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John Locke論文寫(xie) 作競賽的題目已經公布。
機構老師特別為(wei) 大家帶來獨家專(zhuan) 業(ye) 解析,幫助你深入理解每個(ge) 題目的核心內(nei) 涵,並全麵掌握其外延與(yu) 延展思路。字數較多,請大家耐心觀看!
哲學Philosophy
Q1.What moral obligations do we owe to living persons that we do not owe to future persons?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of your answer for policy-making?(我們(men) 對在世者負有哪些道德義(yi) 務,而這些義(yi) 務是我們(men) 不需要對未來的人承擔的?您的回答對政策製定有何啟示?)
機構獨家解析
首先明確區分對在世者的具體(ti) 義(yi) 務(如生存權保障、醫療救助)與(yu) 未來世代的抽象責任。
可借助效益主義(yi) 、優(you) 先主義(yi) 或代際正義(yi) 理論,論證優(you) 先解決(jue) 當下困境的倫(lun) 理必要性,同時通過氣候政策、稅收工具等平衡當前福利與(yu) 長遠可持續性。
需強調政策設計應當考慮未來風險(如碳排放成本),在資源分配中計入“未來權重”,避免透支未出生者的生存基礎。
Q2.Should we treat non-human animals well because they have rights, interests, neither, or both?(我們(men) 善待非人類動物是因為(wei) 它們(men) 擁有權利、利益,還是兩(liang) 者皆無或兼有?)
機構獨家解析
首先界定“權利”與(yu) “利益”的哲學定義(yi) (如Regan的權利論/Singer的效益主義(yi) ),其次根據動物的特征(感知力等),辨析動物是否具備“權利”或“利益”,最後論證倫(lun) 理義(yi) 務的根源。
建議結合科學認知與(yu) 倫(lun) 理理論,批判性分析“人類中心主義(yi) ”的局限。
Q3. "When civilians are the main target, there's no need to consider the cause. That's terrorism; it's evil." Is this correct?(當平民成為(wei) 主要目標時,無需考慮動機。這就是恐怖主義(yi) ,是邪惡的。” 這種說法正確嗎?)
機構獨家解析
需結合現實例子,解構"恐怖主義(yi) "的定義(yi) ,重點探討是否絕對排除動機考量。
必須考慮到有正當目的的運動,如反殖民暴力中的平民傷(shang) 亡,並探討依照命題中提出的標準,此類運動是否屬於(yu) 恐怖主義(yi) ,從(cong) 而討論原標準是否合理。
在當前國際局勢下,出題人大概率以巴以衝(chong) 突為(wei) 背景,分析時可結合相關(guan) 曆史事件論證,包括以色列建國史。
需注意區分戰術選擇的有效性與(yu) 倫(lun) 理上的正當性。
政治Politics
Q1.Should politicians ever be punished for lying?(政治家是否應因撒謊而受到懲罰?)
機構獨家解析
第一題打破了老傳(chuan) 統,不再隻是考察對representative democracy的理解,而是更具象到政治家的行為(wei) ,但也是政治哲學裏的經典論題。
今年的破題點在於(yu) :
1. 怎麽(me) 定義(yi) 撒謊,這點和行為(wei) 者是否知情、以及意圖和程度有無關(guan) 係,需要聯係到以馬基雅維利為(wei) 代表的現實主義(yi) 學派及對其的批判;
2. 以什麽(me) 方式懲罰,懲罰的目的和法理是什麽(me) ,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3. 要不要區分不同情況,還是一刀切原則,政治家和普通公民有沒有差別,這裏重點考察學生論點背後的邏輯完整性;
4. 怎麽(me) 定義(yi) 政治家,是民選政客還是指派的技術官僚,這跟政治體(ti) 製、文化國情有沒有關(guan) 係,政治家可不可以同時有其它身份,會(hui) 不會(hui) 造成衝(chong) 突。
題目要求學生在對政治哲學理論融會(hui) 貫通的基礎上討論現實,好的文章一定需要強有力又與(yu) 眾(zhong) 不同的例證。
題目比較考驗立論的完整性和嚴(yan) 謹性,適合有政治哲學閱讀基礎和密切關(guan) 注時事的學生,難度適中。
Q2.David Hume celebrated the wisdom of "unlettered men". In a democracy, do the votes of the unlettered tend to protect a country against the bad ideas of the lettered or do the votes of the lettered tend to protect a country against the bad ideas of the unlettered?(大衛·休謨曾讚揚“未受教育者”的智慧。在民主製度中,未受教育者的選票更傾(qing) 向於(yu) 保護國家免受受教育者的錯誤觀念影響,還是受教育者的選票更傾(qing) 向於(yu) 保護國家免受未受教育者的錯誤觀念影響?)
