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谘詢過程中,有一個(ge) 經常被提及的問題,也是許多打算出國讀博的學生(包括家長)的重大顧慮之一:會(hui) 不會(hui) 無法畢業(ye) ?會(hui) 不會(hui) 延期畢業(ye) ?有沒有兜底的辦法?畢竟萬(wan) 一出去折騰幾年,最後沒辦法畢業(ye) 。錢錢也花了,時間也耽誤了,應屆生身份也沒了,還被別人看了笑話,那可咋活哦。
今天,讓我們(men) 來探討這個(ge) 話題。
簡而言之:無法畢業(ye) 的學生少之又少,而畢業(ye) 時間超出預期的學生占總體(ti) 學生的約兩(liang) 成。
實際上,與(yu) 國內(nei) 相比,國外的畢業(ye) 難度相對較低。首先,國外的師生關(guan) 係更為(wei) 平等,更像是同事關(guan) 係,科研也更接近於(yu) 本質(不是國內(nei) 的為(wei) 了發文章而發文章)。其次,國外教授招人讀博的前提也是有科研項目,有一定的科研經費,有搞科研的興(xing) 趣,而不會(hui) 純粹為(wei) 了自己多發幾篇文章,招勞動力過來自生自滅。
最後,由於(yu) 國外的招生沒有名額限製(自己申請獎學金的情況下,崗位製/全獎博士不在此列),教授可以根據需要招募更多的人手,沒有必要卡住你不放,當然真的教授拉住你不放,和你商量能不能繼續搞個(ge) 博士後,科研再深入一點,那是個(ge) 好消息,說明你獲得了教授的認可。當然這麽(me) 多年來,有沒有最後真的無法畢業(ye) 的呢。
其實如果博士已經讀了兩(liang) 年以上,最後除非極端情況,都是可以畢業(ye) 的。這麽(me) 多年送出去的學生,也有百分之一的比例去了之後放棄了,又回國的,但是一般是在去了幾個(ge) 月,不超過一年內(nei) 。比如家庭因素,情感因素選擇了回國;比如和第一個(ge) 導師相處不好,就一棒子打死所有教授,不想換教授了;前陣子還有個(ge) 很少見的個(ge) 例就是博士最後的答辯未通過,後來這個(ge) 同學發憤突擊準備了三個(ge) 月,第二次答辯也順利畢業(ye) 了。
所以出國讀博,(除了美國,博士畢業(ye) 難度是真的很大)從(cong) 來不需要擔心我是不是能夠畢業(ye) ,因為(wei) 如果你達不到這個(ge) 要求,你在一開始的麵試就會(hui) 被導師刷下去了。稻盛和夫曾說過:漁夫出海前,並不知道魚在哪裏,但他們(men) 還是選擇出發,因為(wei) 他們(men) 相信,一定會(hui) 滿載而歸。人生很多時候,是選擇了才有機會(hui) ,是相信了才有可能。背景信息說完了,接著來討論的是海外博士導致延畢的幾種可能性,以及我認為(wei) 的一些應對策略。
即便是自我安慰,也是一種方法。(當然海外的博士畢竟是做實驗完成課題,其實沒有一個(ge) 固定的學製,時間的長短其實差異很大)畢業(ye) 要求未達成未能滿足畢業(ye) 要求,例如學校要求的學術論文、通過答辯等。
研究進度受阻(如實驗數據不足、論文反複修改未達標準、答辯不通過等等)都可能導致畢業(ye) 延期。國外的學術環境強調純粹的科研,不允許數據造假,甚至對偶然數據也持嚴(yan) 謹的態度。經常有學生向我反映,他們(men) 的課題經過一年多的研究,最終得到的是陰性結果,很是受挫。要是放在國內(nei) ,妥妥的陽性無疑了。
盡管這些學生一年多的努力看似白費,但教授告訴他們(men) ,這項工作是有價(jia) 值的,這對於(yu) 科研的積累和發展是必要的。好幾個(ge) 同學和我說,陰性結果也是很重要的結果,這是他們(men) 從(cong) 教授身上學到的很重要的一課,這些道理是沒錯,但它們(men) 與(yu) 當前的就業(ye) 市場並不完全相符。
現在,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發表高影響因子的科研文章太重要了,尤其是國內(nei) 越來越卷的就業(ye) 環境下,大家更是焦慮的不行。我想表達兩(liang) 點:首先,在一個(ge) 嚴(yan) 格、規範、先進的科研環境中,踏踏實實地進行幾年的實驗,是一種寶貴的科研訓練。許多學生告訴我,正是這幾年打下的基礎,為(wei) 他們(men) 未來在科研道路上的發展提供了幫助和信心。
