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men) ,你們(men) 有沒有想過,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總是忍不住“雞娃"?
明明希望他們(men) 快樂(le) ,卻總是不自覺地給他們(men) 加壓:報更多的興(xing) 趣班、要求更高的成績、期待他們(men) 成為(wei) “別人家的孩子"。我們(men) 以為(wei) 這是為(wei) 他們(men) 好,但孩子卻越來越抗拒,甚至開始焦慮、封閉。
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其實,“雞娃"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方式。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挑戰能讓孩子更堅韌、更自信,但過度的壓力卻可能摧毀他們(men) 的心理防線。作為(wei) 家長,我們(men) 該如何在“鼓勵"和“逼迫"之間找到平衡點?如何讓孩子在跳出舒適圈的同時,依然保持對生活的熱愛?
今天,我們(men) 就來聊聊“雞娃"的正確打開方式。從(cong) 心理學家的專(zhuan) 業(ye) 建議到真實案例的深度剖析,幫你避開家庭教育路上的那些“坑",讓孩子在壓力中逆風成長,而不是被壓垮。
家長為(wei) 什麽(me) 會(hui) “雞娃”?
兒(er) 童心理健康機構Child Mind Institute創始主席、兒(er) 童青少年精神科醫生Harold S. Koplewicz博士表示:“雞娃其實就是讓孩子跳出舒適圈,然後讓孩子離舒適圈越來越遠。能吃苦是一項優(you) 良品質,孩子通過吃苦能鍛煉堅韌的意誌。”
Koplewicz博士指出,怎麽(me) 雞娃取決(jue) 於(yu) 家長對孩子利益的判斷。家長有可能會(hui) 勸說孩子更努力學習(xi) ,提高成績,也有可能會(hui) 勸說他們(men) 嚐試家長認為(wei) 好的新事物。家長還有可能會(hui) 勸說孩子去做一些對申請大學有益的事情。
Child Mind Institute臨(lin) 床心理學家Janine Domingues博士補充道,鼓勵孩子在逆境中成長也是提升自信的方式。“家長可以通過鼓勵讓孩子產(chan) 生信心,認為(wei) 家長會(hui) 幫助他們(men) 克服困難,而非掩蓋問題。如果孩子能夠戰勝逆境,他們(men) 會(hui) 取得很強的成就感。”
了解孩子是關(guan) 鍵
要判斷“雞娃”的時機和程度,最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個(ge) 性。
Domingues博士指出,了解孩子是第一步。在要求孩子參加課外活動時,尤其要考慮他們(men) 的興(xing) 趣和優(you) 勢,並且聽取孩子的看法。
作為(wei) 家長,我們(men) 可能覺得孩子打遊戲時間太長了,想讓他們(men) 多參與(yu) 社交和體(ti) 育鍛煉。但Domingues博士建議:“如果他們(men) 不喜歡體(ti) 育,強迫他們(men) 參加這類活動並沒有好處。”編程社團或者烹飪班等活動可能對這些孩子更有吸引力,而且也能滿足家長的部分期待。
如果孩子不情願,家長或許需要反思自己“雞娃”的動機。
Koplewicz博士提醒道:“我們(men) 鼓勵孩子做這些是為(wei) 了他們(men) 好,還是為(wei) 了我們(men) 自己?”
家長的成長經曆會(hui) 影響教育孩子的方式。Koplewicz博士稱:“我認為(wei) 大部分家長想要避免孩子重蹈覆轍。”
也許家長認為(wei) ,如果當初自己在學校更努力或者參加了體(ti) 育活動,現在的處境會(hui) 更好,那麽(me) 他們(men) 就很可能會(hui) 要求孩子做這些事。另外,如果家長很喜歡自己年輕時做過的事,他們(men) 也可能會(hui) 要求孩子做同樣的事,比如加入田徑隊或者成為(wei) 校報記者。
但Domingues博士警告:“我一直向家長強調,孩子不一定有動力做我們(men) 喜歡的事。”
怎麽(me) 應對孩子的抵觸情緒
如果孩子對“雞娃”沒有回應,我們(men) 需要分析其中的障礙。什麽(me) 原因導致他們(men) 不願意參加學術或社交活動?什麽(me) 因素限製了孩子適應或嚐試新事物的能力?
Koplewicz博士解釋稱:“家長‘雞娃’可能會(hui) 遇到真正的限製性因素,比如焦慮症、學習(xi) 障礙,等等。這些是實實在在的障礙,並不是孩子不想行動。他們(men) 很願意行動,但難度太大了,除非能夠消除障礙,否則單純的鼓勵是沒有用的。”
Koplewicz博士舉(ju) 個(ge) 了例子——如果孩子打籃球和跳舞很積極,但課堂上不參與(yu) 互動,問題可能不是社交焦慮。他們(men) 可能是遇到了閱讀或者信息處理障礙,需要進一步檢查。
專(zhuan) 注當下的教育方式可能更適合感到壓力或者倦怠的孩子。這意味著,家長需要表揚孩子取得的進步和學到的技能。如果你的女兒(er) 在踢足球、彈鋼琴,你不用急著提醒她們(men) 這些技能在今後的用處。如果你的兒(er) 子學不好數學,需要輔導,那就找老師,但目的應該是幫孩子理解知識,而不是送他讀哈佛。
鼓勵孩子堅持
Koplewicz和Domingues博士認為(wei) ,讓孩子嚐試新事物,最重要的是鼓勵他們(men) 堅持。如果孩子報名參加了八節踢踏舞課,就必須全部完成,哪怕他們(men) 上了一節課就發現空手道可能更有趣。
Domingues博士指出:“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白,下定決(jue) 心之後一定要堅持。如果你在最開始體(ti) 驗不好,不代表接下來都會(hui) 很糟糕。在堅持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學會(hui) 靈活看待事物。”
但話說回來,如果孩子本來很喜歡一個(ge) 活動,但突然產(chan) 生了厭惡情緒,這表示孩子可能遇到了麻煩,比如霸淩、尷尬的社交事故或者缺少老師的幫助。Domingues博士建議:“花點時間聽孩子解釋,和他們(men) 一起尋找解決(jue) 方式。”
當然,家長有可能會(hui) 作出錯誤的判斷。Koplewicz博士指出,“有時我們(men) 會(hui) 犯錯,必須重振旗鼓,事後自我責備沒有用。”他舉(ju) 了自己的例子。他曾把七歲的孩子送去為(wei) 期七周的夏令營,並且在孩子不開心的情況下讓孩子全程堅持了下來。孩子回家後表示,他希望父母沒有強迫他留下。Koplewicz博士這時才意識到,孩子還沒有做好參加長期夏令營的準備。所以第二年暑假他們(men) 沒有參加類似活動,第三年則參加了一個(ge) 短期項目。孩子很喜歡這個(ge) 項目,最後問題也得到了解決(jue) 。
如何幫助孩子?
