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學生錄取MIT引熱議?申請有風險ED需謹慎!

每到錄取季,那些被名校錄取的學生的隱私信息和背景就會(hui) 被廣泛傳(chuan) 播。然而,隨著激烈的升學競爭(zheng) ,一種令人擔憂的文化開始蔓延:舉(ju) 報濫用

最近,MIT早申錄取學生被曝光的事件就是一個(ge) 典型例子。這名學生是今年大陸高中拿下MIT錄取的唯一女孩,她的母親(qin) 在社交媒體(ti) 上分享了喜訊,卻引起了瘋狂傳(chuan) 播。一些內(nei) 容引起了質疑和網暴,甚至有人表示已經舉(ju) 報,要求MIT取消錄取資格。這事件再次引發留學圈的熱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兩(liang) 天又有一位23屆的中國學生在EA階段被賓大錄取,但卻因為(wei) 收到MIT的邀請而毀約投向後者的懷抱,引起社交媒體(ti) 上的激烈討論。

根據ED的規定,在ED階段隻能申請一所大學,一旦錄取,學生必須前往報到。簡而言之,在申請ED時,雙方已默認簽署了綁定協議。

隻有在學生麵臨(lin) 經濟困境,學校無法提供獎學金,或者學生遇到緊急情況(如生病)需要休學,並在與(yu) 學校友好商議後得到明確同意的前提下,學生才能“毀約”。然而,據網友爆料,該學生家境富裕(就讀私立美高)。盡管女生確實Gap了一年,但是否屬於(yu) 緊急情況下的Gap year,目前尚不清楚。

為(wei) 何這一事件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呢?

01、ED競爭(zheng) 比想象的更激烈

舉(ju) 個(ge) 例子,想象一下如果學生小王在ED階段僅(jin) 被紐約大學錄取,但在RD階段卻突然收到哈佛的offer。如果小王最終放棄抵擋誘惑選擇進入哈佛,紐約大學在法律層麵上無法起訴他,但這種不忠實的行為(wei) 可能會(hui) 波及到他的高中學弟學妹,導致紐大將小王所在的高中列入黑名單,可能導致來年減少錄取名額甚至不再錄取該高中的學生。

另一方麵,如果這一事件被舉(ju) 報到學校,學生也將麵臨(lin) 著offer被撤銷的巨大風險。

很多同學申請ED都是抱著“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的心態,特別是在精英大學眼中,ED為(wei) 學生爭(zheng) 取offer提供了顯著機會(hui) 。

通常情況下,被錄取的概率將增加三倍。而對於(yu) 權威的哈佛大學而言,這個(ge) 概率甚至高達五倍以上。

下麵這張圖是2022屆八大常春藤盟校錄取統計數據,黃色部分為(wei) RD錄取比例,綠色部分為(wei) ED錄取比例:

一中國學生錄取MIT引熱議?申請有風險,ED需謹慎!

具體(ti) 數據:

布朗大學:常規錄取率為(wei) 5.7%,提前錄取率為(wei) 21.0%;

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常規錄取率為(wei) 4.3%,提前錄取率為(wei) 15.9%;

康奈爾大學:常規錄取率為(wei) 8.3%,提前錄取率為(wei) 24.3%;

達特茅斯學院:常規錄取率為(wei) 6.9%,提前錄取率為(wei) 24.9%;

哈佛大學:常規錄取率僅(jin) 為(wei) 2.8%,提前錄取率為(wei) 14.5%;

Penn : 常規錄取率為(wei) 6.5%,提前錄取率為(wei) 18.5%;

普林斯頓大學:常規錄取率為(wei) 3.8%,提前錄取率為(wei) 14.8%;

耶魯大學:常規錄取率為(wei) 4.7%,提前錄取率為(wei) 14.7%。

我們(men) 能夠明顯感覺到,在提前錄取階段,爭(zheng) 取衝(chong) 刺名校的機會(hui) 要遠高於(yu) 常規錄取。這也解釋了為(wei) 什麽(me) 在標準化測試可選政策實施後,今年(2023-24學年)的早申人數比疫情前激增了整整41%。

背後的邏輯是,由於(yu) ED的錄取率本就高於(yu) 常規錄取率幾倍,現在連SAT/ACT都不再強製提交,那些考不出SAT/ACT的學生也紛紛加入到ED競爭(zheng) 中,導致ED競賽越來越激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ED是一種一對一的約定性質,一旦學生申請了某所大學,就相當於(yu) 向該大學提交了一份“承諾書(shu) ”,表明:“你是我的首選,我已準備好履行這一承諾。”

美國大學渴望提高入學率,但並不願意成為(wei) 學生備胎,因此更傾(qing) 向於(yu) 在ED輪次吸引更多申請者。

然而,總有一些學生冒險嚐試,“腳踩兩(liang) 條甚至更多的船”。比如,在ED輪次申請多個(ge) 私立大學,或者明明在ED輪次幸運上岸,卻未及時撤回EA或RD的申請。根據ED的規定,提前錄取要求申請者在錄取後的幾周內(nei) 確認入學意向,並拒絕其他學校發出的任何錄取通知書(shu) 。

簡而言之,每年12月ED放榜時,如果你在ED上岸並獲得offer,應主動取消其他已經遞交的RD申請。若不慎遺忘取消,在RD學校發放offer時,也需要立即主動放棄,讓機會(hui) 讓給更需要的同學。