聊到實驗室的規範,多說兩(liang) 句,經常有一些學生在申請博士的過程中,對某些課題有些許安全方麵的擔心而選擇放棄,在我看來是完全不值當的。但是我也能理解大家的擔心,國內(nei) 這樣的新聞也不少見,甚至一些大牛,乃至院士組也不能幸免。前陣子有個(ge) 國內(nei) 985的學碩同學去了德國才3個(ge) 月,就和我大發感慨,她說,那邊很正規,很安全,環境很好,把學生當人。
另外她在國內(nei) 科研做到抑鬱,非常排斥科研的情緒,到那邊適應了之後,她說,她發現自己對科研不排斥了,甚至開始慢慢喜歡了。說回來,盡管醫學生的就業(ye) 麵臨(lin) 激烈的競爭(zheng) 和很高的門檻,以及壓力大,工作環境差,待遇差等等現實,但我覺得隻要能保持耐心,慢慢發展,這個(ge) 職業(ye) 的穩定性和後期的發展是其它大多數職業(ye) 難以比擬的。
還有,方法總比困難多。有時候一個(ge) 課題發展受阻了,看看能不能其他並行做一些小課題。還有些同學比較靈活,和國內(nei) 的同學,碩導,師兄弟等等,合作一些項目(綜述,幹實驗,甚至是濕實驗)。
正所謂,東(dong) 邊不亮西邊亮,每個(ge) 籃子都去放一些雞蛋。導師節奏慢國外導師指導頻率低、反饋周期長,或研究團隊協作不暢,都可能影響研究進展。國外的價(jia) 值觀普遍認為(wei) 工作和生活應該平衡,工作時認真工作,下班後則屬於(yu) 個(ge) 人生活,就是所謂的WLB, Work-Life balance。
這與(yu) 我們(men) 國內(nei) 的“全力以赴、爭(zheng) 分奪秒”的工作態度大相徑庭。所以節奏整體(ti) 肯定是慢一些,甚至是慢不少。但事情的另一麵,一位歐洲讀博的學生,他的導師跟她說:休息非常重要,沒有休息就沒有創造力。科學研究不是簡單的重複勞動,而是需要你能夠深入思考。持續工作對你沒有任何好處。他告訴學生,自己在瑞士滑雪度假的時候,突然想到了研究中的某個(ge) 關(guan) 鍵性問題。當他看到某樣東(dong) 西時,他也會(hui) 聯想到研究中的問題,有時靈感就會(hui) 湧現。
總之,對於(yu) 創造性的工作來說,休息和靈感的閃現是至關(guan) 重要的。因此,不應該隻是日複一日地做重複的事情,而是要尋找線索,挖掘深層次的問題。我認為(wei) 老板說的這一點非常正確,尤其是包括睡眠在內(nei) ,隻有休息充分,你才能理解你所閱讀的文獻,或者將它們(men) 串聯起來,理解它們(men) 與(yu) 你的科研工作的深層聯係。睡眠還僅(jin) 僅(jin) 是體(ti) 力的恢複,說得再深一點,還需要娛樂(le) 和享受,恢複情緒和創造力;要求再高一點,最最艱苦卓絕的工作,還需要理想、情感的激勵,來獲得源源不斷的激情和想象力。
所以,找到一個(ge) 合適的節奏,學會(hui) 好好休息,這本身和會(hui) 工作一樣重要。文武之道,在於(yu) 一張一弛。如果一直高速運轉,人生就像一場競賽,除了極少數體(ti) 質特別好的人,大多數人在40歲出頭時身體(ti) 就會(hui) 出現問題。分享一位同學的經典語錄,她說:心大一點,結果先不去想,出國幾年,至少把身體(ti) 調理好了,心態調整好了,養(yang) 成運動健身的習(xi) 慣,多活10年,什麽(me) 都在了;再玩7-8個(ge) 國家,逛30次博物館、美術館,這輩子的本就先收回來了,別的以後再賺。(當然有這種心態的人,結果肯定不差)。
其次,建立良好健康的定期溝通的習(xi) 慣。這點肯定所有的同學都知道,但是在實際過程中,往往最簡單的事越不重視。人與(yu) 人之間相處的模式,習(xi) 慣的建立,開始的時候最重要,而且兩(liang) 個(ge) 人是彼此“馴化”的。比如說再一對一的meeting中,要把溝通的問題,開會(hui) 前想一想,怎麽(me) 表達更準確或者效率更高,深入思考一下,如何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每次會(hui) 議後,留下的任務,好好推進。
簡單講就是:積極主動、件件有著落、大大方方,知之為(wei) 知之,不知為(wei) 不知,表現出你做事的信心和對科研的熱情,久而久之,幾個(ge) 月下來,你和教授的溝通不會(hui) 差的,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就是這樣建立的。
