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輪雙一流院校名單終於(yu) 公布,本輪雙一流都有哪些變化,對即將展開的2022年強基計劃招生會(hui) 有什麽(me) 影響?團隊結合相關(guan) 資料,為(wei) 您作出了如下分析:
增補7所院校,廣東占3所
首輪雙一流共入選140所院校,而本輪雙一流名單中,增長至147所,山西大學、南京醫科大學、上海科技大學、湘潭大學、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和廣州醫科大學首次入選雙一流。
但此前呼聲較高的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工業(ye) 大學、南方醫科大學、深圳大學、河北大學、燕山大學、華東(dong) 政法大學、東(dong) 北財經大學、昆明理工大學、江蘇大學、揚州大學等高校遺憾落選本輪雙一流。
本輪7所雙一流新晉院校中,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和廣州醫科大學均位於(yu) 廣東(dong) 省。廣東(dong) 省可謂是最大贏家。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上海科技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兩(liang) 所新型研究型大學也雙雙入選雙一流,這也表明,在雙一流的評選中,科研型大學因注重基礎學科建設,理工實力拔尖,故而在雙一流評選中是具有優(you) 勢的。
另有北航、北理、複旦、浙大等31所院校有學科被增選至雙一流。
另有部分院校的部分學科被調整或被警示,2023年接受再評價(jia) 。也有部分一級學科根據現行一級學科目錄做了調整。
雖有變動,但總的來說,本輪雙一流名單基本保持穩定,沒有大進大出。
不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本輪雙一流評選中最顯著的變化即是不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這也意味著學科的基礎地位被強化,身份色彩將被淡化。目的在於(yu) 支持高校差異化發展,著重建設自身優(you) 勢學科,引導高校從(cong) “大而全”的發展模式向精準的“優(you) 勢學科建設發展”過渡,而不再為(wei) 了學校名氣和排名,一味擴充規模,追逐升級,追求成為(wei) 綜合性大學,強行設立自身不具備發展條件的熱門學科。這也有利於(yu) 引導社會(hui) 在人才選拔方麵,由注重學校名氣轉向注重專(zhuan) 業(ye) 實力。
先行賦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兩校學科建設自主權
本輪雙一流中清華、北大被優(you) 先賦予學科建設自主權。
清北作為(wei) 我國TOP2院校,學科門類齊全,一級學科內(nei) 涵豐(feng) 富規模大,且專(zhuan) 業(ye) 實力絕大多數都位於(yu) 全國前列。基於(yu) 這種情況,教育部允許清北兩(liang) 校自行確定一流學科,且不必拘泥於(yu) 一級學科,支持清北在衝(chong) 擊世界一流高校的路上先行一步。
本輪雙一流調整對強基有何影響?
強基計劃首批試點高校為(wei) 36所雙一流A類院校,但自昨日起,“雙一流A類”也和以前的985、211一樣,成為(wei) 了曆史名詞,那麽(me) 今年強基招生院校是否會(hui) 有所調整?
團隊認為(wei) ,2022年有可能會(hui) 產(chan) 生1至3所新晉強基院校。
從(cong) 2021年末至今,各省“十四五”教育規劃、《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關(guan) 於(yu) 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幹意見》等多項官方文件都多次提到,加大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加大強基計劃實施力度。而在招生層麵,擴大強基計劃招生規模將是最主要的落地措施。
節選自《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
本輪雙一流也不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更加注重學科實力,而首輪雙一流36所A類院校也未必是基礎學科實力最拔尖的36所院校。
中國科學院大學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物理、化學、數學等18個(ge) 一級學科被評為(wei) A+學科,僅(jin) 次於(yu) 清北(各21個(ge) A+學科)。國科大作為(wei) 一所研究型大學,本科招生專(zhuan) 業(ye) 中專(zhuan) 業(ye) 中,數學與(yu) 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理論與(yu) 應用力學均在強基計劃招生專(zhuan) 業(ye) 範疇,國科大招生特色與(yu) 強基計劃高度吻合。在不區分“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後,時機成熟時,國科大很有可能開啟強基招生。
除此之外,湖南大學和東(dong) 北大學作為(wei) 原985高校,原雙一流B類高校,在首輪雙一流評選中,因為(wei) 各種原因,並未進入雙一流A類名單,本次打破“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界限,且兩(liang) 所院校學科實力均有明顯進步,也是有可能在今年開啟強基招生的。
至於(yu) 是否會(hui) 有原強基院校退出強基計劃,尚不可知,但團隊預測,這種可能性不大。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