“雞娃”不代表你要把孩子扔到水裏,期盼他們(men) 自己學會(hui) 遊泳。家長可以預見事情的發展,為(wei) 孩子提供支持,確保他們(men) 的努力有所回報。
Domingues博士表示,如果孩子害怕加入體(ti) 育隊,那就循序漸進。可以先帶孩子和教練見麵,參觀訓練的地方,和隊員交流,閱讀體(ti) 育書(shu) 籍或者觀看電影。Domingues博士表示:“即使我們(men) 為(wei) 了讓孩子接受一項活動,做了很多準備工作,這仍然是在激勵他們(men) 克服焦慮情緒。”
設置期限也能幫助孩子跳出舒適圈。我們(men) 可以跟孩子說:“我們(men) 隻上四次課,之後根據你的感受決(jue) 定要不要繼續。”
歸根結底,家長要了解孩子。如果孩子沒有準備好投入大量時間精力,那就從(cong) 小事做起。相比長達兩(liang) 個(ge) 月的夏令營,為(wei) 期一周的項目可能更合適。Domingues博士認為(wei) ,從(cong) 短期項目開始,孩子既能了解這類活動,也能獲得一些成就感。在短期活動中的正向經曆可以激勵孩子長期參與(yu) 。
家長還可以設置獎勵機製。Domingues博士解釋稱:“新手參加活動是需要動機的。如果孩子麵臨(lin) 焦慮或者抑鬱等問題,家長需要先提供一些外在動機,讓孩子嚐到成功滋味,之後慢慢養(yang) 成內(nei) 在動機。”她建議家長了解孩子感興(xing) 趣的事物,據此設立獎勵機製,既有每周一次的小獎勵,又有需要努力才能獲得的大獎勵,比如玩手機和電腦的時間,或者外出旅行。
如果孩子學習(xi) 有壓力,存在學習(xi) 障礙,對輔導和谘詢存在倦怠情緒,一定要確保他們(men) 能夠認可已經取得的成就。給這類孩子設置的目標要容易實現,能幫他們(men) 樹立信心。對於(yu) 在困境中掙紮的孩子,為(wei) 他們(men) 提供宣泄情緒的渠道,幫他們(men) 提升自尊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家長可以作出堅持的榜樣。Koplewicz博士建議家長告訴孩子:“這很難,但我們(men) 能做到。看看我,我在讀一本很難的書(shu) ,媽媽在進行難度很高的鍛煉。你也一定行。”
什麽(me) 時候屬於(yu) “雞娃”過度?
有時候,“雞娃”會(hui) 過度。Koplewicz博士表示:“如果孩子壓力太大,開始出現不正常行為(wei) ,這就是雞娃過度的表現。”孩子的年齡和發展程度都是影響因素。
Koplewicz博士舉(ju) 了一個(ge) 例子。如果孩子害怕小醜(chou) ,不想參加生日派對,家長可能會(hui) 認為(wei) 逃避會(hui) 放大恐懼,因而勸說孩子參加。但如果不論家長做什麽(me) ,孩子依舊害怕小醜(chou) ,整場派對一直在哭,那麽(me) 家長要見好就收,告訴孩子:“真棒,你堅持了兩(liang) 分鍾。我為(wei) 你驕傲。”下次孩子或許能堅持更久,但這對他們(men) 而言過於(yu) 痛苦了。
Domingues博士也表示讚同:“有時家長會(hui) 雞娃過度。如果你發現孩子的情緒出現180度轉變,他們(men) 大部分時間很暴躁,一聽到要參加活動就發脾氣或者和家長吵翻天,這就說明家長要反思了。”
教育孩子,從(cong) 來不是一場你追我趕的競賽,而是一場關(guan) 於(yu) 愛與(yu) 成長的陪伴。雞娃的初衷是為(wei) 了讓孩子變得更好,但真正的好,不是讓他們(men) 活成我們(men) 期待的樣子,而是幫助他們(men) 找到屬於(yu) 自己的光芒。
下一次,當你忍不住想給孩子加壓時,不妨問問自己:這真的是為(wei) 了他們(men) ,還是為(wei) 了滿足我們(men) 自己的期待?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讓孩子成為(wei) 完美的別人,而是讓他們(men) 成為(wei) 最好的自己。
如果你也曾為(wei) 雞娃焦慮過,不妨從(cong) 今天開始,試著放下一些執念,給孩子多一點空間,也給自己多一點耐心。畢竟,最好的教育,不是逼著孩子往前跑,而是陪著他們(men) 一起走,直到他們(men) 找到屬於(yu) 自己的路。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