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一國際部到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當18歲的小萬(wan) 收到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USTL)經濟學專(zhuan) 業(ye) 的ED錄取時,這個(ge) 曾立誌考取人大附普高的北京男孩,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從(cong) 高考賽道到國際教育的轉變。

他從(cong) 托福模考61分一路提升到109分,從(cong) 誤打誤撞進入十一學校國際部到成為(wei) 校籃球隊隊長。他的故事不僅(jin) 展現了國際教育賽道的可能性,更印證了「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這一教育真諦。

01、從(cong) 高考生到國際部

小萬(wan) 在上初中的時候從(cong) 沒想過會(hui) 選擇國際教育路線,當與(yu) 人大附中普高分數線失之交臂後,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走進十一學校國際部考場,卻意外憑借數學特長獲得入場券。

“筆試英語考的是托福難度,16個(ge) 選項我隻認識2個(ge) 。”回憶起這場改變命運的考試,小萬(wan) 坦言當時完全沒有準備。

區別於(yu) 多數從(cong) 初中開始規劃出國的同學,這個(ge) 原本瞄準國內(nei) 高考的男孩,在國際部錄取係統中顯得尤為(wei) 特殊——沒有托福成績、不了解課程體(ti) 係,卻在數學測試中展露鋒芒。最終,在北大附普高與(yu) 十一國際部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他說:“現在回看,那是一次正確的衝(chong) 動。”

02、國際課程體(ti) 係的適應

初入國際部,小萬(wan) 麵臨(lin) 著雙重挑戰:既要追趕標化成績,又要適應全英文的授課環境。所以他選擇了一條“務實路線”——主攻A-Level課程。他說:“進階數學、物理、經濟這三門課,既延續了我的理科優(you) 勢,又避開了對英語要求極高的IB課程。”

在十一學校的特色教學體(ti) 係中,A-Level課程體(ti) 現出獨特優(you) 勢:學生隻需獲得90分就能達到A評級,這與(yu) AP/IB體(ti) 係要求97分才能獲得A的標準具有同等認可度。

對於(yu) 誌在申美且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這相當於(yu) 用“國內(nei) 高考式深挖知識點”的策略,換取更具競爭(zheng) 力的GPA。不過小萬(wan) 也坦言,經濟學科給了他當頭一棒:“考試沒有curve(評分標準調整),每個(ge) 知識點精確到1分的計分,我拿過唯一的一個(ge) B就是經濟課。”

03、標化:托福109/SAT1500

小萬(wan) 回想起自己剛開始在機構學習(xi) 托福時的經曆。當時因為(wei) 老師總要求他多做一些他不理解的任務,他在一個(ge) 大雨天跑回家說再也不要去機構學習(xi) 了。但是慢慢看到自己英文進步後又每天默默的來機構參加晚自習(xi) ,即使是家裏距離機構很遠,他都是早上第一個(ge) 就到機構校區開始學習(xi) 的孩子。

認真測驗單詞的小萬(wan)

從(cong) 模考61分到最終109分,小萬(wan) 總結出三條核心經驗:

1. 詞匯:每天2小時雷打不動的單詞攻堅,將《高中-四級-托福》詞庫反複啃透;

2.精聽精讀:早期通過逐句跟讀聽力文本打磨語音,後期專(zhuan) 注閱讀聽力滿分突破;

3. 戰略取舍:當口語卡在24分瓶頸時,果斷將精力轉向穩定閱讀聽力雙滿分,用優(you) 勢科目彌補短板。

談到如何考到SAT1530分,數學拿到滿分的他道出關(guan) 鍵:“雖然初中數學知識足夠應對,但要特別注意題目中的‘英語陷阱’。比如‘problem’(應用題)和‘question’(選擇題)這樣的細微差異很可能會(hui) 直接影響解題思路。”

04、申請策略

當小萬(wan) 將650字的主文書(shu) 全部聚焦於(yu) 籃球時,身邊幾乎所有人為(wei) 他都捏了把汗。“寫(xie) 打籃球真能申請到頂尖大學嗎?”麵對質疑,這個(ge) 男孩展現出超乎年齡的清醒:“招生官看的不是活動本身,而是你如何通過熱愛塑造人格。”

在機構申請老師的幫助下,他跳出“堆砌光環”的常規路徑:

專(zhuan) 業(ye) 選擇:拒絕盲目追逐冷門學科,以經濟學為(wei) 主線串聯NEC競賽全國前10%、私募公司實習(xi) 等真實經曆;

活動設計:將校籃球隊隊長的經曆置於(yu) 申請材料首位,用三年帶隊故事詮釋“平凡天賦下的不凡堅持”;

夏校經曆:在華大聖路易斯的夏校中,他麵對R語言編程的“地獄難度”依然堅持,連續三天熬到淩晨四點學習(xi) 的態度最終贏得了教授的推薦信。

小萬(wan) 在分享時說:“夏校的編程課教授後來告訴我,打動他的不是論文質量,而是我解決(jue) 問題時眼裏的光。”仍能保持探索熱情的態度,恰好就是華大聖路易斯所看重的品質。

05、父母的陪伴

小萬(wan) 回憶說,小學時期他每周都要上20門課外班,有時候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麽(me) 上下來的,那時他就開始有點喪(sang) 失對學習(xi) 的興(xing) 趣了。到了初中,上的是人分(人大附中分校),當時在一個(ge) 比較高壓的學校裏頭,再加上一些課外班,感覺自己一直處在一個(ge) 壓力很大的狀態裏。

到了高中之後,父母開始慢慢放手讓他自己去探索,中考失利的事情一直警醒著他,一定要上個(ge) 好大學。比如前麵提到的在夏校中學習(xi) R語言編程,媽媽連夜幫他找到懂這個(ge) 編程的老師指導他學習(xi) ,爸爸後來幫他尋找實習(xi) 機會(hui) ,這些對他的幫助都很大。

當申請季的同學們(men) 都在打造自己「高精尖」的活動時候,小萬(wan) 在籃球場上、夏校機房、實習(xi) 的工作等真實的場景中尋找自己的力量。當越來越多家庭困於(yu) “爬藤軍(jun) 備競賽”時,這個(ge) 18歲男孩用親(qin) 身經曆證明:教育的終極價(jia) 值,在於(yu) 幫助每個(ge) 靈魂找到屬於(yu) 自己的“心流戰場”。

正如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官網上的那句箴言:“我們(men) 尋找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能讓世界變得更真實的人。”這或許正是小萬(wan) 給這個(ge) 教育焦慮時代的最好啟示。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9個由英美高校舉辦的寫作競賽參與就“甩飛”同齡人一大截!

下一篇

加拿大與美國教育哪個更好?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