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美本申請是玄學。搞不懂為(wei) 什麽(me) 那麽(me) 多GPA、SAT、托福、課外活動、社區服務、特長和競賽樣樣突出的孩子,會(hui) 被大學“全拒德”?
雖然說美本確實有玄學的成分,這主要是因為(wei) 每年大學的招生目標會(hui) 有變化,比如要提高多元化、招來自特定地區的學生。所以導致很優(you) 秀、但不符合大學那年特定需要的學生也會(hui) 被拒絕。這確實不是因為(wei) 個(ge) 人原因而被拒,所以顯得玄乎。
但是如果是被所有match的大學“全拒德”,那肯定是整套申請材料出係統性的問題了。
申請文書(shu) 是一個(ge) 老生常談的可能原因。還有另一個(ge) 大家常常忽視的因素,是老師的推薦信。申請季大部分學生都在忙自己要完成的內(nei) 容,比如申請文書(shu) 、填表、麵試,而且以為(wei) 推薦信是老師要幹的活,所以往往就忽略了推薦信這一申請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
申請材料的軟件大部分都是自己在展示自己,包括申請表格、簡曆、申請文書(shu) 等等。而推薦信是唯一一個(ge) 從(cong) 旁人角度展示這個(ge) 孩子的材料。
火眼金睛的招生官可以從(cong) 老師的推薦信裏看出這孩子適合不適合本校、你的性格和學習(xi) 動力、各種課外活動是為(wei) 了升學功利做的還是真喜歡、以後在社會(hui) 有多大上升空間,以及交叉印證文書(shu) 裏的“自我吹噓”是否屬實。
都知道美國大學不光看單次表現,更看重長期努力,所以在考察學術能力的時候,會(hui) 把GPA(長期努力)和標化成績(單次表現)結合起來看。其實,推薦信對應的就是成績裏的GPA,而麵試起的作用就類似標化考試。因為(wei) 推薦信是基於(yu) 平時一點一滴給老師留下的印象,可以揭示麵試官難以在一次短暫會(hui) 麵中覺察的信息,所以重要性也很高。美國頂尖名校位置是有限的,優(you) 秀的申請者又那麽(me) 多。招生官與(yu) 其說是在申請中找錄取你的理由,還不如說是在找茬,在雞蛋裏挑骨頭。
申請其他部分再好,推薦信裏一句消極甚至隻是保守的評語就足以讓招生官產(chan) 生疑慮,找到在拒絕你的時候不心痛的理由。
我熟悉的一所高中,每屆GPA頭三名無一例外都錄取前5。但有一年,全級第1名(各方麵數據都特別優(you) 秀的女生)隻錄了50名開後的大學。後來就聽說風評為(wei) 人特別傲慢,老師不太喜歡她。倒不是老師使壞。
美國是個(ge) 誠信社會(hui) ,絕大部分美國老師在寫(xie) 推薦信的時候,都是摸著良心,公正地評價(jia) ,觀察到好的壞的方麵都會(hui) 說。有些老師覺得自己對你了解不夠,或者知道自己的評價(jia) 會(hui) 壞話多於(yu) 好話,會(hui) 在你請求的時候婉拒;有些學生聽不出弦外之音的,或者老師沒有提示的、在推薦信裏直接寫(xie) “綜上所述,我認為(wei) 該學生並不適合貴大學”也是有的。這就是為(wei) 什麽(me) 有時候錄取結果出來了,同樣硬件水平的孩子會(hui) 有完全不同結果。
相反,在學校裏麵老師和同學都喜歡的孩子往往錄取結果會(hui) 很順利。
很多中國人都不理解推薦信扮演的角色和重要之處。部分家長大概以為(wei) 就是類似過去的開證明,重要的“蓋章”而不是裏麵的內(nei) 容。所以要麽(me) 請了不合適的人選寫(xie) ;要麽(me) 一些中方老師,則是用中文寫(xie) 了讓中介/機器翻譯,讀下來完全不符合西方規範和價(jia) 值觀;一些的老師甚至讓學生代筆,自己簽字。我就看過一些學生/機構代老師寫(xie) 的推薦信,都是套話、官話、空話,和理所當然的中式思維表達。這種推薦信實質隻起到了“placeholder”的作用,也就是隻是上傳(chuan) 了這麽(me) 個(ge) 文件滿足了申請的係統要求,但實際上沒有任何能促進申請的內(nei) 容,白白浪費了申請裏這一寶貴展示自己的機會(hui) 。而且還可能因為(wei) 其言而無物,給申請起了反作用。
