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申請季早申錄取深度分析:讓玄學不再玄學

2021-2022申請季早申放榜基本上已經結束了。本文將深度解析今年的錄取形勢及背後原因,為(wei) 身處申請季和即將準備申請的同學們(men) 厘清思路。

01早申形勢霧裏看花,其實一切早已明了

很多人在討論今年的早申,有的美國大學在大幅縮減中國學生錄取名額,有的學校卻在“狂撒offer”,錄取呈兩(liang) 極分化;也有人說今年的錄取更多向二三線城市傾(qing) 斜。針對這幾點,我想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錄取“兩(liang) 極分化”並不是今年的特例,分化的情況也沒有那麽(me) 嚴(yan) 重。美國大學的錄取,也會(hui) 有“大小年”的情況,比如斯坦福今年發的錄取比去年多,2026屆中國大陸有14人(不完全統計)在早申階段斬獲斯坦福offer,超過去年的9人;而哈佛今年在中國大陸就是零錄取;“大眾(zhong) 情人”康奈爾過去三年都算慷慨,今年僅(jin) 有45人(不完全統計)在早申被康奈爾錄取,明顯收緊等等。

其次,與(yu) 其說今年的早申比往年更加嚴(yan) 峻,不如說在美本名校錄取中,申請形勢永遠會(hui) 是一年比一年嚴(yan) 峻,表麵上呈現出來的趨勢就是絕大部分的名校錄取都是收緊的。這兩(liang) 年這個(ge) 趨勢尤為(wei) 明顯,潛在的原因可能是在標化可選(test-optional)的政策下,中國大陸能夠通過有效的軟實力背景來支撐其學術能力或優(you) 秀人格的申請人基數還未充分成長起來。同時,脫離標化成績的硬指標,大學招生的選材體(ti) 係還在更新成熟的過程中,所以名校招生官更偏向保守,收緊錄取人數,寧缺毋濫。縱觀美本錄取近十年的情況,標準化分數在激烈的名校錄取競爭(zheng) 中早已無法滿足區分高端申請人群的效果,疫情的爆發隻是進一步催化了標化弱化的進程。

總而言之,如果在TOP20名校範圍內(nei) 去看所謂的錄取率,意義(yi) 不大,因為(wei) 每一個(ge) 錄取都是一個(ge) 個(ge) 性化事件,都是招生官基於(yu) 單個(ge) 申請者材料做出的主觀判斷。一個(ge) 學校錄取率再高,如果學生能力不達標,或者和學校風格並不匹配,依舊可能遭遇“滑鐵盧”。每個(ge) 學校有一定的錄取風格,但也同樣追求學生群體(ti) 的多樣性(Diversity),更需要我們(men) 結合學生的素質、特點和性格,匹配到他最適合的學校。

另外,早在三年前,超級名校(Super Five)的錄取向二三線城市傾(qing) 斜的趨勢就已經顯現了。美國高等教育的宏觀願景之一是推動社會(hui) 流動性(social mobility),而且是全球範圍的推動。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二三線城市的社會(hui) 階層,與(yu) 一線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美國名校已經不覺得這些“家境殷實”的一線娃,“特別”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個(ge) 人突破了。於(yu) 是,更傾(qing) 向於(yu) 向二三線城市招生,這樣錄取的學生會(hui) 更加珍惜這個(ge) 難得的教育機會(hui) ,會(hui) 更加感恩學校,畢業(ye) 後也更有意願回饋母校和社會(hui) 。

02萬(wan) 變不離其宗,申請的本質還是“申請人”本身

雖然脫離了標化成績,但招生官依然需要找到一個(ge) 相對偏硬的指標來衡量申請者的能力,也就會(hui) 更加關(guan) 注學生在校內(nei) 的表現,從(cong) 對標化考試的考察轉移到對校內(nei) 過程性學術(在校GPA)表現的考察

我們(men) 需要在對校內(nei) 的課程設置、難度梯度、選課製度和政策的充分了解下,通過長時間的規劃,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在校時間,將過程性學習(xi) 的背書(shu) 力量發揮到最大。