機構獨家解析
今年的第二題反而回到了民主製話題,"unlettered men"的概念最早出自聖經,指的是未經過正式教育或訓練,較為(wei) 無知的人。
最初這個(ge) 形容並沒有明確的褒貶,但曆史上部分作者會(hui) 將其等同於(yu) 次等、不完整的人(lesser people),在民主製度裏這些人是否應該擁有平等的投票權也一直是個(ge) 討論點。
題目援引了休謨的觀點,認為(wei) unlettered men實際上擁有lettered men不一定具備的智慧,他們(men) 在製衡後者的觀點並保護國家利益上是有貢獻的。
這道題也映射了當下的世界,隨著民粹右翼在政治上的崛起,這些“紅脖子”“鄉(xiang) 巴佬”選民的觀點是否應該被平等的接受和尊重(如美國),還是繼續受到建製派精英的打壓(如德國)?
關(guan) 鍵詞很多,wisdom、bad ideas、protect這些概念都需要被具體(ti) 定義(yi) ,當然對於(yu) unlettered men和民主體(ti) 製及國家利益的理解也構成了立論是否精彩的基石。
題目較為(wei) 發散,學生需要援引曆史上和當下的案例來分析,好的文章應該是旁征博引、論證清晰的,很考驗知識積累,有一定難度。
Q3.Diversity is fashionable, but is it valuable?(多樣性是一種潮流,但它真的有意義(yi) 嗎?)
機構獨家解析
每年總會(hui) 有一道熱點題,今年不出意外關(guan) 注點來到了diversity方向,也就是西方曾經的政治正確中心、現在被馬斯克瘋狂砍殺的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概念。
不過我們(men) 隻看多樣性,狹義(yi) 上指的是增加少數群體(ti) 在各個(ge) 方麵的參與(yu) 度和被代表性(包括不同的種族、性別、性取向、年齡、宗教、身體(ti) 或精神障礙等),廣義(yi) 上可以理解為(wei) 是創造一個(ge) 對所有人群同樣包容且平等對待的文化環境。
這是西方左翼思想一脈相承的倡導,也在二戰結束以來逐漸進入西方國家的政策、立法、公司價(jia) 值觀被固化,甚至在政府和企業(ye) 裏都有專(zhuan) 門的部門負責該理念的執行。左翼的主流觀點是多樣性不隻正確還有用,它鼓勵創新、能激發更高的效率和產(chan) 生更理想的結果,但民粹右翼認為(wei) 這純粹是浪費時間和資源,並且經常起到反效果。
因此有了題目中關(guan) 於(yu) 多樣性雖然流行,但是否有價(jia) 值的探討。
這是一道政治敏感的題,要謹慎立論,對論述的要求也會(hui) 更高。
我們(men) 討論的是diversity的概念還是實踐?是否應該因為(wei) 一些壞結果就否定其價(jia) 值?如何定義(yi) 價(jia) 值,有沒有可能沒辦法功利主義(yi) 地客觀評判價(jia) 值?反過來說,流行,即大眾(zhong) 的認同是否本身就有價(jia) 值?
好的觀點大概率並不非黑即白,鼓勵思維比較靈活、善於(yu) 開腦洞做假設性討論的學生去嚐試,但對大部分學生並不推薦。
經濟 Economics
Q1.What kinds of behaviour are engendered by the hope of profit? Is such behaviour better or worse, on balance, than the behaviour we should expect if all enterprises were owned by charities or governments?(對利潤的渴望會(hui) 催生哪些行為(wei) ?總體(ti) 而言,這些行為(wei) 比假設所有企業(ye) 由慈善機構或政府所有時的預期行為(wei) 更好還是更糟?)
機構獨家解析
這道題⽬圍繞經典的微觀經濟學假設展開,即⾃由市場機製如何促使個(ge) 體(ti) 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反⽽促進社會(hui) 整體(ti) 福祉(即“看不見的⼿”假設)。
它考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核⼼假設的理解深度,並挑戰他們(men) 去思考:我們(men) 熟悉的經濟學模型和教科書(shu) 知識是否真正可靠?