文化和溝通差異最後,其實還有很重要的一個(ge) 因素,就是國外的文化和我們(men) 差異很大。涉及到讀博的就是,教授想不通,為(wei) 啥這麽(me) 急著去發文章,這麽(me) 急著畢業(ye) 回國,甚至課題都結束了都這麽(me) 著急的拿到最後那張證。真的理解不了,理解不了年輕人竟然願意犧牲休息時間,犧牲談戀愛的時間,去交換這些東(dong) 西,你們(men) 到底是咋給自己“洗腦”的,國外教授的確想不通。
講得再深一點,甚至會(hui) 覺得我們(men) 這樣的想法很“變態”,屬於(yu) 異教徒,無神論者果然難弄。當然,我也不至於(yu) 這樣崇洋媚外,國外教授這樣鬆弛的心態,並非人種基因上的優(you) 異,而是有社會(hui) 條件的。
1、福利製度,可以給有尊嚴(yan) 的生活兜底。
2、上帝信仰,可以提供終極價(jia) 值的意義(yi) (雖然,宗教已經退為(wei) 背景,信仰含量下降,但是在生活中的影響還在)
3、有生活,有愛好,或者有情感來平衡工作。三根柱子,撐住一個(ge) 人,就算不信上帝,至少也有兩(liang) 根柱子,這樣能讓人有些依靠,不至於(yu) 全部卷入社會(hui) 競爭(zheng) 的遊戲中,一刻不得閑。
那麽(me) ,我們(men) 浸潤在這樣的環境裏,至少會(hui) 有兩(liang) 層反思:第一是,除了賺錢這單一的價(jia) 值評判,我們(men) 是否也要為(wei) 自己找一根柱子,一個(ge) 真正上癮的愛好,一段好的親(qin) 密關(guan) 係,一幫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等等等等;另一個(ge) 是被迫慢下來,做一點減法,思考什麽(me) 是自己想要的(want),什麽(me) 是自己真正需要的(need)?
而這個(ge) 想要(want),其實是社會(hui) 潮流,就像拉康所說: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是一場無盡的追影遊戲。
前幾天,看段總平回母校浙江大學的講演,一個(ge) 多小時來回來去說的就是,接下來的時代是一個(ge) 比“慢”的時代,浙大學弟學妹坐在那裏聽了不知所雲(yun) ,本想聽一點幹貨,提高認知出人投地,怎麽(me) 段學長總叫我們(men) 慢下來呢? 但其實,慢下來做正確的事,才是最快的。總之,人生的每一步都不是徒勞的,每一步都算數。
另外,理解了文化差異之後,我們(men) 不完全是無可奈何的,我聊了很多同學。
其實,外國人和我們(men) 沒有區別,如果純講職場原則,當然他們(men) 有他們(men) 的一套:雇傭(yong) 關(guan) 係、8小時工作製、生活與(yu) 工作平衡、誰貢獻誰收益等等等等;但是,如果能深入一層,進入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就是用感情換感情,人類從(cong) 黑猩猩進化到今天,從(cong) 來沒變過。如果能和教授相處下來,讓他理解我們(men) 、認可我們(men) ,乃至欣賞、喜歡我們(men) ,最後肯定也是願意幫我們(men) 的。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men) 願意理解他們(men) 、欣賞他們(men) 、真心幫助他們(men) 。人與(yu) 人之間,就是用感情換感情的,是兩(liang) 顆“心”打交道的。有很多領悟到這一層,和教授相處不錯,溝通比較好的同學,過去第一年,可能也是在幫別人做課題、或者沒有好的產(chan) 出,但是不抱怨,仍然保有對科研的一片熱誠。
到了讀博時間過半,教授也會(hui) 給你一個(ge) 比較容易的、或者有一些基礎的,能較快有成果的課題讓你去做吧,甚至直接給你一些數據,一年或者一年不到,文章發出來,然後順利畢業(ye) 。好了,讀博的幾種延畢情況,和一些應對的想法就和大家分享完了。
當然了,說話容易做事難,真的在海外讀博,要獨立麵對這些問題,肯定需要更多的耐心、智慧,當然這個(ge) 過程本身也是一個(ge) 巨大的能力的成長。
結尾,給大家說個(ge) 浪漫的話: 哪怕看似最糟糕的情況,真正經過自己的努力,最後花了不少時間(超出預期,所謂的延畢),沒搞出幾篇像樣的文章,勉強博士畢業(ye) 。其實多年以後,自己回頭再看這段經曆,也沒有什麽(me) ,當時隻道是尋常,其實是人生芳華好時光。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