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中學生抓起,培養(yang) 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yang) ”的丘成桐中學科學獎於(yu) 本周末落下帷幕。來自全球的61個(ge) 中學生團隊分別獲得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經濟金融建模獎6個(ge) 學科的金、銀、銅獎和優(you) 勝獎,以及跨學科的最高獎項——科學金獎。美國菲利普斯學院的Yihao Huang,Claire Wang獲得計算機金獎和科學金獎。來自上海中學國際部、南京市金陵中學、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以及英國溫徹斯特學院的5支團隊分別獲得數學、物理、化學、經濟金融建模、生物金獎。
彭剛副校長、席振峰院士、楊樂(le) 院士、Caucher Birkar教授、Nicolai Reshetikhin教授、鄭紹遠教授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教授、丘成桐教授、席振峰院士、楊樂(le) 院士、菲爾茲(zi) 獎得主Caucher Birkar教授、數學物理學家Nicolai Reshetikhin教授出席頒獎典禮並發言。
老一代科學家表達了對青少年的期許與(yu) 祝賀。
席振峰院士希望年輕人,把對科學的追求一直堅持下去,不要有過多功利的考慮。
楊樂(le) 院士希望學生們(men) 把日常學習(xi) 和思考、鑽研聯係在一起。
Caucher Birkar教授鼓勵學生們(men) 學習(xi) 知識的同時,努力創造、創新。
Nicolai Reshetikhin教授在與(yu) 青少年一同探討學問的過程中,感受到他們(men) 炙熱的求學之心,非常興(xing) 奮。
14年來,丘成桐教授從(cong) 未缺席中學科學獎的評選。他認可國內(nei) 中學生水平正在不斷提高。他回憶起2009年第二屆中學科學獎時,才開始有學生使用微積分的知識。他還清晰地記得這位來自人大附中的女生——數學銀獎得主馬悅然。第二年,馬悅然就被哈佛大學錄取,進入經濟係學習(xi) 。目前,她已經從(cong) 哈佛大學畢業(ye) 並獲得博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丘成桐教授說,僅(jin) 從(cong) 數學領域來看,14年來學生論文水平大幅提高,今年的獲獎論文甚至涉及前沿話題,令人驚訝。
本屆丘成桐中學科學獎共設立中國內(nei) 地、亞(ya) 洲、美國16個(ge) 分賽區。雖然受到全球新冠疫情影響,今年學生依舊踴躍報名,共有來自中國國內(nei) 近30個(ge) 省市、香港、澳門自治區,以及英國、美國、新加坡、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1500餘(yu) 支隊伍報名參賽,共提交有效論文822篇,其中海外賽區共提交294篇,國內(nei) 賽區共提交528篇。這些論文中,從(cong) 中學生角度出發,既有對純理論問題的深入思考,也有對日常生活現象背後的科學探索,更有對社會(hui) 熱點問題的關(guan) 注和解答。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高三學生曾韻霏獲得了經濟金融建模金獎。她通過創建數學模型,比較碳稅政策和碳汙染配額的優(you) 劣,提出如何讓新能源車擺脫對政府補貼的依賴,將其納入碳市場機製。
就讀於(yu) 英國溫徹斯特學院的管泊寧從(cong) 小就對節肢動物十分感興(xing) 趣,遊走於(yu) 各類相關(guan) 論壇。他的論文融匯了自己的興(xing) 趣以及最新的發現,針對廣西的一類穴居潮蟲亞(ya) 目動物進行分子係統學的研究,他甚至可能發現了一種新的節肢動物。管泊寧獲得生物金獎。
科普短視頻中曾提到,兩(liang) 個(ge) 葡萄放在微波爐裏加熱就會(hui) 爆炸。而南京金陵中學的胡馨元、餘(yu) 星瑤、陳昭融並不相信。他們(men) 用微波爐、紅外測溫設備不斷重複這項實驗,通過調節葡萄的距離、加熱的溫度等,他們(men) 發現在一定條件下,兩(liang) 粒葡萄加熱後會(hui) 產(chan) 生炫酷plasma現象。他們(men) 最終獲得物理金獎。
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少年們(men) 在談起自己的項目時都滔滔不絕,並對論文相關(guan) 領域的知識以及工具有相當程度的了解。為(wei) 了參加丘成桐中學科學獎的比賽,他們(men) 或是準備了一年多,或是利用暑假、周末等課餘(yu) 時間,在老師指導下,共同完成項目、做實驗、撰寫(xie) 論文、準備答辯。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思考,收獲了知識和友誼。同時,學生們(men) 表示:與(yu) 大科學家、高校教授麵對麵交流,實在難得。
麵向中學生的丘成桐科學論壇也在本周末舉(ju) 辦,踐行了大科學家為(wei) 青少年做科普的願景。清華大學今年入職的兩(liang) 位大師Caucher Birkar、Nicolai Reshetikhin悉數登場。亞(ya) 洲成就獎獲得者何紅建以及著名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兩(liang) 院院士Nima Arkani-Hamed講述了宇宙的未解之謎。
各地突發疫情為(wei) 今年的賽事舉(ju) 辦增加了諸多變數和困難,海外評委及參賽團隊無法到現場麵對麵交流,上海、杭州等地的學生也因疫情防控原因無法來到現場。為(wei) 保證賽事舉(ju) 辦的公平公正,組委會(hui) 在上海、杭州、廣州、美國波士頓設置考點,聘請分考點老師為(wei) 線上答辯的學生進行監考。最終,總決(jue) 賽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進行,50餘(yu) 支隊伍線下參賽,30餘(yu) 支隊伍線上參賽。
丘成桐中學科學獎曆時8個(ge) 月,經過分賽區初篩、函評、桌評以及半決(jue) 賽、總決(jue) 賽的嚴(yan) 格選拔。大科學家紛紛加入評委行列。
席振峰院士、袁鈞瑛院士、黃乃正院士、唐本忠院士、Nikolai Reshetikhin教授、徐少達教授、李文輝教授等34位世界知名科學家擔任了國際評委。他們(men) 秉承科學、嚴(yan) 謹的選拔標準,從(cong) 選題及解決(jue) 問題方法的創新性、研究思路原創性、論文寫(xie) 作及口頭答辯的學術規範嚴(yan) 謹性、參賽者的團隊協作能力、在未來學科中的發展潛力等方麵對參賽選手的研究能力和綜合素質進行整體(ti) 考核,最終評定總決(jue) 賽獲獎個(ge) 人及團隊。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