所以,能夠在早申階段拿到名校錄取的學生首要具備的條件就是——沒有短板:校內(nei) 成績過關(guan) (以A為(wei) 主且沒有出現過C或D),托福108+。大學錄取是一個(ge) 綜合性評價(jia) 過程(holistic evaluation),很多學生追求115分以上的高分,但如果其它方麵平平無奇,115和110分的托福成績並沒有太大區別。同樣地,如果托福110分,但個(ge) 人特色方麵出類拔萃,個(ge) 人標簽非常明顯,思想成熟度高,也是有機會(hui) PK掉托福118分但個(ge) 人特色稍遜色的競爭(zheng) 者的。

那麽(me) ,什麽(me) 是個(ge) 人特色?個(ge) 人特色不僅(jin) 局限於(yu) 特別的課外活動,活動隻是體(ti) 現個(ge) 人特色的一種外在體(ti) 現。深層次的個(ge) 人特色還體(ti) 現在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對世界的獨特解讀、或者是在跨學科領域裏的深度探索等等。

此外,學生在具備個(ge) 人特色的同時,還應該擁有成熟且謙遜(Mature & humble)的心態。這既體(ti) 現在其思想深度和觀點表達的方式上,也直接體(ti) 現在了申請文書(shu) 中。美國大學招生官是非常敏銳的一個(ge) 群體(ti) ,“閱人無數”,能夠從(cong) 整體(ti) 申請材料中捕捉到申請者的特點,如果材料中有虛構的成分和矛盾之處,很容易被招生官的火眼金睛精準地發現。

所以,我們(men) 要注重在學生的前期教育中培養(yang) 他們(men) 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認知能力。優(you) 秀的升學顧問,會(hui) 基於(yu) 自己對美國主流高等教育理念的深刻領悟和了解,幫學生建立兼具個(ge) 人特色且成熟謙遜的申請形象,這一點是無論政策如何改變都不會(hui) 動搖的本質。

03

讓早申回歸理性,盲從(cong) 登不上名校早班車

早申放榜結束,不少機構將北京各大國際部早申結果進行橫向對比,為(wei) 那些暫時沒有亮眼成績的學校打上“不盡人意”的標簽。但我想說,早申隻是開始,錄取季還遠遠沒有結束,此時的結論都會(hui) 有“翻車”的可能。

許多人對早申的理解是有誤區的,首先在這裏為(wei) 大家科普早申的兩(liang) 種主要類型——EA和ED。

EA

選擇了這個(ge) 申請通道的學生有提前被錄取的概率,但錄取了不一定要去。對於(yu) 大多數同學來說,選擇進行EA申請的比例是很大的。在英銳學員中,70%-80%的同學都會(hui) 選擇EA申請。首先,實行EA政策的學校多以公立校為(wei) 主,錄取要求“相對來說”不算太高。由於(yu) 公立大學規模較大,申請人數眾(zhong) 多,因此大部分公立學校在招生時更看重學生的“硬件條件”,如GPA和標化成績,以求在眾(zhong) 多申請者中更快速高效地篩選人才。其次,EA申請更多是謀求“保底”,不少學生會(hui) 選擇在EA階段申請40名左右的學校作為(wei) 保底safe選項。同時,EA申請也相當於(yu) 給RD申請做一次預演。對於(yu) 有拖延症的學生,進行EA申請能夠督促他盡快準備好材料,積極地對待申請。

ED

ED則是針對學生想要申請的夢校。ED申請的決(jue) 定要更加慎重,一旦獲得錄取則必須要去這所學校就讀。選擇進行ED申請的同學,通常是競爭(zheng) 力較高的同學,且對自己的申請材料比較有信心。所以,如果學生的材料準備得不夠充分或是成績還不完美,不建議輕易去進行ED申請的。