題⽬由兩(liang) 個(ge) ⼦問題組成。
第⼀,利益驅動的⾏為(wei) 包括哪些?
回答這⼀問題要求學⽣具備⼴泛的經濟學知識和深刻的反思能⼒。
許多表⾯上不以利益為(wei) 導向的⾏為(wei) ,其實仍然受到利益的驅動;反之,許多看似完全以盈利為(wei) ⽬標的決(jue) 策,可能包含其他考量。
這⾥的 “利益”(profit)是⼀個(ge) 複雜的概念,不僅(jin) 僅(jin) 代表課內(nei) 所說的財務收益。學⽣需要進⾏課外拓展,才能對其形成更深⼊的理解。
第⼆,利益驅動的⾏為(wei) 在整體(ti) 上是更好還是更壞?
這⼀部分要求學⽣將其與(yu) 另⼀種假設情況進⾏⽐較:如果所有企業(ye) 都由慈善機構或政府運營,情況會(hui) 如何?
這⼀問題的挑戰在於(yu) ,它看似要求學⽣做出判斷,但⽆論選擇何種⽴場,都需要深⼊探討商業(ye) 企業(ye) 、政府機構和慈善組織在不同場景下的⾏為(wei) 動機及其異同。
例如,政府的決(jue) 策是否始終以公共利益為(wei) 先?慈善機構的決(jue) 策是否天然優(you) 於(yu) 私⼈企業(ye) ,能帶來更多正外部性?這些問題都值得細致分析。
總體(ti) ⽽⾔,這是⼀道考察經濟哲學討論思考和微觀經濟學細節知識點的問題。
它不僅(jin) 涉及經濟理論,還要求學⽣理解現實世界中決(jue) 策過程的多元性和複雜性。
要想答好這道題,不能僅(jin) 停留在理論層⾯的辯論,⽽需要結合真實案例和現實經濟運⾏機製展開討論。
對於(yu) 希望申請劍橋經濟學的學⽣來說,這種深⼊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Q2.What will be the effect on socio-economic mobility of the UK government's plan to impose value added tax on school fees?(英國政府對學費征收增值稅的計劃將對社會(hui) 經濟流動性產(chan) 生何種影響?)
機構獨家解析
英國的學費昂貴,尤其是本科教育。⽆論與(yu) 美國、歐洲(如德國的免費本科模式)還是中國的公⽴本科相⽐,英國的⾼學費都顯得尤為(wei) 突出。⽽與(yu) 此同時,英國⼤學教師的薪資⽔平卻相對較低,這⼀現象同樣⼴為(wei) ⼈知。⼯黨(dang) 新近上台,是否會(hui) 重新推出2011年被保守黨(dang) 廢除的教育維護津貼(EMA)?英國的低⼊學率是否有其他解決(jue) ⽅案?進⼀步⽽⾔,英國⼤學⽣⼊學⼈數的變化將會(hui) 帶來怎樣的經濟與(yu) 社會(hui) 影響?
這道題⽬涉及三個(ge) 關(guan) 鍵點,每個(ge) 點都決(jue) 定了答案的深度和⼴度。
第⼀,社會(hui) 經濟流動性(socio-economic mobility)。
這是⼀個(ge) 完全超綱的概念,與(yu) 多個(ge) 政治經濟學議題相關(guan) :例如公平與(yu) 平等的區別、社會(hui) 機遇的分配及其政治意義(yi) 等。此外,這⼀概念也與(yu) 發展經濟學相關(guan) ——更⾼的社會(hui) 流動性對經濟增長、勞動⼒市場以及社會(hui) 穩定意味著什麽(me)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hui) 經濟流動性的變化直接影響英國的未來發展,也是任何尋求長期繁榮的經濟體(ti) 都必須⾯對的問題。作為(wei) 未來的主⼈,所有的⼩經濟學家們(men) 從(cong) 現在也需要開始思考這個(ge) 問題!
