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如何培養自信的學生

學生要想在學校、大學、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成功,應具備什麽樣的學習習慣?劍橋學子特質正是源於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旨在培養五個令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習熱情,讓他們擁有充實的人生。

劍橋學子特質
有自信

自信地處理信息與(yu) 想法——無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

劍橋學子對自己的知識充滿自信,不願視事情為(wei) 理所當然,願意承擔智力風險(intellectual risks)。

他們(men) 以批判性、結構性和分析的方式去思考、探究、探索和評估論點。

他們(men) 既能表述和捍衛自己的觀點,又能尊重他人的想法與(yu) 意見。

負責任

對自己和他人負責;尊重他人

劍橋學子對自己的學習(xi) 負責、有目標並堅守誠信。

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彼此支持。他們(men) 知道自己的行為(wei) 會(hui) 對他人與(yu) 環境產(chan) 生影響。他們(men) 理解文化、情境和社區的重要性。

善反思

不斷反思,提升學習(xi) 能力

劍橋學子知道自己是一個(ge) 學習(xi) 者。他們(men) 既關(guan) 注學習(xi) 過程,也關(guan) 注學習(xi) 結果。他們(men) 會(hui) 培養(yang) 自己終身學習(xi) 的理念,把握學習(xi) 技巧。
重創新

勇於(yu) 創新,不懼挑戰,擁抱未來

劍橋學子樂(le) 於(yu) 迎接新挑戰,善於(yu) 運用資源、創造力和想象力予以應對。

他們(men) 還可以運用知識和理解力來解決(jue) 全新的、陌生的問題;當需要新方法和新思路時,也能靈活應對。

樂(le) 參與(yu)

積極參與(yu) 學術和社會(hui) 活動,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劍橋學子活潑好問,具備探究精神,願意深入鑽研。他們(men) 熱衷於(yu) 學習(xi) 新技能,也能接受新想法。

他們(men) 不僅(jin) 可以獨立工作,也能與(yu) 他人合作。

他們(men) 有能力為(wei) 自己所在的地區、自己的國家以及全球社區貢獻力量。

上一期,我們(men) 分享了劍橋學子特質與(yu) 核心就業(ye) 技能,本期我們(men) 一起看看如何培養(yang) 自信的學生。

自信

我們(men) 曾分享過劍橋國際課程與(yu) 資質證書(shu) 開發部門主管Tristian Stobie的一篇博文,文中對“自信”做了詳細的闡述:

除了智慧、理解和尊重,每個(ge) 人還希望擁有與(yu) 之相伴的自信。自信若與(yu) 無知或偏見為(wei) 伍,可能導致不良後果。而如果一個(ge) 人充滿智慧、能夠理解和尊重他人,此時的自信則會(hui) 成為(wei) 助力。《劍橋學子特質培養(yang) 指南》中就提到了這方麵內(nei) 容:

劍橋學子對自己的知識充滿自信,不願視事情為(wei) 理所當然,願意承擔智力風險(intellectual risks)。他們(men) 以批判性、結構性和分析的方式去思考、探究、探索和評估論點。他們(men) 既能表述和捍衛自己的觀點,又能尊重他人的想法與(yu) 意見。

在這個(ge) 社交媒體(ti) 與(yu) 互聯網的時代,各類信息層出不窮,真真假假,有時讓我們(men) 難以招架。有能力準確判斷某種說法的價(jia) 值,有能力甄別信息並找到站得住腳的證據,這至關(guan) 重要。為(wei) 了更好地理解真正的自信,Tristan還舉(ju) 例分享了兩(liang) 位大師的故事。

一位是20世紀偉(wei) 大的哲學家卡爾·波普爾。他一生都在追求真理、摒棄教條,探索科學和人類理性的極限。卡爾·波普爾指出,任何事實性陳述或假設都必須是可檢驗的。大師們(men) 之所以能豐(feng) 富自己的知識,是因為(wei) 當他人反駁其觀點或提出改進意見時,他們(men) 可以秉持開放的態度。第二位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內(nei) 曼。他引入了認知偏差的概念,指出人們(men) 的思維可能會(hui) 在無意間變得不理性,而這種情況在當下信息泛濫的時代更有可能發生,因為(wei) 我們(men) 無暇花費更多時間去深思熟慮。

基於(yu) 這些對“自信”的闡述和思考,Tristan也對學校提出了建議,如何鼓勵和培養(yang) 自信的學生。

1尊重不同意見

學校首先要做的是創造尊重不同意見的校園文化,讓學生能夠暢所欲言、不怕犯錯,鼓勵學生對同學和老師的想法提出建設性意見,同時也重視別人給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學校還應強調,將對個(ge) 人想法的評價(jia) 和對個(ge) 人的評價(jia) 明確區分。這樣,當別人不認同自己的想法,學生並不會(hui) 感覺受到攻擊。更重要的是,教師需要以身作則,解釋他們(men) 在理解某些想法或問題時的思維過程。教師也要讓學生看到,他們(men) 並不僅(jin) 僅(jin) 要確認自己的論點,也願意找出能挑戰自己論點的論據。

2解析觀點

要想給出建設性的意見,就要具備深厚的知識技能儲(chu) 備。在一個(ge) 課程體(ti) 係中,學科類課程(academic disciplines)之所以一直都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們(men) 能讓學生掌握強有力的知識、方法和有效的學習(xi) 方式,準確地進行批判性思考,並在此基礎上做出判斷、得到結論。

例如,為(wei) 了理解關(guan) 於(yu) 氣候變化的各種觀點,我們(men) 需要了解科學方法,了解什麽(me) 才是合理證據。為(wei) 此,我們(men) 先要通過學習(xi) 來充實頭腦,例如,在實驗室裏展開科學探究、不斷汲取科學知識。

同樣,為(wei) 了理解人類衝(chong) 突、大規模難民移民、獨裁或權力濫用等問題,我們(men) 對這個(ge) 世界的解讀,需要建立在仔細研究曆史、地理、經濟的基礎之上。也可以通過研讀偉(wei) 大的文學作品,品味它們(men) 對人性的巧妙詮釋。總之,跨學科的理解力確實重要,但它得建立在各個(ge) 學科學習(xi) 的基礎之上。

3同情心和同理心

自信而富有智慧的人不僅(jin) 具有認知能力,還能展現出同情心和同理心。他們(men) 對“生而為(wei) 人”有深刻的理解,能夠從(cong) 他人的角度去認識這個(ge) 世界。決(jue) 定我們(men) 未來的,也將是這些自信而富有同理心的學生。

下一期,我們(men) 將通過一所劍橋學校的案例分享,探索如何建立一個(ge) 充滿自信和參與(yu) 感的學生社區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2年留學申請要開始了嗎?

下一篇

2022年AIME1真題答案解析及難度評估分享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