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離進入第50天,陷入內(nei) 心焦灼的中產(chan) 家長們(men) 越來越多。
有數據顯示,早在4月初,“移居加拿大條件”的搜索量環比增加2846%,“移民”檢索量月環比增幅最高是上海(109.61%),現在這種焦灼隻增不減。
■數據來源百度統計
我們(men) 也接到了很多家長的問詢,但除了極少部分下定決(jue) 心外,絕大多數人進退兩(liang) 難。畢竟家在這裏,工作在這裏,朋友在這裏,人到中年斬斷一切值得嗎?
這也引起了NYT注意,前幾日在紐約華人記者發表了一篇文章,直麵去留的問題,推薦給大家。
除了移居外,還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數據顯示,中國是移民人數第二大國,並預計2055年亞(ya) 裔移民總人數將超過墨西哥裔。
疫情後“潤”嗎?
上海封城導致很多人吃喝看病成了問題,緊接著北京開始全民核酸、超市搶購,隨著確診病例增加,北京一些小區已經被封,一些孩子和職場人士進入“靜止”模式,是否會(hui) 步上海後塵仍有待觀望。
至於(yu) 其他小一點的城市,更是可能隨時隨地陷入封城之中。
這大概是疫情開始以來中國最人心惶惶的時刻之一,這種情緒從(cong) 近期網上對“移民”這個(ge) 詞搜索次數的暴增中可見一斑。
根據微信發布的“微信指數”,4月3日,也就是上海封城一周後,政府宣布堅持“社會(hui) 麵清零”,當天“移民”一詞的搜索指數環比上升了四倍多。百度統計也顯示,從(cong) 3月28日到4月3日,諸如“移民加拿大的條件”、“出國哪裏好”的搜索環比上漲了20多倍。在社交媒體(ti) 上,一些移民機構紛紛發帖說前來谘詢的人排起了長隊。
這波對移民的熱切關(guan) 注還讓去年開始出現的網絡詞匯“潤”又火了一把——“潤”取自run的諧音,又寄予著人們(men) 對通過移民獲得“滋潤”生活的向往。
曾被一些人稱為(wei) 中國現代文學“祖師奶奶”的作家張愛玲現在成了“潤學”的祖師爺,人們(men) 翻出她50年代感覺氣氛不對勁,從(cong) 大陸跑去香港、進而移民美國的軼事,把她奉為(wei) 雷厲風行的“跑/路天後”。
大家對移民興(xing) 趣徒增,大多源自擔心未來長久的走向和經濟前景,擔心明天的命運。在社交媒體(ti) 上,我們(men) 見到了太多文章描述方艙內(nei) 的簡陋、睡在大街上的人、在機場離不去的人。市民們(men) 在社區的夜晚裏,大喊:“我們(men) 要吃飯、我們(men) 要上班、我們(men) 要知情權。”
■圖片來自微信搜索
封城亂(luan) 象帶來的生存危機讓人們(men) 如此直觀地體(ti) 會(hui) 到,哪怕已經遵守各種嚴(yan) 格的防疫規定,仍然可能失去更多的自由。
也許是就醫得到保障的自由、下樓遛狗遛娃的自由、緊急情況下在網上發求助帖而不被刪的自由,甚至也可能隻是如廁自由、洗澡自由、出門上班或者下地種田的自由。
真有理想國嗎?
但世上沒有理想國,出國後仍然要麵對現實的挑戰。
封城期間網上有很多關(guan) 於(yu) 張愛玲移民往事的追述,大多沒有提及她來美國後,給當地出版社投的英文書(shu) 稿屢次被拒,寫(xie) 作才華得不到賞識,最終在家中孤獨死去的後半生。
正如已經“潤”走的人們(men) 在朋友圈裏貼的大都是異國的美景美食,很少有人去展示生活的五味雜陳,但他們(men) 經曆的那些或許不起眼的挫敗和失落,對現在正在琢磨要不要離開的中國人來說,可能同樣值得參考。
中產(chan) 階級目前最渴望的種種自由,在很多其他國家的確都可以找到,很多時候還附贈不戴口罩、不打疫苗的自由、在網上罵總統的自由和為(wei) 了理念上街的自由。
但對於(yu) 希望通過移民獲得自由的人們(men) ,要判斷“走還是不走”大概也需要去看看自由的另一麵——移民之後你可能不得不麵對之前從(cong) 未遇到過的不自由。
比如語言文化障礙帶來的不自由。我曾經采訪過一個(ge) 十年前來到美國的移民,下飛機第二天去肯德基點餐,服務員說的話一句都聽不懂,什麽(me) 都沒點就離開了。這件事給他留下的陰影到現在都難以徹底擺脫。而當你的英語好到完全沒有障礙的程度時,可能又會(hui) 陷入遠離母語的痛苦。
在美國一直以英文寫(xie) 作的小說家李翊雲(yun) 曾經在《紐約客》上以《說話就失言》 (To Speak Is to Blunder) 為(wei) 題撰文講述過這種痛苦,“我以如此堅定的態度拋棄中文的那種決(jue) 絕簡直就是自殺,”她寫(xie) 道。
比如社會(hui) 地位失重帶來的不自由。
移民對往昔榮耀的記憶可能會(hui) 成為(wei) 他們(men) 走不出的牢籠。
我曾經采訪過一個(ge) 前中國國家隊教練,在美國繼續從(cong) 事這一行,但麵對的不再是國家隊級別的隊員。那次采訪中他講到了自己移民後感受到的心理落差,然後帶著我在他的隊員麵前走了一圈,說是新華社記者來采訪他。他知道我並不供職於(yu) 新華社,但大概隻有這個(ge) 中國國家級權威機構登門采訪才能讓他在人前找回往日的風光。
比如孤獨帶來的不自由。
不管是為(wei) 了移民夫妻兩(liang) 地分居的“太空人家庭”,還是為(wei) 等綠卡排期好好多年不能回國的打工族,都必須麵對孤獨這一關(guan) 。
賈樟柯的電影《山河故人》中的煤老板張晉生因為(wei) 行賄事發“跑路”去了澳洲,嚐到這種孤獨的滋味後,他用不改的山西鄉(xiang) 音對兒(er) 子吼到:“中國不允許私人有槍,但在澳大利亞(ya) 法律剛改,可以買(mai) 槍,老子現在就買(mai) 了很多槍,可是老子現在連個(ge) 敵人都沒有。自由是什麽(me) ?自由是個(ge) 屁嘞!”
