符合我們(men) 對修飾物的要求與(yu) 期許。因此可以考慮應用HA到我們(men) 的設計中。

根據文獻中記述,BC/HA的HA含量在0.5%、0.2%、0.1%至0.05%(w/v)範圍內(nei) ,已有很好的醫療效果(保水、修護等),尤其以0.1%和0.05%HA最佳。因此我推測,在我們(men) 計劃合成的保水劑BC/HA 中,HA作為(wei) 修飾和輔助也無需過量。因此配合大腸杆菌生產(chan) HA,就無需再增加它的產(chan) 量,隻要能合成

就行,這就大大降低我們(men) 的工作難度。

並且,在實際應用階段,我們(men) 無需再對BC/HA進行表征,則實驗操作中洗脫和純化的部分可以省略。共培養(yang) 數天(時間縮短還需要再測試)後,直接將培養(yang) 出的產(chan) 物加水,配製溶液,就可以投放,這就簡化了我們(men) 的工作流程。

最後,這個(ge) 共培養(yang) 裝置也很適合應用在我們(men) 設計的生物工廠中。諸多細節還需待定,但大體(ti) 方向已經非常明確。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AP微積分(Calculus) -- AB、BC誰更容易得5分?

下一篇

在美國大學裏是否有實習和研究的機會?對大一新生的課程注冊有什麽建議?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