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樹立批判性思維?

Hi,你知道嗎?思維是人類的心理現象之一,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事物之間內(nei) 在聯係的認識。

在心理學界有一個(ge) 普遍的認識,就是人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對於(yu) 思維,我們(men) 在不斷探索,我們(men) 也希望它不斷提升。而在各種思維中,批判性思維更是人們(men) 所重視的,它能夠促進人類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有條不紊地表達和調整自身需求,引導形成適應性高、可持續性長的正確行為(wei) 方式。

今天,NSDA君給大家帶來了一份實打實的培養(yang) 批判性思維幹貨!在揭秘之前,請你跟著NSDA君一起,把自己帶入這個(ge) 場景:

你正坐在課堂裏上課,老師講得聲情並茂,你聽得也津津有味。

可是,老師突然停下了講課,並讓大家自由思考——是否有沒聽懂或是有疑問的地方,可以對剛才所講解的內(nei) 容進行提問。

這時候,你是否有些茫然,感覺自己根本提不出問題?

其實,這類情況並不少見,相信大家在學校裏也或多或少遇見過,但請你仔細回憶一下:當你說你沒什麽(me) 可問的時候,真的是沒什麽(me) 可問的嗎?

事實上,提問的行動是和批判性思維緊密相連的。批判性思維的核心原則是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所以你設想的以上場景,是最直接的培養(yang) 批判性思維的途徑。

“伸手黨(dang) ”的出路 隻有“死胡同”

批判性思維是英語Critical Thinking的直譯,指個(ge) 體(ti) 在複雜的情境中,能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問題及解決(jue) 方法進行選擇和識別假設,在反思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推理,做出合理判斷和正確取舍的高級思維方法及形式。

從(cong) 認知心理學基本理論觀點出發,不當的思維方式會(hui) 帶來不良認知取向。這也是引發人們(men) 不良情緒反應,進而選擇不當行為(wei) 方式,誘發各種心理問題的重要源頭。要解決(jue) 這些問題,公正、客觀、科學的批判性思維必不可少。

由於(yu) 應試教育,我們(men) 常常習(xi) 慣當“伸手黨(dang) ”,被動地接受老師傳(chuan) 遞的知識、信息被毫無保留地灌輸到大腦中,隻要記下來,考試的結果並不會(hui) 呈現得太差。這的確是一條“捷徑”,但同樣也是一條“死胡同”。

因為(wei) 我們(men) 一旦陷入被動接受信息、不主動思考的怪圈,那麽(me) 和批判性思維也就背道而馳了。

如何樹立批判性思維?答案已然顯現——從(cong) 學會(hui) 提問開始。

大多數人不善於(yu) 提問,使得我們(men) 認識很多東(dong) 西都僅(jin) 僅(jin) 停留在淺層次,隻能看到別人想給我們(men) 看的東(dong) 西,難以打破表象進入核心。所以,學會(hui) 提問非常關(guan) 鍵,不論是問別人,抑或是問自己,隻要踏出了獨立思考的第一步,就往批判性思維靠近了一步。

如何學會(hui) 提問?這個(ge) 時候,提問三部曲就顯得尤為(wei) 重要。

什麽(me) 是提問三部曲?即“WHAT”、“HOW”、“WHY”。

如何用提問三部曲將事物撥繭抽絲(si) ?NSDA君用一個(ge) 例子詮釋給你聽。

有這樣一個(ge) 關(guan) 於(yu) 留守兒(er) 童的新聞:

2017年5月26日,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宋英輝說:“我國大概有6000多萬(wan) 留守兒(er) 童,加上3600多萬(wan) 的流動未成年人,總數在一億(yi) 左右,大約占了全國3億(yi) 未成年人的三分之一,為(wei) 國家治理、社會(hui) 管理帶來很大挑戰。”

這類新聞並不少見,很多人隻是匆匆掃一眼便結束,知道有這件事情即可,鮮少對此進行深入思考,便也難以鍛煉自己的批判性思維。那麽(me) ,如果我們(men) 把提問三部曲貫徹進來,由這個(ge) 留守兒(er) 童的相

關(guan) 新聞,我們(men) 可以提哪些問題、獲取到哪些數據、驗證哪些信息?

01▶Step 1◀從(cong) What了解表麵

拒絕膚淺表麵,深挖深度內(nei) 涵

不學這三部曲,你很難真正觸碰到批判性思維!
不論擺在我們(men) 麵前的事情是什麽(me) ,我們(men) 要觸碰它,那麽(me) 一定要先了解事情經過。隻有對事情的經過有了初步把握,我們(men) 才能對事物形成一個(ge) 初步的、膚淺的、表麵的認識。

用留守兒(er) 童的新聞做引子,在“What”的層麵上,我們(men) 可以提出包括但不限於(yu) 以下的問題:

• 這是誰說的?是事實還是觀點?說話的人處於(yu) 什麽(me) 立場?

• 哪句話是事實?事情符合常識或邏輯嗎?信息源是什麽(me) ?數據是否可靠?

• 哪句話是觀點?我理解得對嗎?觀點是否提供了理由?理由是否可靠?

