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常常會(hui) 有這樣的疑問,覺得自己的成績很優(you) 秀,課外活動也很豐(feng) 富多彩,為(wei) 什麽(me) 會(hui) 得不到學校的青睞?不妨思考一下,美國大學到底是用什麽(me) 樣的標準去招生?你離標準又差了哪些?
在《紐約時報》發布的“What Colleges Want in an Applicant”的文章中,由美式教育思維的角度,解析學校的各方麵招生標準。分享這篇文章希望對大家的申請有幫助。
成績是王道:它可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分數
學校,尤其是頂尖學校,在錄取時都希望招收到優(you) 秀的學生。
但是,如何定義(yi) “優(you) 秀”?在麵對海量的申請時,成績是最節省選擇成本的篩選標準。雖然無法反映一切,但是成績單上的一連串數字,實際上首先能反映了學生很多優(you) 點,比如聰明,刻苦,自律等等。
但是,成績雖然可以說明很多問題,但畢竟不能直接和“優(you) 秀”劃等號。
優(you) 秀本身就很難定義(yi) 。有的人自控力強,對自己嚴(yan) 格要求,工作效率高,是完美的執行者。但是也有人雖然平時十分懶散,“重度”拖延症,但是一旦開始工作,卻也可以完成得盡善盡美,讓人讚歎。人的性格本身就極具多元化,試圖用單一的標準去篩選多樣的學生,本身存在的不合理性。這就是為(wei) 什麽(me) 很多美國大學除了成績以外,會(hui) 希望學生提交其他內(nei) 容的材料。
總體(ti) 而言,成績雖然不是唯一標準,但是依然很重要。例如在最新的CA報告中顯示,越來越多的申請者選擇遞交自己的標化成績。盡管美國院校對於(yu) 成績的兩(liang) 麵性在不斷的反思和調整,但是作為(wei) 申請者,切不可因此而放鬆對於(yu) 成績的重視。因為(wei) 無論怎樣,高分成績都是一個(ge) 絕對的加分點,何況,即便大學哪一天真的降低分數的絕對要求,而申請者之間的激烈的競爭(zheng) 依然會(hui) 造成成績的“內(nei) 卷”。
大學招的是一個(ge) 人,不是一張紙
在一些院校的官網上,會(hui) 列出來他們(men) 對錄取學生的期待,比如好奇心,要有對生活的熱情,對於(yu) 社區的貢獻、領導力等等。這些品質顯然無法通過短暫的麵試或者幾份成績單展現出來。學校會(hui) 通過學生提供的文書(shu) 、個(ge) 人陳述簡曆等,甚至利用網絡,搜索學生參加的活動和比賽,來判斷學生是否具備相關(guan) 的品質。近年來,部分中國院校錄取時也逐漸關(guan) 注到這一維度的錄取標準。
同時,很多學校現在嚐試申請文件形式多樣化,比如允許學生上傳(chuan) 視頻,音頻,圖片等各類文件,來展示自己的個(ge) 性和特點。甚至有些學校,會(hui) 要求很多申請者一起來到學校,共同完成一個(ge) 作業(ye) 或者任務,觀察申請者在合作中的表現,他們(men) 的領導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
所以要明白,大學想要招的,是一個(ge) 人,不是一張紙。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對於(yu) 很多家長,還是無法擺脫“成績至上”思維去看待留學申請,覺得隻要各項成績達標,就可以了。這是一個(ge) 很大的誤區。其實,羅列學生的經曆和獎狀是不夠的,更是告訴學校,作為(wei) 一名申請者,哪裏與(yu) 眾(zhong) 不同,為(wei) 何選擇這所大學,與(yu) 它的理念有什麽(me) 匹配的地方,為(wei) 何應該在眾(zhong) 多申請者中脫穎而出。
很多學生以為(wei) 有著高分成績,足夠多的課外活動就覺得自己很優(you) 秀,但事實就是,高分成績隻是讓你擁有“入門券”,而文書(shu) 、課外活動、競賽等才是你強有力的競爭(zheng) 力,如何讓這個(ge) 競爭(zheng) 力“有血有肉”,需要自己不停雕琢,同樣也要“對號入座”,畢竟每一所學校的理念也不同,對錄取學生的喜好也不同。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