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篇一區論文也比不上一篇子刊?如何看待科研圈當中的‘唯子刊’現象?

不知從(cong) 何時開始,科研圈掀起了一股“唯子刊”的風潮。

“想拿人才基金?請發子刊!

想上名校教授?請發子刊!

想進Top高校當老師?請發子刊!”

子刊這個(ge) 詞曾經距離我們(men) 很遙遠,但現如今卻似乎成為(wei) 了一種“必需品”。從(cong) 唯SCI再到現如今的“唯子刊”,這一方麵體(ti) 現出我國的科研水平在近幾十年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另外一方麵,“唯子刊”現象也逐漸展現出其弊端。現如今的“唯子刊論”真的合理嗎?

“十篇一區論文也比不上一篇子刊?如何看待科研圈當中的‘唯子刊’現象?”

圖源:知乎

01什麽(me) 是子刊?

所謂子刊,是指英國《自然》雜誌以及美國《科學》雜誌旗下的一係列分支期刊。這些期刊通常以Nature或Science為(wei) 前綴,並附加所對應的學科。例如,Nature Cancer、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Cities、 Nature Communities、 Science Advances等。

這些雜誌以定期刊登領域內(nei) 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而聞名。雖然Nature旗下的雜誌有很多,但子刊的具體(ti) 界定範圍目前不同高校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有的學校會(hui) 認為(wei) 《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同樣為(wei) 子刊級別;有的學校也會(hui) 認為(wei) 我國自主創辦的《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為(wei) 子刊級別。但無論如何,一些頂尖的綜合類期刊以及Nature旗下的領域內(nei) 雜誌通常都會(hui) 被列入此範圍。

但子刊也具有不同級別,俗稱大子刊和小子刊。大子刊通常指一個(ge) 學科當中影響因子最高或影響力最大的基本雜誌。而小子刊通常指一些綜合類的子刊雜誌,例如《自然 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 進展(Science Advances)》等。

“十篇一區論文也比不上一篇子刊?如何看待科研圈當中的‘唯子刊’現象?”

圖源:英國《自然》雜誌官網

02為(wei) 什麽(me) 國內(nei) 學術界會(hui) 開始推崇子刊?

與(yu) 普通的一區雜誌有所不同,子刊的研究成果更加強調普適性以及科普性,最好能夠吸引大眾(zhong) 的眼球。子刊成果的產(chan) 出成本不等,但平均來看,相較於(yu) 普通一區來說,發表子刊所付出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往往更高昂。所以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子刊的確從(cong) 某種程度上來說意味著更高的學術水平

其實在十年前,子刊距離我們(men) 還十分遙遠。那時的單位如果有人發表了一區SCI論文可能都十分罕見。隨著我國博士培養(yang) 質量的提高,以及海外人才紛紛歸國後,科研的整體(ti) 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從(cong) 2020年前後,我國發表子刊的數量出現井噴,一些學科曾經子刊數量寥寥無幾,但現如今卻以每月一篇甚至每周一篇的速度穩步增長。

根據《自然》雜誌官方公眾(zhong) 號的數據顯示,我國各大科研機構2024年在《自然》及其係列期刊共發表6000餘(yu) 篇原創研究論文和綜述論文,其中主要的機構包括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

因此,不難看出子刊其實在國內(nei) 的頂尖高校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量級。這些數據的背後也體(ti) 現出我國頂尖科研機構正在縮小與(yu) 國際頂尖科研機構的差距,甚至在部分領域還在領跑。

“十篇一區論文也比不上一篇子刊?如何看待科研圈當中的‘唯子刊’現象?”

圖源:《自然》雜誌官方公眾(zhong) 號

因此,無論是從(cong) 科研機構出發還是從(cong) 研究人員個(ge) 人來說,能夠在子刊當中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都是更高科研水平的象征和代表。小科有幸采訪到了身邊一位發表過Nature雜誌的博士(2024年發表),其表示該成果從(cong) 提出idea到最終發表共計花費四年時間,期間花費的經濟成本更是不計其數,該成果也順利登上Nature Highlight,而這是其博士期間唯一的一篇成果。

03子刊作為(wei) 指揮棒,有人歡喜有人憂…

無論是對國內(nei) 博士還是對海外學習(xi) 、工作但即將回到國內(nei) 的科研人員來說,子刊都像是一根指揮棒和一道門檻,決(jue) 定著職稱、待遇和平台

“十篇一區論文也比不上一篇子刊?如何看待科研圈當中的‘唯子刊’現象?”

