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如何平衡課內(nei) 學習(xi) 與(yu) 學術拓展的時間?
劉同學即將就讀劍橋大學計算機專(zhuan) 業(ye) ,所以她參加的學術拓展項目主要是計算機和數學方向的。根據她的自身經驗建議學科基礎好的同學參加解題類的學術拓展項目,例如:美國AMC、ARML或Euclid,這些都是不需要太單獨準備的學術項目,學校基礎比較好的同學可以拿到不錯的成績。
首先,給大家分享一下她在高中時期參加學術拓展項目的時間軸。從(cong) 初二到高一上學期,一直參加NOIP信息學術挑戰。在寒假的空餘(yu) 時間,參加了美國數學AMC10思維挑戰活動。
在NOIP退役之後開始準備丘成桐學術研究活動,一直持續到高二上學期。丘獎主要是科研性質的活動,最後需要提交論文,雖然科研類項目難度很大,但是可以鍛煉學生閱讀、實驗和論文的撰寫(xie) 能力。
在高二下學期開始和同學一起參加了IMMC數學建模,數學建模會(hui) 對學生的數學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有要求,雖然這個(ge) 拓展項目戰線比較短,但是建模那幾天也確實比較累。
在規劃方麵,有些學術拓展項目,比如AMC、數學建模,持續時間很短,而科研、夏校這種活動對基礎、精力的要求很高。持續時間短的比賽可以插空參加,要先把持續時間長、難度高的活動安排好。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