第⼆,增值稅(VAT)。
稅收是⾼中經濟課本的核⼼中的核⼼,⽽ VAT(增值稅)作為(wei) 間接稅,與(yu) 個(ge) ⼈所得稅等直接稅的影響機製不同。為(wei) 什麽(me) 政府選擇對學費征收增值稅,⽽不是提⾼直接稅或采⽤其他籌錢⼿段?VAT對消費者和企業(ye) 的影響如何?稅收轉嫁(tax incidence)在這⼀背景下是否會(hui) 加劇社會(hui) 不平等?這些都是值得深⼊思考的問題。
第三,學費(school fees)。
這涉及多個(ge) 層⾯的討論:征稅對象是誰?是英國本地⽣的學費,還是國際學⽣的學費?是私⽴學校學費,還是公⽴學校的額外收費?政府征收這部分稅的⽬的是什麽(me) ?是否會(hui) ⽤於(yu) 教育補貼,或是填補其他財政缺⼜?政策可能產(chan) ⽣哪些直接或間接的社會(hui) 與(yu) 經濟影響?這些變量都會(hui) 影響稅收政策對社會(hui) 經濟流動性的最終作⽤。
整體(ti) ⽽⾔,這道題⽬看似直觀易懂,實則極具挑戰性。它不僅(jin) 涉及稅收政策的直接影響,還要求學⽣思考其更深遠的社會(hui) 經濟後果。要答好這道題,學⽣需要具備紮實的經濟學基礎,同時展現出對政策影響的批判性分析能⼒。
Q3.Should Oxford lower its admissions standards for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generous benefactors?(牛津大學是否應為(wei) 慷慨捐贈者的子女降低錄取標準?)
機構獨家解析
這道題⽬極具挑戰性,越是新穎的問題,越能激發出多⾓度的思維碰撞。公平、效率、利益、決(jue) 策——我們(men) 應該從(cong) 什麽(me) ⾓度切⼊?是站在納稅⼈、政府、⽜津⼤學管理層,還是普通申請者的⽴場?核⼼在於(yu) 打開思維,探索不同⽴場之間的利益博弈,看看能碰撞出怎樣的⽕花。
這道題⽬的⼏個(ge) 關(guan) 鍵點:
第⼀,題⽬定義(yi) 不清。
·⼊學標準的降低指的是什麽(me) ?本科、碩⼠還是博⼠?亦或是針對特定項⽬(⽜津有不少獨特的碩⼠⼀年製項⽬)?
·“降低”意味著微調還是⼤幅度放寬,甚⾄完全不設門檻?
·捐贈者的慷慨程度如何界定?是⼀筆⼩額資助,還是捐建⼀個(ge) 新的學院?
·捐贈者的⼦⼥享受這⼀特權,是否意味著孫輩也可以?那麽(me) 如果捐贈者本⼈或其⽗母申請呢?
第⼆,如何理解“Should”。
·這⼀問題背後的價(jia) 值判斷是什麽(me) ?是從(cong) 道德⾓度出發,還是從(cong) 現實利益⾓度分析?
·我們(men) 選擇哪種⽴場?如果我們(men) 認為(wei) ⽜津⼤學應當追求公平,那應如何定義(yi) “公平”?
·如果我們(men) 強調⾼校財政的可持續性,捐贈者的貢獻是否可以被視為(wei) “合理回報”?
·在定義(yi) 不清的情況下,如何建⽴邏輯嚴(yan) 密的論證,得出有說服⼒的結論?
第三,現實意義(yi) 與(yu) 法律與(yu) 道德之間的張力。
·是否存在某些條件,使得這⼀看似“不公平”的政策在現實中具有合理性?
·如何權衡事實上的影響(de facto)與(yu) 法律與(yu) 道德上的原則(de jure)?
·其他國家和⾼校是否有類似做法?例如,美國私⽴⼤學是否在⼀定程度上已經在實踐這⼀策略?它們(men) 的經驗能為(wei) ⽜津提供借鑒嗎?
總體(ti) ⽽⾔,這道題⽬是⼀次⾼難度的思維挑戰。既需要突破常規思維,也可能要求精⼼構建⼀篇邏輯縝密的辯護⽂章。最終能夠獲獎的答案,可能既新穎⼤膽,又有深刻的現實洞察。讓我們(men) 拭⽬以待。
曆史 History
Q1. According to Bertrand Russell, "Hitler is an outcome of Rousseau; Roosevelt and Churchill of Locke." To what extent was he correct?(伯特蘭(lan) ·羅素認為(wei) ,“希特勒是盧梭的產(chan) 物,羅斯福和丘吉爾是洛克的產(chan) 物。” 這一觀點在多大程度上正確?)
