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地生定義(yi) 爭(zheng) 議:一場牽動百萬(wan) 家庭的升學博弈。
2024年10月,香港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一句“重新檢視本地生定義(yi) ”,瞬間引爆教育圈。
這場爭(zheng) 議的核心直指DSE考試競爭(zheng) 格局——“誰有資格享受本地生升學紅利?”
爭(zheng) 議來源
一直以來,香港高校招生的本地生和非本地生界限在部分群體(ti) 中存在模糊地帶。隨著香港各項人才引進計劃的推進,大量人才及其家屬獲得香港身份,其中受養(yang) 人在教育權益上與(yu) 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本地生存在重疊與(yu) 爭(zheng) 議。
部分家長認為(wei) ,一些通過移民計劃獲得香港身份的受養(yang) 人,尤其是那些長期在內(nei) 地居住、僅(jin) 因身份便利而希望享受香港本地生教育福利的學生,不應被視為(wei) 本地生。
他們(men) 提出,隻有香港永久居民,或者在香港居住滿一定年限(如3年以上)的學生,才應該被認定為(wei) 本地生,這樣才能保證香港高校招生資源分配的公平性。
官方動向
港府修改本地生定義(yi) ,雖然暫時還沒有決(jue) 定,但從(cong) 港府口風來看,修改定義(yi) 幾乎勢在必行了。
2024年10月:教育局首提“檢討本地生定義(yi) ”,強調“牽一發動全身”。
2025年1月:蔡若蓮局長明確“持香港身份證即為(wei) 本地生”,但暗示可能調整學費標準。
2025年2月:釋放“分層收費”信號,擬參考居住年限、社會(hui) 貢獻等指標
從(cong) 以上可見,由說考慮檢討,到正在檢討,最後更有檢討學費方向,是越來越具體(ti) 的過程。
改革核心邏輯
不剝奪本地生身份:堅守“有香港身份證即屬本地生”底線,規避司法挑戰
經濟杠杆調節:通過學費分級(如永居3萬(wan) /年 vs 新移民8萬(wan) /年)平衡資源分配
保護人才政策:確保高才通家庭子女教育權益,維持香港對頂尖人才的吸引力
政策變動期=戰略機遇期
JAPUS聯招係統麵向的是“香港本地學生”,而香港八大高校每年會(hui) 提供15000個(ge) 學士學位課程的學額給本地學生,可以說本地生通過聯招考取香港本地大學的概率非常高,競爭(zheng) 更小。
而NON-JUPAS非聯招名額隻有3000個(ge) 左右,非港籍同學用DSE、高考以及其他國際成績申請香港各高校,類似內(nei) 地大學自主招生。也就是說,非港籍的DSE考生要和高考生、國際生一起競爭(zheng) 學位。
當多數人還在觀望時,聰明家庭早已行動。無論本地生定義(yi) 如何調整,掌握雙語優(you) 勢、具備全球視野的學子終將脫穎而出。與(yu) 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出擊!
在政策變動下,家長需綜合評估三大維度:身份屬性、升學目標、學術適配性。
精準匹配:這四類學生建議優(you) 先選擇DSE
香港永久居民子女的升學捷徑
對於(yu) 香港永久居民子女而言,DSE是極具優(you) 勢的選擇。香港高校聯招係統為(wei) 他們(men) 提供了堅實保障,80%的港校學位向他們(men) 敞開大門,且港大、中大等名校錄取分數線通過聯招通道可能要遠低於(yu) 非聯招通道。
目標港校與(yu) 內(nei) 地名校雙軌考生的最佳選擇
若考生既想衝(chong) 擊港校,又期望進入內(nei) 地名校,DSE考試是不二之選。DSE 考生可以同步申請內(nei) 地145所高校,其中不乏清華、複旦等頂尖學府,並且無需參加高考,通過獨立通道就能獲得錄取機會(hui) ,為(wei) 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升學可能性。
中文能力突出的傳(chuan) 統體(ti) 係學生的適配課程
傳(chuan) 統教育體(ti) 係中中文能力突出的學生,DSE課程尤為(wei) 適合。DSE中文科十分重視文言文與(yu) 寫(xie) 作,對於(yu) 從(cong) 體(ti) 製內(nei) 轉軌的學生來說,他們(men) 在中文方麵的優(you) 勢能夠得到充分發揮,也更容易適應DSE中文科的考試要求。
預算有限家庭的經濟之選
家庭經濟預算也是選擇課程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在香港高校就讀,本地生學費約4.2萬(wan) 港幣 / 年,而非本地生學費則高達18萬(wan) 港幣 / 年,差距顯著。因此,對於(yu) 預算有限的家庭,讓孩子選擇DSE,以本地生身份就讀港校,能極大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