但移民說到底是用你擁有的東(dong) 西換取你渴望卻缺失的東(dong) 西,而“自由”這個(ge) 由多個(ge) 部件組成的複雜體(ti) 係,從(cong) 來就沒有“包圓兒(er) ”這一說。
相比張愛玲1952年時連小說手稿都顧不上帶,拎著簡單的行李一路南逃,在這個(ge) 年代放棄金錢、地位、資源和母語去潤,這樣的權衡是否仍然值得?
這些恐怕都隻有冷暖自知,取決(jue) 的是你最想要的究竟是什麽(me) 。
■以上內(nei) 容來自NYT,作者榮筱箐,常駐紐約
更好的選擇
看完NYT的文章,生活在他處,是美麗(li) 還是掙紮,每個(ge) 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有人說移民莫過於(yu) 一次“重生”,在海外的家長也一再告訴我們(men) :千萬(wan) 不要衝(chong) 動而移居,一定要考察得越清楚越好。
加拿大媒體(ti) 《星島日報》采訪了一些中國加拿大兩(liang) 地跑的人,均表示不會(hui) 因為(wei) 疫情封城就鼓勵在上海的親(qin) 友移民,“因為(wei) 每個(ge) 人的情況都不同,移民是個(ge) 人需求,不適合每個(ge) 人”。
而且,“中國和加拿大對待疫情的不同政策可謂兩(liang) 個(ge) 極端,一個(ge) 太緊,一個(ge) 則太鬆。上海基礎人口太大,長者也較多,如果以加拿大的防疫措施來管理,也可能會(hui) 令人擔憂一些長者和有基礎病人士的安全。”
■2021年加拿大移民數據顯示,中國是移民人數第二位,占比8%。
很多家長說,自己走不走沒關(guan) 係,但不希望孩子一直關(guan) 在家裏上網課,也擔心大量外教的流失(85%外國人迷茫在華未來?外教圈背後的隱秘角落),真正安心享受教育的過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jue) 辦法呢?
當然有。
對於(yu) 低齡小朋友來說,在網課期間由父母帶去新加坡、泰國、加拿大等地上學,父母拿陪讀簽目前是可行的,也都可以操辦,價(jia) 格不算貴,大部分家庭也能承擔,之後海關(guan) 政策如何暫時未知。
初二及以上的孩子可以直接去英國、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ya) 和新西蘭(lan) 等上寄宿學校(不建議太小的孩子去寄宿),高中可選的則更多了,幾乎全球都有可讀的學校,英文水平足夠就可以申請。
但每條路都不是完美的。
我們(men) 曾經邀請在泰國清邁和新加坡陪讀媽媽做過分享,她們(men) 都見過周邊陪讀媽媽難以對外訴說的艱辛,疫情下另一方要出國探望孩子變得難之又難,很多孩子最長時間兩(liang) 年都未曾見到爸爸。
加上國外疫情的開放政策,她們(men) 非常擔心孩子感染後的後遺症。
■深圳哈羅幼兒(er) 園學費27萬(wan) ,小學31萬(wan) ,曼穀哈羅幼兒(er) 園11萬(wan) ,小學14萬(wan) ,差不多是4折。
孩子獨自去低齡留學也藏著隱患。
我見過太多當年低齡留學潮下沒做好準備的孩子出國的困境,令人心酸。我
前兩(liang) 天我與(yu) 一位在美國從(cong) 事多年低齡留學服務的朋友聊天,她說,一個(ge) 十四五歲的學生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接受獨立離家的狀態,從(cong) 語言、獨立能力、精神狀態、文化等方方麵麵做好準備,很多孩子是在申請的過程中一點點變得成熟。
哪怕做了再充分的準備,也會(hui) 麵臨(lin) 著無盡的挑戰。而把一個(ge) 毫無準備的未成年人丟(diu) 進陌生文化的異國他鄉(xiang) ,無異於(yu) 把羊丟(diu) 入了狼群。
麵對孩子戰略上謹慎,戰術上放手。這一點在現在更適用。
哲學家大衛休謨說過,理性永遠是情緒的奴隸。在這個(ge) 特殊時期,各種信息最為(wei) 繁雜,最容易焦慮的時候,人性會(hui) 更相信那些我們(men) 情感上偏好的悲觀信息。
比如這兩(liang) 天各種謠言如國際課程全部被取消國際學校要沒了出不了境了,千萬(wan) 被隨口胡謅無邏輯的推論,博眼球的標題黨(dang) 嚇到,仔細聽聽,那跟跟我家門口大爺水平真差不多。
危機中更要冷靜,多聽一手信息,多聽專(zhuan) 業(ye) 人士判斷,據我所知,今年國際高中的報考率反倒創了新高。
在不確定性中冷靜下來,仔細推導,這也是我們(men) 為(wei) 孩子們(men) 做出的榜樣。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