圖源:小紅書(shu)

來自加拿大的A博士今年正在積極申請海外優(you) 青。雖然已經發表13篇一區Top論文,其中也不乏很多領域內(nei) 高質量雜誌,但沒有子刊依然讓TA十分焦慮。“大家都說沒有子刊的話,申請能中的概率很低。”這句心裏話道出了無數科研人員內(nei) 心的彷徨與(yu) 不安。

“由於(yu) 學科差異,我們(men) 領域一共也沒幾個(ge) 人發表過子刊。但是,我在聯係很多單位的時候,往往是上來就問有沒有子刊,這真的讓人非常焦慮。”A博士的處境並非是個(ge) 例,下沉到東(dong) 部雙非一本,我們(men) 也不難發現有很多手持子刊的應聘者。

B博士今年32歲,國內(nei) 985畢業(ye) 後選擇到海外繼續從(cong) 事博士後工作,希望能夠在國外的幾年積累成果,以人才引進的形式回國。雖然在國內(nei) 發表了多篇頂尖期刊,但國內(nei) 外不同的科研模式讓TA非常犯難。

“在國內(nei) 論文推進的速度非常快,來到海外以後發現進度變慢了很多,這裏的導師似乎不以發論文為(wei) 目的,我很害怕在這的幾年時間都浪費了,更別提發子刊回國了。”

像A博士和B博士這樣的海外博士、博後並不在少數。TA們(men) 大多希望通過手握幾篇子刊或非常有影響力的成果回國參與(yu) 人才的競爭(zheng) 。但現實往往困難重重,不同的學科發表子刊甚至正刊的難度有所不同。

就以《自然》和《科學》雜誌為(wei) 例,其中的研究有相當一部分為(wei) 生命科學領域,甚至在旗下的《自然 通訊》和《科學 進展》當中也如此。大的學科範疇如此,在同一領域當中不同的研究方向也會(hui) 有細微的差異。

來自國內(nei) 某985院校的地球科學博士表示,“通過遙感技術來發表頂刊似乎更容易,但一些實驗性質的學科,可能因為(wei) 更加專(zhuan) 業(ye) ,所以更難發表在子刊上。”因此,現在追求子刊甚至正刊的科研環境,讓相當一部分科研人員犯了難。

“十篇一區論文也比不上一篇子刊?如何看待科研圈當中的‘唯子刊’現象?”

圖源:博客

除此之外,發表子刊級別的成果,首先要突出創新性,其次要足夠吸引眼球。因此,除了對科研人員自身水平要求較高外,還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實驗室硬件支持、平台支持以及人員支持

很多實驗型學科需要的人手要充足,設備要精良,而且要有非常足夠的資金支持購買(mai) 實驗室耗材以及各種設備,這些因素都缺一不可。即使通過計算機模型模擬,也需要購買(mai) GPU或是租用服務器,這也會(hui) 產(chan) 生一定的經濟開銷。所以,發表子刊對個(ge) 別高校的個(ge) 別課題組來說相對容易,但一旦將標準放大到更低一層的高校或科研單位,似乎就有些天方夜譚了。

“十篇一區論文也比不上一篇子刊?如何看待科研圈當中的‘唯子刊’現象?”

圖源:網絡

“十篇一區論文也比不上一篇子刊?如何看待科研圈當中的‘唯子刊’現象?”

圖源:知乎

04發表子刊,實際作用又有多少?

