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寫作競賽獲獎作品分析:模仿

值此國慶長假,正是學習(xi) 的好時候。
我將用七天的時間,來係統地與(yu) 大家聊聊新一屆 New York Times 個(ge) 人敘事寫(xie) 作競賽。
今天是我們(men) 整個(ge) 係列的第一篇,主題是「模仿,是寫(xie) 作進步的有效方法」。

最近,我有很多學生都報名參加了「紐約時報個(ge) 人敘事寫(xie) 作競賽」,我也聽了學生們(men) 很多很多不同的故事。
作為(wei) 個(ge) 人敘述寫(xie) 作競賽的參賽文章,故事的選擇就尤為(wei) 重要了。
如果,大家仔細看看曆屆獲獎者的文章,不難發現,「故事」這個(ge) 東(dong) 西,作為(wei) 個(ge) 人敘事文章的載體(ti) ,它需要有深度。

什麽(me) 叫有深度的故事呢?以及什麽(me) 樣的故事適合參加這個(ge) 競賽呢?
答案是,你的故事不能落俗套。

1202 年了,如果你還在寫(xie) 一個(ge) —— 考試考不好,奮發圖強,熬夜刷題,最後取得頭籌的故事,說實話:很難有讀者看得下去。
有情節起伏。故事這東(dong) 西,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wei) 它們(men) 是有起伏、有轉折的。一個(ge) 平淡的故事很難吸引讀者繼續讀下去。
可以引發讀者的思考。這其實就和「深度」有關(guan) 係了。這個(ge) 競賽是 12-19 歲都可以參加的,在這個(ge) 年齡段的孩子們(men) 已經對世界開始有了自己的認知——更深刻的認知。
這裏,我們(men) 拿 2019 年的獲獎者 Maria 的文章舉(ju) 個(ge) 例子 。
Maria 是個(ge) 墨西哥裔的美國學生,她的文章裏描述了她參加演講錦標賽的經曆。
看到這,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樣,會(hui) 這麽(me) 猜想:
“這不就是一個(ge) 學生披荊斬棘,拔得頭籌的故事嗎?哪來的深度?”

誒,還真不是。
她的文章中對於(yu) 「披荊斬棘」幾乎是 0 描述。她在文章中重點描述的是,她等待獲獎名單的過程,以及領獎路上其他人的對話。
那,故事的深度在哪呢?
後文,她有一段描寫(xie) 。她再去領獎的路上,聽到了別人的交談。大致意思是:大家覺得 Maria 之所以獲獎,是因為(wei) 她的演講主題是「being a Mexican immigrant」墨西哥裔移民者。
在美國,這是屬於(yu) 少數族裔,而美國對於(yu) 「族裔」這一觀念是十分看重的。
於(yu) 是,大家認為(wei) :Maria 獲獎是因為(wei) 她是一個(ge) 少數族裔,在講少數族裔的故事,獲得了同情分。
在文章末尾,她這麽(me) 說道:
“Everyone would recognize me not for my achievement or my being, but by the peculiar way I pronounce words. ”
大意:每個(ge) 人不會(hui) 因為(wei) 我的成就或我的存在而認可我,而是通過我罕見的發音。
「罕見的發音」就是對「少數族裔」的隱喻。
這下,深了。
讀者看完文章,就自然引發了他們(men) 對於(yu) 「族裔」這一個(ge) 話題的思考,而我們(men) 也知道了 Maria 對於(yu) 這個(ge) 故事的觀點。
那麽(me) ,選題不能落俗套,上文中已經說明了這個(ge) 要求。
但是,作為(wei) 老師的我,非常清楚,隻是知道這個(ge) 要求,學生們(men) 是很難想出深刻選題的。
我們(men) 來看紐約時報官方對 Maria 做的一個(ge) 短采訪。

在采訪中,Maria 說,她的選題靈感是來源於(yu) 一次上課。
在課上,老師帶著他們(men) 深度解析了朗斯頓·休斯的短篇故事《救贖》。並且,老師要求他們(men) 寫(xie) 一個(ge) 關(guan) 於(yu) 「生活中的矛盾如何影響我們(men) 」這個(ge) 話題的文章。

寫(xie) 完這篇文章,Maria 就來了靈感。
她覺得,這次競賽參賽文章就想寫(xie) 演講錦標賽的經曆,她很想寫(xie) 這次經曆裏的矛盾 —— 因為(wei) 族裔而帶來的“同情分”。 於(yu) 是,我們(men) 可以發現,選題這件事是需要靈感的。而靈感怎麽(me) 來呢? 借鑒。 靈感是「借鑒」來的。  借鑒靈感最好的方式就是:讀別人的作品。 我在競賽批改課上,都不會(hui) 要求學生直接給我選題。
我會(hui) 先花 2 節課的時間,帶著他們(men) 深度閱讀 2 篇獲獎者的文章,並且布置他們(men) 在課下自己去讀多篇文章。 因為(wei) ,通過閱讀他人的文章,可以很好地打開我們(men) 的思路。 學生們(men) 都會(hui) 給我一個(ge) 反饋:“啊?這樣的故事也可以啊?” 非命題作文的魅力就是,你的選題是無限大的。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紐約時報寫作競賽獲獎作品分析:Show, NOT Tell

下一篇

指導美本文書時 如何幫學生理解“意義”?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