再以學生小王為(wei) 例,同時申請紐大和哈佛不僅(jin) 違反了契約精神,也在道德上站不住腳。因為(wei) 小王明明已經向紐大表達忠誠,但在找到更好的選擇,即排名更靠前的大學後,卻選擇“見異思遷”,這種行為(wei) 不僅(jin) 對其他更需要機會(hui) 的同學不公平,也嚴(yan) 重背離了最初的誠信承諾。

02 ED毀約=損人不利己

有些人對於(yu) ED毀約的後果存在一些低估。

一些網友認為(wei) ,對於(yu) ED毀約的批評是站在道德製高點,認為(wei) 當學生麵臨(lin) 更好的選擇時,無需履行契約。

一中國學生錄取MIT引熱議?申請有風險,ED需謹慎!(圖片來源於(yu) 網絡)

確實,不同學校的情況各異,一些毀約的學生或許能夠幸運地逃過“忠誠審核”,即成功隱瞞雙方,但一旦這種“兩(liang) 頭不忠”的行為(wei) 被揭穿,後果將不僅(jin) 僅(jin) 是兩(liang) 所大學撤回offer,還可能波及到高中,這也是網友們(men) 義(yi) 憤填膺的原因之一。

在社交媒體(ti) 留言區,有知情人士透露,他了解到一些上美高的中國學生沒有去符合ED的大學,結果導致所在的美高被列入相關(guan) 大學的黑名單。

一中國學生錄取MIT引熱議?申請有風險,ED需謹慎!(圖片來源於(yu) 網絡)

Quora(美版知乎)上,美國網民對這一話題進行了激烈討論。

一位網友透露,自家附近的一所高中的學生在6年前獲得了ED錄取資格,但最終選擇放棄了進入賓夕法尼亞(ya) 大學。至今,賓夕法尼亞(ya) 大學拒絕接受該高中的任何學生。

一中國學生錄取MIT引熱議?申請有風險,ED需謹慎!(圖片來源於(yu) 網絡)

因此可見,ED不毀約,不僅(jin) 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

此外,美國大學絕非“吃素”。

現今,眾(zhong) 多美國大學之間實行信息共享,包括常春藤盟校和由約30所大學組成的聯盟,他們(men) 相互分享提前申請學生的名單與(yu) 信息。阿默斯特學院招生和經濟援助部主任凱瑟琳·Katharine Fretwell曾在某次采訪中確認了這一名單的存在。

一旦學校發現相同名字同時出現在他們(men) 的ED申請池中,很有可能兩(liang) 所大學都將拒絕接受申請者

此外,如果最終選擇不去接受ED錄取的學校,學校不會(hui) 在半夜綁架你並強迫入學,也不會(hui) 將你告上法庭,強迫支付四年學費。但他們(men) 可能會(hui) 聯係其他學校告知你違反了協議,猶如當地酒館公布開空頭支票者的名字一般。

連鎖反應是其他大學可能也會(hui) 拒絕你,因為(wei) 你已經對接受ED錄取的大學做出了承諾。

此外,類似於(yu) A-level考試泄題的舉(ju) 報,一旦發現身邊有ED毀約現象,輔導員、校友、同學、家長都有權向大學申請部門舉(ju) 報。

對學校輔導員而言,這具有重要意義(yi) ,因為(wei) 他們(men) 必須保護學校的聲譽並協助未來的申請者,因此許多學校的輔導員與(yu) 升學顧問會(hui) 明令禁止學生在ED階段申請多所大學

03 ED小心使得萬(wan) 年船

ED申請帶來許多好處,不僅(jin) 提高了進入理想名校的幾率,還意味著學生能在高中最後一個(ge) 學期輕鬆一下,盡情享受校園生活,不再為(wei) 大學申請而憂心忡忡。

然而,ED也蘊含著風險,不是每個(ge) 學生都適合選擇ED,尤其是那些目標不明確的學生。

杜克大學本科生招生主任Christoph Guttentag指出:“如果學生考慮申請提前錄取,那麽(me) 對大學進行深入調查是值得的。”

因為(wei) 一旦學生在不充分了解學校情況的情況下選擇ED,如果後來發現學校並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學生硬著頭皮讀書(shu) 也難以獲得快樂(le) 。

此外,對於(yu) 需要獎學金的學生,RD申請也更具優(you) 勢,因為(wei) 學生可以比較不同學校在獎學金方麵的慷慨程度,從(cong) 而做出最優(you) 選擇。

因此,選擇ED的前提是充分了解自己,同時也要了解學校。

再說回到舉(ju) 報事件本身,涉及名校申請材料作假或違規操作的新聞總是能引起公眾(zhong) 的關(guan) 注。

在激烈的美本賽道上,成千上萬(wan) 的家長為(wei) 子女投入巨資,而名校錄取機會(hui) 有限,形成了一場激烈的競爭(zheng) 。對於(yu) 這樣一個(ge) 頂級名校,比如MIT,在大陸學校隻錄取了極少數學生。在這個(ge) 殘酷的競技場中,每個(ge) 被錄取的學生背後都有著成百上千個(ge) 被拒絕的學子。

如果一個(ge) 學生憑借自己真實的實力被錄取,那麽(me) 其他家長和學生自然無話可說。然而,當謊言和欺騙介入其中時,在這個(ge) 大數據時代,謊言的泡沫變得脆弱而易碎。

畢竟“路遙知馬力”。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AP生物到底多難?AP生物難在哪?

下一篇

考研後想申請美國留學如何規劃準備?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