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Locke哲學備考經驗分享!

參加John Locke論文比賽的決(jue) 定源於(yu) 我對哲學逐漸深化的探索。2023年暑假我參加了賓夕法尼亞(ya) 大學的夏校, 這是我探索哲學夢開始的地方。當時我選修了一門關(guan) 於(yu) “幸福”的哲學課,教授從(cong) 亞(ya) 裏士多德的幸福理論到享樂(le) 主義(yi) ,將一個(ge) 看似簡單的“什麽(me) 是幸福?”展開成了關(guan) 於(yu) 幸福構成的各種討論。期末最終完成的十頁論文讓我對這門學科產(chan) 生了興(xing) 趣。

因為(wei) 我想參與(yu) 一些更加學術的寫(xie) 作競賽來充實我的經曆,且之前在TD補習(xi) 過很多AP課程並且效果都感覺很不錯,就問了問班班有沒有什麽(me) 與(yu) 寫(xie) 作相關(guan) 的競賽。於(yu) 是我就了解到了John Locke。我看到這個(ge) 競賽有很多科目,而且除了我擅長的心理學主題之外還有哲學的題目,這讓我產(chan) 生了很大的興(xing) 趣。

確定參加John Locke

正是這段經曆,讓我在看到比賽哲學組的題目“Can We Trust Our Moral Intuition?”時躍躍欲試:它不僅(jin) 呼應了夏校課上對道德理論的探討,更讓我有機會(hui) 再次實踐練習(xi) 這種拆解問題的思維方式

確定選題後,我開始了長達數月的準備。最初幾周恰逢四月AP大考的衝(chong) 刺期,白天需要複習(xi) 微積分、心理學等科目,晚上則埋頭查閱哲學文獻。這其中少不了TD老師給我提供的幫助與(yu) 支持。當時我看到TD發的Gerel老師的學曆和研究方向都很專(zhuan) 業(ye) 和有趣,於(yu) 是確定了這位老師。

研究初期

研究初期,我在SEP、IEP和Google Scholar上搜索“moral intuition”“intuitionism”等關(guan) 鍵詞,下載了數十篇論文。文獻的晦澀程度遠超預期,例如“intuitionism”和“intuitivism”看似相近,實則代表不同理論流派,我反複對照定義(yi) 仍感到困惑。

為(wei) 了輔助理解,我還在YouTube上搜索大學教授的公開課視頻,比如討論 “道德直覺與(yu) 電車難題”的講座,通過實例分析將抽象概念具象化。

第一次與(yu) Gerel老師討論時,我試圖總結自己讀到的內(nei) 容,但很快暴露了問題:我的講述隻是機械的羅列學者觀點,缺乏批判性思考。

Gerel老師提醒我:“研究不能停留在複述文獻,比如你提到‘直覺是自我證明的’,但Ross的Prima Facie Duties是否真的普遍適用?是否存在文化差異?”這個(ge) 問題讓我意識到,我需要更主動地質疑和連接理論

隨著閱讀深入,我逐漸梳理出直覺主義(yi) 的核心框架,尤其是Ross提出的Prima Facie duties理論。然而,如何將這些理論與(yu) “信任道德直覺”的題目結合,仍是一道難關(guan) 。在第二次課上,Gerel老師引導我將現實案例與(yu) 理論對應。她建議我分析道德直覺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現差異,例如在獲取知識時是否比在決(jue) 策時更可靠。

這一思路讓我豁然開朗——或許我可以論證直覺的可靠性因階段而異。為(wei) 了驗證這一假設,我開始重點閱讀涉及道德困境的實證研究,比如Andow和Dabbagh關(guan) 於(yu) 電車難題框架效應的爭(zheng) 論。安德奧的實驗表明,問題表述方式會(hui) 顯著影響直覺判斷,而達巴格通過改進實驗設計得出了相反結論。

起初,我隻是在論文中平行列舉(ju) 雙方觀點,導致段落讀起來像文獻綜述。

Gerel老師在課上又和我說:“你需要用自己的理論框架統領這些研究,比如提出一個(ge) 分階段可靠性的模型,再用實驗數據作為(wei) 支撐。”論文的關(guan) 鍵在於(yu) 用邏輯線串聯證據,而非堆砌信息,而我意識到我在創作過程中很容易陷入堆砌論點的這個(ge) 狀態。

John Locke哲學備考經驗分享!對哲學感興(xing) 趣的同學千萬(wan) 別錯過!