機構獨家解析
解答這道題的基本是了解盧梭和洛克的基本哲學思想,以及希特勒,丘吉爾,羅斯福的政治理念和執政成果。
推薦通過閱讀該引用的出處,羅素《西方哲學史》的相關(guan) 段落來理解其本意,切入該題。
除了考察這些信息的調查能力,此題還旨在學生分析三位政治家的行事初衷多大程度上出自於(yu) 意識形態,而多大程度上出自於(yu) 政治環境和現實。
Q2.Should anyone be ashamed of their nation's history? Should anyone be proud of it?(人們(men) 是否應為(wei) 國家的曆史感到羞恥?又是否應為(wei) 之自豪?)
機構獨家解析
這道題問的是價(jia) 值判斷,但學生同樣應該討論曆史在民族認同中所扮演的作用。
推薦研究從(cong) 19世紀歐洲開始全世界各個(ge) 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以窺見在“想象的共同體(ti) ”中人們(men) 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來敘述並塑造集體(ti) 記憶的。
Q3.Which figure in history did most to enlarge human freedom?(曆史上哪個(ge) 人物對擴大人類自由貢獻最大?)
機構獨家解析
這道題的選材範圍沒有任何限製,所以可以圍繞任一曆史人物展開,但在開頭處應該建立對於(yu) 人類自由的理論討論,應該從(cong) 什麽(me) 不同的角度來定義(yi) 角度,例如negative freedom和positive freedom,有什麽(me) 類別的自由,他們(men) 的重要度如何比較。
在搭建好有條理的討論框架下,再以此為(wei) 出發點給出選擇某位人物的理由,這樣才會(hui) 令人信服。
法律 Law
Q1.What injury should one person be permitted to inflict on another in the defence of private property?(在保護私有財產(chan) 時,一個(ge) 人應被允許對他人造成何種傷(shang) 害?)
機構獨家解析
這道題的切入點在於(yu) 法律中的比例原則:法律允許個(ge) 人保護私有財產(chan) 免受侵害,但同時使用暴力的程度必須與(yu) 威脅的性質相匹配;另一方麵,本題也涉及到財產(chan) 權與(yu) 生命健康權之間的權衡。
考察考生對法律中合理防衛的理解,以及道德與(yu) 法律的衝(chong) 突。
Q2.“Use every man after his desert, and who should ’scape whipping?” Should the law treat offenders better than they deserve?
(“若按功過對待每個(ge) 人,誰能免於(yu) 鞭刑?” 法律是否應比應得的懲罰更寬容地對待罪犯?)
機構獨家解析
這道題的切入點在於(yu) 刑罰中的報應主義(yi) :在刑罰係統中,法律是否應嚴(yan) 格遵循報應主義(yi) ,還是應融入改造、威懾或社會(hui) 修複等功利性考量。
考察學生對法哲學的理解以及對當前刑罰係統的了解。
Q3. Is Vladimir Putin a war criminal?(弗拉基米爾·普京是戰爭(zheng) 罪犯嗎?)
機構獨家解析
這道題的切入點在於(yu) 國際法中對於(yu) 戰爭(zheng) 罪的定義(yi) :在當前國際法下,普京的行為(wei) 是否符合戰爭(zheng) 罪的構成要件,國際刑事法院對於(yu) 普京的指控是否有事實及法理依據。
考察學生對於(yu) 時事的了解以及對於(yu) 國際法的運用。
心理學 Psychology
Q1.Is objectivity all in the mind?(客觀性是否完全存在於(yu) 意識中?)