不論信息的主體(ti) 是人還是事物,不管信息龐大還是淺顯,可以清楚的是,我們(men) 每天得到的信息,基本都停留在What階段。

“What”階段是我們(men) 一眼就可以看見和收集信息的階段,這一階段通常隻反映出事情的表麵現象,而表象跟本質往往是不同的,有時甚至是相反的。

所以,如果我們(men) 僅(jin) 僅(jin) 停留在“What”階段,很可能會(hui) 被表象誤導,更別說如何挖掘事物本質進行深層思考了。

02▶Step2◀從(cong) How分析細節

運用推理,挖掘答案

當我們(men) 走過“What”階段,對事物基本信息有了把握後,緊接著,我們(men) 就需要進入第二階段——“How”。“How”即在了解事物經過的前提下,思考各種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又如何影響了該事件的一步步發展?

對於(yu) 提出“How”類問題並挖掘答案,需要我們(men) 具備並運用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不學這三部曲,你很難真正觸碰到批判性思維!
針對留守兒(er) 童的問題,在“How”的層麵上,我們(men) 可以提出包括但不限於(yu) 以下的問題:

• 留守兒(er) 童現象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因素?

• 這些孩子如果跟在父母身邊,如何生活學習(xi) ?

• 如果留在家鄉(xiang) ,如何生活學習(xi) ?

• 打工子女都有哪些學校可上?

• 打工收入是否可以支付學費?

• 還有什麽(me) 信息是我不了解的?還有沒有其他觀點是我沒想到的?

通過“How”的提問,我們(men) 可以打破事物表層的束縛,充分挖掘事件中那些難以注意的細節,從(cong) 而對邏輯進行梳理和分析,找到通往本質的途徑。

03▶Step3◀從(cong) Why深入本質

最重要一環,直擊根本

何為(wei) 通往本質的途徑?“Why”顯然是當仁不讓的主角。

當你把關(guan) 於(yu) “How”的各種關(guan) 係理清楚之後,就可以開始思考“Why”了。事實上,“Why”可以引申出非常多的問題,但我們(men) 不能盲從(cong) 盲問,而是應該是盡可能地“切中要害”,把問題引向事物的本質。

當我們(men) 遇到棘手的事情時,想一想其中最根本的問題是什麽(me) ?借此,我們(men) 才有可能提出解決(jue) 問題的方案。而隻有經常思考的人,才能夠在一次又一次的提問和剖析中,逐漸掌握這種“直接命中要害”的思維能力。

一旦把這些“Why”類型的問題都想明白,我們(men) 就會(hui) 整個(ge) 事件有一個(ge) 既宏觀又深刻的認識。

不學這三部曲,你很難真正觸碰到批判性思維!

針對留守兒(er) 童的問題,在“Why”的層麵上,我們(men) 可以提出包括但不限於(yu) 以下的問題:

• 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如此巨大的數字?

• 為(wei) 什麽(me) 會(hui) 給社會(hui) 帶來很大挑戰?

• 被老人帶大的孩子會(hui) 有什麽(me) 問題?

• 他們(men) 能夠接收良好的教育?

• 為(wei) 什麽(me) 父母不選擇帶在身邊?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這麽(me) 多困難?

• 社會(hui) 是否為(wei) 這些兒(er) 童提供救助和福利?

• 是否有相反的意見?

在對事件本質的一步步深入和探索中,我們(men) 可以把“Why”的問題想清楚和想通透。此時,再回過頭來重新審視“What”,我們(men) 會(hui) 很明顯地感受到,現在看見的東(dong) 西,和之前所謂的事物表象已經迥然不同了。

為(wei) 什麽(me) 會(hui) 這樣?因為(wei) ,通過提問三部曲的層層遞進,我們(men) 已經看到了事物的本質。

人類之所以能夠從(cong) 眾(zhong) 多動物中脫穎而出,關(guan) 鍵在於(yu) 人類更善於(yu) 思考,腦子不用也會(hui) 生鏽的。所以,我們(men) 一定要多動腦子,多問問題,使看待問題的方式不要流於(yu) 表麵。

經過提問三部曲,我們(men) 可以學會(hui) 提問、理清思路、看透本質,可以循序漸進地完整看見事物全過程。而這,就是鍛煉批判性思維的流程和魅力。

不學這三部曲,你很難真正觸碰到批判性思維!

現如今的社會(hui) ,網絡高度發展,各類信息魚龍混雜。在這種情況下,批判性思維顯得尤為(wei) 重要。它能夠讓我們(men) 學會(hui) 透過現象看清事情的本質,讓我們(men) 克服無知與(yu) 自欺欺人的惡習(xi) ,挖掘事物的核心所在,從(cong) 而認清自己的真實需求,提升認知自我和世界的能力,用獨立思考的能力,理性地觀察世界。

所以,無論何時何地,當你麵臨(lin) 提問的需求時,NSDA君希望你能主動並積極地提出問題、尋找答案,批判性思維的魅力也將在這一刻大放異彩!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2年冬天 哈佛·斯坦福邀請賽在等你!

下一篇

2019年第7屆新加坡天文奧林匹克競賽試題(四)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