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hui) 學家薑以琳用7年時間,追蹤了28名北京精英高中生的成長之路,發現中國的精英家庭都在用“學神”孩子,複製他們(men) 的精英之路走在這條道路上的孩子,從(cong) 教育背景到職業(ye) 選擇,都體(ti) 現出高度的相似性和內(nei) 聚性,一言以蔽之,就是身為(wei) “學神”的人生之路。
今年秋季學期加入上海紐約大學的社會(hui) 學助理教授薑以琳,也是美國社會(hui) 學協會(hui) 2023年皮埃爾·布爾迪厄教育社會(hui) 學最佳圖書(shu) 獎(Pierre Bourdieu Award)獲得者,她也因此成為(wei) 該獎項曆史上首位非美國籍獲獎者。從(cong) 2012年到2019年,薑以琳追蹤了28名北京精英高中生,從(cong) 高二、高三開始直到他們(men) 大學畢業(ye) 。
他們(men) 進入世界各地的頂尖校園,畢業(ye) 後進入華爾街、矽穀等職場,或是繼續研究深造;他們(men) 就讀於(yu) 北京排名前十的其中5所中學(北京市共近300所中學),他們(men) 所在家庭的收入是中國城市家庭收入前10%的兩(liang) 倍以上。無論是從(cong) 他們(men) 的社會(hui) 經濟背景還是學習(xi) 成績來看,他們(men) 都是“小鎮做題家”眼中的大城市精英學生。
薑以琳注意到,在同是精英的父母和中學的共同協作下,這群精英學生進入世界頂尖大學,通過教育完成了階層的複製,在全球競爭(zheng) 中爭(zheng) 奪到一席之地。她想弄明白的是,家庭與(yu) 學校資源給予了他們(men) 什麽(me) ?他們(men) 是如何運用自己有形和無形的資源爭(zheng) 奪地位,甚至在全球精英競爭(zheng) 中取得成功的?在著作Study Gods: How the New Chinese 機構 Prepare for Global Competition 中,薑以琳記錄了這項曆時七年的田野研究。今年九月,Study Gods 成為(wei) 了皮埃爾·布爾迪厄教育社會(hui) 學圖書(shu) 獎的第一部聚焦非美國本土案例的獲獎作品。
Study Gods: How the New Chinese 機構 Prepare for Global Competition
對於(yu) 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缺少人脈、金錢與(yu) 眼界,所謂“學神”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奇跡,很多人可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對於(yu) 精英家庭的孩子來說,這條人才培養(yang) 之路卻顯得高度成熟。父母早已幫孩子摸了全部的石頭、淌過同一條河流,因此孩子隻需要踏踏實實地在上麵走,他們(men) 的人生就幾乎不會(hui) 出現什麽(me) 大的偏差。走在這條道路上的孩子,從(cong) 教育背景到職業(ye) 選擇,都體(ti) 現出高度的相似性和內(nei) 聚性,一言以蔽之,就是身為(wei) “學神”的人生之路。
學校、家庭的資源為(wei) “學神”賦能
精英家庭的孩子之所以與(yu) 眾(zhong) 不同,是因為(wei) 他們(men) 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麽(me) ,也更知道如何獲得自己想要的東(dong) 西。比如說,一個(ge) 孩子想要成為(wei) 聯合國環境保護組織的一員,首先他知道這是適合他的職業(ye) 方向,同時他也可以通過詢問父母和老師、查找相關(guan) 的資料,清楚自己應該如何達到這一目標。出生在偏遠或貧困地區的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這樣一份職業(ye) ,更不會(hui) 想到如何去達成。
獵豹CEO傅盛說:“人與(yu) 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認知。其他技能、經驗的差別都可以量化,而認知的差別是本質的,是不可量化的。”精英家庭給予孩子最大的幫助,就是提升了孩子的認知水平。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他們(men) 會(hui) 向父母尋求幫助,而父母往往有充足的經驗和能力,為(wei) 孩子的需要提供保障。
“學神”的內(nei) 化需要孩子的自我構建
精英家庭的孩子認為(wei) 自己與(yu) 眾(zhong) 不同、認為(wei) 自己能夠獲得成功,這種正向的心理暗示同樣能夠幫助他們(men) 獲得成功。因為(wei) 當一個(ge) 人擁有自己的特點和專(zhuan) 長,並且表現得足夠自信的時候,周圍人也會(hui) 對他報以特別的關(guan) 注,向他傾(qing) 斜更多的資源。人大附中一位09屆的校友在回憶錄中寫(xie) 道,高三的時候他們(men) 班準備更換英語老師,同學們(men) 不滿意,就去校長辦公室門口堵校長,表達自己的訴求。後來,校長真的連夜開了座談會(hui) ,聽取同學、老師和年級組長的意見,最後決(jue) 定不再更換英語老師。
這樣的做法足以讓孩子們(men) 感受到,自己足夠重要,自己的意見也值得被聽見。結構生物學家顏寧教授在一次采訪中被問到是不是學霸,她先是嚴(yan) 肅地說,“我不是學霸啊”,隨後又詼諧一笑,“我可是學神呢”。雖然這是一句玩笑話,但不可否認的是,隻有內(nei) 心對自己十分認可的人,才會(hui) 有這樣的自信。
薑以琳在采訪中也發現,精英家庭的“學神”們(men) 通常都會(hui) 覺得自己很優(you) 秀,認為(wei) 自己值得被更好地對待。在學校,他們(men) 覺得老師對自己好,是因為(wei) 自己的學習(xi) 成績足夠優(you) 異。到了工作崗位,他們(men) 覺得領導對自己好,是因為(wei) 自己的工作能力足夠突出。久而久之,他們(men) 便建構起了對於(yu) 自己身為(wei) “學神”自我認同。
薑以琳認為(wei) ,中國年輕精英之所以能在全球精英大賽中攻城略地,是因為(wei) 他們(men) 懂得如何成為(wei) “學神”。實際上,從(cong) “學神”到“學弱”的校園係統滲入了高中生活的方方麵麵,學生采取策略試圖在係統中勝出,並在這一過程中鍛造了駕馭地位等級的能力。“在其位謀其政”的處事方式一直延續至世界各地的職場,她觀察到,精英學生們(men) 與(yu) 老板、同事的互動方式,也仍延續著他們(men) 多年前和老師、同學的類似方式。薑以琳說,“身處這套等級係統,學生把考試成績歸結為(wei) 天賦、能力與(yu) 基因,並未察覺自己在競爭(zheng) 中的優(you) 勢是不平等的結果。”
而與(yu) 此同時,薑教授說,“無論是不是精英,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其他國家的學者和學子,能認識並解決(jue) 教育機會(hui) 中的差距,對每個(ge) 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