根據2024年的統計結果顯示,僅(jin) 《自然 通訊》一本雜誌的版麵費,就達到了驚人的5億(yi) 人民幣,而這其中國人貢獻超1/3,約為(wei) 1.8億(yi) 人民幣。高昂的版麵費成本不禁讓大家深思,這些期刊發表的論文能否真的解決(jue) 如此價(jia) 值的實際問題

有的網友認為(wei) ,發表子刊乃至正刊代表了我國科研實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讓我國的高校躋身世界一流行列,這與(yu) 我們(men) 建設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學的戰略不謀而合,版麵費物有所值就是值得的。

而也有的網友提出質疑,認為(wei) 如此高昂的費用是一種資源浪費,因為(wei) 科研經費大多來自於(yu) 納稅人,我們(men) 本可以用這筆經費做更多有意義(yi) 的事情。

“十篇一區論文也比不上一篇子刊?如何看待科研圈當中的‘唯子刊’現象?”

圖源:網絡

早在幾年前,《自然》雜誌旗下子刊的瘋狂擴張,就引發了業(ye) 界的罵聲一片。《科學》雜誌的主編甚至親(qin) 自下場嘲諷:“某雜誌推出子刊的頻率甚至比我買(mai) 新鞋的幾率還要高”。這種商業(ye) 行為(wei) 賺取了大量的科研經費,但子刊上的成果究竟是否實打實產(chan) 生效益,至今仍是未知

“十篇一區論文也比不上一篇子刊?如何看待科研圈當中的‘唯子刊’現象?”

圖源:《科學》雜誌

05子刊的受眾(zhong) 群體(ti) 是誰?

小科有幸采訪到一位意大利地質學方麵的專(zhuan) 家,其曾在子刊上發表過三篇成果,其中兩(liang) 篇為(wei) 封麵論文。該專(zhuan) 家認為(wei) ,“《自然》以及《科學》雜誌及其係列期刊的水平的確很高,不僅(jin) 是中國近年來發文迅猛,幾乎全世界的學者都對將成果發表在這種高影響力的雜誌上而癡迷。

我在最初撰寫(xie) 這三篇論文初稿時,其實並沒有投到如此高影響因子雜誌的想法,但因為(wei) 科學問題好,並且結果不錯,所以最終決(jue) 定試試。另外,針對受眾(zhong) ,我認為(wei) 其初衷應該是展示一些驚奇的科學研究並向大眾(zhong) 做好科普工作

事實上,子刊在這一方麵做的一直很好。但可以預見的是,這一類成果都需要非常久的時間,並且是順其自然的過程,如果將其作為(wei) 硬性指標,似乎違背了科研的初心。”

06不“唯子刊”,我們(men) 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從(cong) “唯論文”到“唯SCI”再到“唯子刊”,對於(yu) 科研人員要求的升高代表著我國科研水平的逐漸進步。雖然“唯子刊”有諸多的問題,但從(cong) 現階段來看,這似乎是一種相對公平的評價(jia) 方式

子刊上的研究不一定都很好,但平均水平相較於(yu) 普通一區而言的確高出一截。而且子刊的發表需要經過漫長的同行評議以及評審過程,甚至在發表之後也會(hui) 有可能收到同行的評論(comment)而最終撤稿。因此,在科研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這似乎是為(wei) 數不多可行的篩選科研人才的方式。

但我們(men) 也應當認識到,“唯子刊”帶來了大量的負麵影響。一方麵,不同學科的發文難度不同,這可能會(hui) 導致隻重視部分好發文的學科,而忽視了一些實驗性質的基礎學科;

另外,“子刊”終究是少數院校和課題組的遊戲,其成本無法讓其普及到更多高校;最後,“子刊”高昂的版麵費和成果背後所帶來的經濟成本仍然未知。因此從(cong) 現階段來看,“唯子刊”雖然並不完全合理,但目前我們(men) 似乎也沒有更加公平的解決(jue) 方案。

寫(xie) 在最後

“唯子刊”現象雖然側(ce) 麵推動了科研水平的提高,但我們(men) 也需要警惕其帶來的學科失衡與(yu) 資源浪費等不良影響。同時我們(men) 也期待,未來學術界的科研評價(jia) 體(ti) 係能夠走向多元化,構建出更包容、更公平的科研生態環境,從(cong) 而回歸科研的求真本質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SIC競賽怎麽樣拿獎?SIC組隊培訓輔導課程!

下一篇

思維100主要考察什麽內容?一文看懂思維100和AMC8區別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