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men) 今天先來講講高中成績對美本名校錄取的影響。
2.
提到高中成績,許多學生家長的第一反應是,噢噢噢,這個(ge) 我懂,不就是 GPA 嘛?我知道的,名校都會(hui) 拿 GPA 先篩一輪申請者的,GPA 3.5 以下的,就進不了名校的第二輪篩選。
錯。
大部分美國名校招生辦,都不會(hui) 簡單粗暴地去比較兩(liang) 個(ge) 申請者的 GPA 。
也就是說,在招生辦眼中,就算申請者 A 的 GPA 是 3.5 ,而申請者 B 的 GPA 高達 3.8 ,也並不代表申請者 B 的學術能力就強於(yu) 申請者 A 的。
因為(wei) 每個(ge) 高中計算 GPA 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很多家長和學生誤以為(wei) 是一樣的)。
那招生辦會(hui) 怎麽(me) 評估申請者的學術能力呢?
以杜克大學為(wei) 例,他們(men) 的招生官會(hui) 去看每個(ge) 申請者在高中期間到底選了哪些課,這些課的難度如何,申請者在每門課上得了多少分。
因此,如果申請者在高中選了一堆水課,刷高了 GPA ,那在招生辦心中,這個(ge) 申請者就屬於(yu) 「沒有挑戰自我」。
我剛剛說了,杜克大學招生辦看重申請者具體(ti) 每門課的成績,關(guan) 於(yu) 這個(ge) 招生細節,我還要再幫家長們(men) 深挖一下。
就是,杜克大學招生辦還會(hui) 去看,每個(ge) 申請者在高中 3 年的成績趨勢(最後一年的成績在申請遞交時還沒出),尤其是核心課程的得分趨勢(比如英語文學、微積分、電磁學就是一些學校的核心課程)。
也就是說,一個(ge) 申請者如果在 9 年級成績很好,但 10 年級和 11 年級的成績很差,這種不穩定的表現,會(hui) 讓招生官皺眉。
簡單總結,作為(wei) 申請者,你高中每門課的得分(也就是 Grade)得足夠高——特別是你核心課程的得分。而且,你的高分,還得足夠穩定。
這裏我必須補充一個(ge) 紮心的點。還是以杜克大學為(wei) 例,由於(yu) 每個(ge) 高中選擇的課程體(ti) 係(比如 IB/AP/AL),以及開設的課程,都有差異。
因此,杜克大學的招生官會(hui) 重度參考「申請者的高中」提供的「學校辦學簡章」,英文叫 School Profile 。
這份文件大概長這樣(以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為(wei) 例):
就我所知,國內(nei) 大部分國際學校都有完備的辦學簡章 pdf 文件,但有許多公立普高,尤其是沒有國際部的普高,要麽(me) 沒有這份文件,要麽(me) 已經多年沒有更新這份文件了。
我們(men) 經常說,在申請美本時,相比國際學校同齡人,普高申請者有一些劣勢,上述的即是劣勢之一。
3.
最後,說到成績,說到學術能力,我還得提標化考試分數(SAT/ACT)。
這東(dong) 西,全球挺它和反對它的申請者,一半一半吧。在我們(men) 國家,看重它的申請者會(hui) 更多一些,但這兩(liang) 年也越來越少了。
這兩(liang) 年美國大學都有「標化可選政策」,也就是說,申請者不提交標化成績,也不會(hui) 在錄取評估中被歧視。
當然,國際生還是要提交托福成績的,除非你在美國或其他英語國家讀了四年高中。
許多家長擔心,標化可選政策是假的。大可不必。
還是以杜克大學為(wei) 例,從(cong) 去年的錄取數據來看,有大把最終被杜克錄取的申請者,並沒有提交 SAT/ACT 成績。
具體(ti) 這個(ge) 未提交占總錄取者的比例是多少,大家可以去杜克校報 (Duke Chronicle) 上去查。搜索 Test Optional 這個(ge) 詞組即可。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