機構獨家解析
又是一道非常短的題幹,但裏麵能寫(xie) 的層次很多。
底層的討論即是否存在一種獨立於(yu) 我們(men) 的主觀認知,完全基於(yu) 外界現實的客觀事實,雖然很多哲學理論認為(wei) 絕對的客觀是存在的,但認知心理學的主流觀點是我們(men) 接收的所有信息、也就是感知到的世界全部都是主觀的,純粹的客觀其實對我們(men) 並不可知,因此我們(men) 對客觀的想象僅(jin) 存在於(yu) 我們(men) 的腦海之中。
如果把objectivity理解成沒有任何個(ge) 人的偏見、觀點或情感,也不受外界因素影響,mind理解成我們(men) 的認知係統,即神經係統的輸入-處理-輸出機製,人是很難做到完全脫離自己的經驗和價(jia) 值觀來分析問題的。
但題目中一個(ge) all又讓這樣的結論變得太絕對,畢竟通過標準化的科學實驗方法也能盡量減少主觀的幹擾。
實際上是個(ge) 程度的問題,也許存在不在我們(men) 意識中、完全獨立的客觀,但也要看是針對於(yu) 什麽(me) 樣的觀察對象,立論要非常細致和小心。
題目偏宏大也略偏哲學,可以從(cong) cognitive和neural的方向切入,最後加一點sociocultural的討論。
適合思維邏輯較強,擅長宏觀討論,也能從(cong) 各種文獻邊邊角角挖出相關(guan) 論據的學生,總體(ti) 來講對大部分學生並不好寫(xie) 。
Q2.Eleanor Roosevelt declared, "No one can make you feel inferior without your consent." Is she right?(埃莉諾·羅斯福曾說:“未經你同意,無人能讓你感到自卑。” 她的話正確嗎?)
機構獨家解析
Quote背後其實是一道關(guan) 於(yu) self-esteem的題,即我們(men) 對自我價(jia) 值的評判取決(jue) 於(yu) 什麽(me) ?
可以從(cong) 發展、社會(hui) 、人格、文化等等很多心理學的方麵入手討論,很適合對於(yu) 偏social psychology更感興(xing) 趣的學生。
另外我們(men) 對自己的情緒是否有完全的掌控也是題目的一部分,Eleanor Roosevelt的觀點是我們(men) 能通過掌握自己的感受來拒絕他人行為(wei) 的影響,但這一點完全可以辯證來看待,尤其no one的陳述過於(yu) 絕對。
分析幾個(ge) 關(guan) 鍵詞,首先inferiority有多少產(chan) 生於(yu) 內(nei) 生因素,有多少來自於(yu) 外界呢?
我們(men) 真的consent了外界對我們(men) 的影響嗎,還是有時是完全被動無法拒絕的?
亦或是既有person(內(nei) 生)又有situation(外界)影響的interaction的結果呢?
讓我們(men) 感到卑微的也許是童年經曆中的幾個(ge) 人,還有沒有可能是整個(ge) 社會(hui) 結構或者文化構建呢?
這是這幾年難得的偏社會(hui) 心理學的題目,但也切忌寫(xie) 的太淺太泛或結構混亂(luan) 。題目和大部分人的生活比較近,難度相對適中。
Q3. What is self-deceit?(什麽(me) 是自我欺騙?)
機構獨家解析
今年打破了規矩,最後一題不是關(guan) 於(yu) abnormal psychology,但越短越難寫(xie) ,看似隻問了定義(yi) ,實際想要寫(xie) 好必須挖的很深。
自我欺騙可以有很多成因,例如認知偏差、情緒、社會(hui) 壓力和文化範式,這些因素讓人偏離了客觀、理性的判斷,從(cong) 而選擇說服自己接受一種自己更想要(desirable)的判斷,甚至有時在主觀意識不到的情況下。
雖然聽起來這不是一種健康的行為(wei) ,但從(cong) evolutionary的角度分析,這是否也是一種必要的應對機製和社會(hui) 性進化特征?是否是我們(men) 解決(jue) cognitive dissonance的無奈選擇?自我欺騙和哪些因素有關(guan) 呢,比如性格、童年經曆、所處環境、或僅(jin) 僅(jin) 是心情?它有習(xi) 慣性嗎,又能否長期被改變呢?
這些都是值得思考,並可以融入文章的延伸問題。
這題多少和第一題有些關(guan) 聯,隻是更偏認知也更落地,可以引用的理論和研究非常充分,就更加考驗學生的篩選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了。
適合對認知心理學有長期積累和興(xing) 趣的同學,有難度但可挑戰。
參加John Locke不僅(jin) 能夠大幅提升申請牛劍等世界頂尖大學的競爭(zheng) 力,就算未能獲獎,參賽經曆本身也是一份寶貴的文書(shu) 素材,並為(wei) 麵試積累了豐(feng) 富的知識和經驗。
John Locke的背提益處早已眾(zhong) 所周知!但學術論文的寫(xie) 作過程卻讓不少學生感到棘手。大家知道,一篇好的論文需要深厚的積累,尤其是選題環節,就足以讓許多人舉(ju) 棋不定,更別提隨後的深入論證和文字表達。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