對於(yu) 絕大多數英銳的學員而言,一般申請規劃起步得都比較早,整體(ti) 的升學工作做得很全麵,這種情況下,我們(men) 就會(hui) 以ED申請為(wei) 目標。英銳的顧問老師會(hui) 幫助學生更好地和顧問進行配合,在長期參與(yu) 升學規劃的過程中保證學生在早申階段有充足的準備,從(cong) 而很好地完成ED時升學材料的準備工作。

事實上,美國本土學生選擇早申請的比例是非常低的,隻有確定了一定要去的學校,他們(men) 才會(hui) 做早申,大部分美國學生不會(hui) 單純為(wei) 了更容易錄取而選擇早申。

很多家長看到早申的錄取率高,這背後的原因其實一部分在於(yu) 早申請的整體(ti) 人數比常規申請要少,分母更小,導致錄取率表麵上看起來更高。實際上,早申的難度並不比常規申請低,因為(wei) 大學的考核標準並不會(hui) 降低。當然,早申的綁定政策對申請錄取是有一定幫助的,但作用也是有限的,我們(men) 沒有必要“神話”早申請。有一點是需要特別加以注意的,早申請的政策決(jue) 定了如果在早申階段被拒絕,那麽(me) 相應地就會(hui) 失去這所學校常規申請階段的申請資格。也就是說,即使在高三上學期的學業(ye) 表現有了一定提升,也無法在同一所學校的常規申請中加以利用,浪費了常規申請的機會(hui) 。

綜上所述,對於(yu) 早申,希望大家能夠回歸理智,不要成為(wei) 茫茫分母中的一員。

04申請是個(ge) 技術活,玄也不玄

申請之“玄”,歸根結底是對於(yu) 美國高等教育的設計理念和教育初衷的模糊認知。大學申請沒有固定的公式,但是一名經驗豐(feng) 富的申請顧問,不會(hui) 被表麵的因素或一時的政策變動所影響,而是會(hui) 基於(yu) 對美國大學辦學和招生理念的充分理解,在與(yu) 學生的相處陪伴過程中,結合對於(yu) 學生綜合能力、心智成熟度、自我認知度的評估,為(wei) 學生規劃整體(ti) 的申請方案。

例如,針對早申的選校策略,什麽(me) 樣的學校是學生“踮踮腳”就能夠到的,就非常考驗顧問的經驗以及對學生的了解程度。這些是無法言傳(chuan) ,也無法簡單地從(cong) 成績單和分數作出判斷的。

很多家長在高一就糾結於(yu) 孩子的專(zhuan) 業(ye) 選擇,有些甚至是基於(yu) 自己的固有經驗為(wei) 孩子選擇專(zhuan) 業(ye) 。但是,美國大學考察的並不是申請者是否有明確的專(zhuan) 業(ye) ,而是是否嚐試去探索自己的專(zhuan) 業(ye) 興(xing) 趣,以及在探索專(zhuan) 業(ye) 的過程中做了哪些努力。如果升學規劃起步得早,留給孩子進行個(ge) 人興(xing) 趣、學術專(zhuan) 業(ye) 、課外活動的探索時間就更多。通過不斷的嚐試,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學術的認知以及對人生的思考。這個(ge) 過程中,學生不見得能取得很大的立竿見影、肉眼可見的進步,但通過嚐試去做“減法”,找到明確的自我認知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我們(men) 本末倒置,用傳(chuan) 統的思維為(wei) 孩子選擇專(zhuan) 業(ye) ,例如單純考慮就業(ye) 、薪資,抱著這種目的去規劃申請,我們(men) 能做的事情以及對孩子的幫助和提升就非常有限。

麵對申請,我們(men) 需要的是洞察和經驗,一旦能夠有透徹的了解,一切焦慮和疑問都會(hui) 迎刃而解。

  - 附:美國TOP50大學早申數據 -

(已公布)

寫(xie) 在早申收官——用經驗與(yu) 理性,破解申請玄學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美賽MCM/ICM輔助報名詳細流程圖已就位!

下一篇

聖安德魯斯大學大學怎麽樣?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