現在看最初的亂(luan) 七八糟的outline很淩亂(luan) ,但是當時看卻能提醒我如何設計結構

正式寫(xie) 作階段

進入初稿寫(xie) 作階段後,挑戰接踵而至。我的第一版草稿Gerel老師批注得密密麻麻:關(guan) 鍵概念定義(yi) 模糊、段落間缺乏分析銜接、對“moral knowledge”的論述不足。

每次她提醒我某條證據讀起來像百科條目,而不是論證的時候我都會(hui) 在重新修改的時候額外尋找關(guan) 於(yu) 這個(ge) 點的論文支撐。在後續修改中,她不斷用提問推動我深入細節。例如,當我主張“通過直覺獲取的道德知識具有普遍性”時,她反問:“如果兩(liang) 個(ge) 人對同一事件的道德直覺產(chan) 生歧義(yi) ,是否說明直覺在此處不可靠?”這迫使我重新審視Ross的理論,最終在論文中補充了“直覺的可靠性受信息完整性與(yu) 情境複雜度製約”的限定條件。

另一個(ge) 例子是討論顯見義(yi) 務衝(chong) 突時,我原本隻是描述“偷刀救人”的案例,Gerel老師卻追問:“為(wei) 什麽(me) 原則衝(chong) 突會(hui) 導致直覺不可靠?你需要解釋,當義(yi) 務優(you) 先級不明確時,決(jue) 策更容易受非道德因素幹擾。”這種針對性質疑讓我學會(hui) 在每一個(ge) 論點背後尋找深層邏輯

John Locke哲學備考經驗分享!對哲學感興(xing) 趣的同學千萬(wan) 別錯過!

改了好幾版草稿(好多還是直接在同一版裏麵改的,從(cong) 第一版真的改了很多東(dong) 西)這幾次課程中,Gerel老師不會(hui) 提供現成的答案,也不會(hui) 不主動溝通就修改我寫(xie) 的內(nei) 容,而是通過提問引導我自主思考

例如,當我提出“直覺受文化影響”時,她反問:“如果文化差異真的完全決(jue) 定直覺,為(wei) 何羅斯的顯見義(yi) 務理論能被廣泛討論?”這促使我重新審視理論的普遍性與(yu) 局限性。在論文結構上,她強調“論點-證據-分析”的三段式段落結構,確保每一部分都服務於(yu) 核心論證。最後一次修改課後,我的終稿終於(yu) 形成了清晰的三層框架:道德直覺在知識獲取和推理中可靠,但在決(jue) 策中因原則衝(chong) 突和外部幹擾變得不可靠。

這一結構不僅(jin) 整合了Ross的理論與(yu) 實證案例,還通過對比不同研究的設計差異,突出了論證的獨創性。提交論文前,我重機構讀了全文。盡管寫(xie) 作過程中屢屢碰壁,但看到邏輯逐漸嚴(yan) 密、論點層層推進的論文終稿時,那種成就感遠超對獎項的期待。最終獲得High Commendation的結果,既是對論文的認可,也讓我體(ti) 會(hui) 到研究哲學問題的樂(le) 趣——它不是簡單的答題,而是在前人基礎上提出新視角去完善這個(ge) 觀點,不需要死磕於(yu) 這個(ge) 討論是否是真正的答案

這次比賽讓我深刻意識到哲學研究的嚴(yan) 謹性:一個(ge) 概念的界定、一段邏輯的銜接,甚至一個(ge) 名詞的使用,都可能影響思想的傳(chuan) 達。

更重要的是,我不再急於(yu) 站隊,而是分析不同研究的的論證設計差異如何導致結論分歧——這種思維模式甚至反過來幫助我更好地應對其他科目的批判性寫(xie) 作題

John Locke哲學備考經驗分享!對哲學感興(xing) 趣的同學千萬(wan) 別錯過!

拿獎了yay 今年High Commendation是前3%!如今回看備賽過程,所有的深夜查文獻、反複修改段落都顯得意義(yi) 非凡。獲獎固然欣喜,但更大的收獲在於(yu) 思維方式的變化。這種訓練讓我在課堂辯論、甚至日常決(jue) 策中都更加審慎。

如果說賓大夏校的哲學課為(wei) 我打開了一扇窗,那麽(me) 這次比賽則讓我真正踏入哲學探索的門檻——從(cong) 前在夏校寫(xie) 幸福理論論文時,我驚歎於(yu) 哲學問題的精密拆解;而此次研究moral intuition的複雜性之後,我更理解了哲學思想交鋒的深度與(yu) 魅力。未來,我計劃在大學繼續選修哲學課程。

這次論文寫(xie) 作不僅(jin) 延續了夏校點燃的熱情,更讓我看到哲學作為(wei) 一門學科引發人的無盡思考:它不提供標準答案,卻永遠追問更好的問題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增加AP大考5分概率!26門科目容錯率告訴你考場上應該這樣做……

下一篇

最高60萬元一年!這20所大學給國際學生提供的助學金最多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