要知道,寫(xie) 好一封推薦信,本身就跟寫(xie) 申請文書(shu) 一樣是有方法的。
推薦人得熟知英美大學學術圈的規則規範,也要知道大學招生官通過推薦信想看什麽(me) ;其次,推薦人也得有相應的英語寫(xie) 作文筆,比如知道應側(ce) 重寫(xie) 申請材料其他部分沒有的方麵,並盡量提供具體(ti) 、詳細的事例來佐證評價(jia) ,讓孩子的申請整體(ti) 顯得更加立體(ti) 和圓滿。
而推薦信絕對不僅(jin) 是“老師的事”。雖然正常來說,推薦信本人不能讀到,以保證推薦信的公正性。但是你還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你的推薦信會(hui) 為(wei) 申請起正麵作用的。比如,在挑選推薦人的時候,盡量選擇:
-
教過你1年以上,真正熟悉、了解、關(guan) 心你的老師。最簡單的標準,就是在你發出請求的時候,老師不應該感覺唐突,而且你應該有把握老師樂(le) 意押上個(ge) 人信譽去推薦你
-
教的是核心科目(比如英語、曆史、數學、科學),最好是跟你申請專(zhuan) 業(ye) 有關(guan) 的科目
-
能按西方規範、自己用英文撰寫(xie)
-
最好自己是英美名校畢業(ye) 。一個(ge) top 10畢業(ye) 的老師的推薦自然比top 50推薦更有份量
-
有多年行業(ye) 工作經驗的老師。他們(men) 往往已經給大學推薦過多位學生,在大學招生界有一定人脈。如果過去推薦的學生都表現優(you) 秀的話,會(hui) 更有說服力。
另外,請老師寫(xie) 推薦信的時候,你是否禮貌?是否有充分溝通你在申請什麽(me) 大學和專(zhuan) 業(ye) ?是否提供了更多關(guan) 於(yu) 自己的信息幫助老師完成推薦信?等等。記住,老師給你寫(xie) 推薦信是favor,不是duty。
說白了,就是你對老師是否有基本禮貌和尊敬——不是功利地隻對寫(xie) 推薦信的老師禮貌,而是平時一貫的待人接物。因為(wei) 老師之間(包括和校外老師)也會(hui) 交流學生情況。人的名聲不是孤立存在的,像上麵那個(ge) 女生一樣,很多學生都意識不到自己一時的言行如何影響了推薦信和最終的大學錄取。
其實,高質量的推薦信和GPA、課外活動一樣,都是需要提前“管理”的。
在你向老師發出請求的時候,已經是努力結出果實的時候了。比如,你平時上課有沒有積極發言和主動提問?發言是否高質量、提問是否展示了深刻的思考?課外是否有和老師互動,展示了超越課堂要求的閱讀和研究?這不是要教孩子功利地去表現,而是家長和長輩平時需要引導孩子塑造培養(yang) 正確言行和價(jia) 值觀。很多青春期的孩子習(xi) 慣躲避老師的注意,老師自然無從(cong) 下筆寫(xie) 出言之有物的推薦信;還有一些孩子無禮、傲慢,家長自帶濾鏡看不出問題,但一言一行都被老師看在眼裏,全據德的時候還覺得是美本申請玄學。
記住,熱烈讚揚的推薦信可能還不足以把你送進藤校,但一封有瑕疵的推薦信足以讓你被拒。
所以,推薦信管理其實是升學規劃的重要一部分,平時引導孩子正確言行,給身邊人留下好印象;申請季時還可以利用推薦信去彌補申請裏的一些硬傷(shang) 。做好了推薦信管理的學生,即使看不到推薦信,也應該有大致把握老師會(hui) 怎麽(me) 描述和評價(jia) 你。可惜,更多的學生是到了申請季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沒有合適的推薦人。
都知道美國名校錄取是全麵考核(hollistic approach),不要努力了這麽(me) 久,最後栽在推薦信上。它可能比你以為(wei) 的重要得多。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