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三的年齡讀博來得及嗎?

【博士申請背景】

Z同學

本科:985,建築學

碩士:英國院校,建築設計

(二碩肄業(ye) )

【博士申請結果】

加州大學伯克利學術碩士

助理研究員(帶薪)

UC Berkeley--Ms in Architecture

UC Berkeley--GSR in Architecture

倫(lun) 敦大學學院博士

UCL--PhD Architectural Design

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

NUS--PhD Architecture

賓夕法尼亞(ya) 大學(積極回複)

Upenn--Ms/PhD in Architecture

卡耐基梅隆大學(麵試邀請)

CMU--PhD in Architecture

【主課老師】

導師:美國Top5博士

輔導方向:建築學,建築科學

Z同學為(wei) 機構24fall學員,本經驗談由申請部老師對Z同學拿到offer後進行電話回訪後,整理編輯後成文:

問:建築學是一門就業(ye) 導向的學科,為(wei) 什麽(me) 選擇讀博?

z同學:本科階段曾經在國內(nei) 多所大院實習(xi) ,當時建築行業(ye) 整體(ti) 還算不錯,但錢少事多也是常態,實習(xi) 生也需要加班。我另外一些本科的同學,不惜倒貼去一些國內(nei) 所謂的明星事務所,通宵畫圖做模型,現在想想無非是一些資本家借著名氣收割韭菜的手段罷了。

我作為(wei) 985畢業(ye) 後甚至有一些一線事務所開出800塊一個(ge) 月的侮辱性餐補作為(wei) 工資,對國內(nei) 事務所算是死心了。我在本科階段曾經轉過專(zhuan) 業(ye) ,之前讀的是電氣,當時建築作為(wei) 頂尖學科加上自身的愛好,這也是我轉專(zhuan) 業(ye) 的動機。而僅(jin) 有的一些電氣的知識(雖然基本忘的差不多)算是我的救命稻草,讓讀博成為(wei) 一種可能性。

問:為(wei) 什麽(me) 已經確定讀博,卻依然選擇了讀英國的建築學的碩士?

z同學:當時對海外建築行業(ye) 還是抱有幻想的,想讀完碩士好在英國就業(ye) 。

事與(yu) 願違,我讀的是一年製,對就業(ye) 沒有優(you) 勢,因為(wei) 據我了解一年製的建築學一屆找到英國本土工作可能就是個(ge) 位數。甚至,我part2的同學也很難找全職。

另外英國的就業(ye) 形勢也很嚴(yan) 峻,收入稅後3w英鎊左右一年,在英國並不算高。最幽默的是,我做餐飲的同學時薪是建築師的三倍左右(我對廚師職業(ye) 很尊重,單純對行業(ye) 起薪差距的不解)。

問:之前了解到,你正在讀二碩而不是phd,為(wei) 什麽(me) ?

z同學:由於(yu) funding,英國讀博不是我的第一選擇,然而一年製想要申請全獎博士存在難度。所以我在讀碩士階段就已經開始套磁混合申請phd,mphil和ms,得到的大部分回複是我沒有相關(guan) 的背景或者科研可以直接讀phd。所以才考慮讀二碩,做一些和建築科學相關(guan) 的研究。

問:能談一談機構對你申請的幫助嗎?以及我們(men) 有什麽(me) 需要改進的方麵?

z同學:在整個(ge) 申請時間線裏,我更願意把機構看作合作夥(huo) 伴。機構的谘詢和教學比較務實。選校其實我自己也大概有方向,說到申請幫助,最主要的還是研究提案,rp老師對於(yu) 學術真的非常紮實,由於(yu) 我的提案涉及的和電網、碳足跡這些比較跨學科的內(nei) 容,很多研究步驟我其實沒底氣,最後所有的研究方法部分都由機構老師和我一起帶進評價(jia) 指標一條一條的進行驗證確認可行性,優(you) 化實驗方法,工作量也是比較大。

如果說意見的話,可能是上課內(nei) 容會(hui) 比較難,review的文獻比較多,包括需要自學designbuilder很多軟件層麵的東(dong) 西時間可能不夠用,整體(ti) 對自己的要求會(hui) 比較高。

問:能否談一談申請時間線?

z同學:二碩最後一年(已drop),有科研但並不是簽合同的科研,所以意義(yi) 不大。研究提案寫(xie) 的時間比較久,大概在去年年底的時候開始套磁,我心態比較平,畢竟之前已經收到過很多拒錄了。隻申請了top院校,申請不到就找工作。

在這裏還是要強調:美國需要套磁,美國需要套磁,美國需要套磁!

之前刷過其他一些帖子被誤導了,對於(yu) 建築來說個(ge) 人覺得沒套基本上就是白送了。但是我運氣比較好,套的老師基本上都有回複,雖然有的沒給麵試但是也說可以網申。

另外就是之前rp老師也反複強調,對於(yu) 建築整合能源、碳足跡相關(guan) 的領域利於(yu) 找到崗位製的科研,我麵的幾所院校有項目的全部都是這個(ge) 範疇,且大部分pi都是注冊(ce) 在多個(ge) 學院。

未來也比較看好能耗模擬及碳足跡追蹤這個(ge) 方向和大語言模型機器學習(xi) 的運用,反倒是對很多人安利的智能製造和3D打印等材料學的方向我個(ge) 人非常不看好。

因為(wei) 本質上還是在做找形方向的結構優(you) 化、材料配比優(you) 化或者robotic方向的編程,這些學科本質上還是土木、計算機和材料科學。在和pi麵試的時候提到這個(ge) 方向招的postdoc全部為(wei) 材料和計算機方向的博士,沒有一個(ge) 是設計背景的。

最後說說結果吧:3月拿到研究員崗位,pi希望我直接開始幹活,我推遲到了九月份(另外就是境外申請cpt太麻煩了);期間nus給了自費的推博信,但要求7月前寄送我二碩成績單,目前不考慮;最後ucl下了offer且有funding,但是太晚了,目前正在確認funding。

問:有什麽(me) 給申請博士的其他同學?

z同學:大家不要以我為(wei) 例。轉專(zhuan) 業(ye) 、讀二碩,已經奔三的年齡,時間成本太高了。要讀博就一步到位可能更好。畢竟我讀博的初衷隻是不想當資本家的韭菜罷了。

你目前拿到了亞(ya) 歐美三大洲的top offer,能否談一談這幾個(ge) 地區的博士學製?

z同學:這裏簡單說一下,美國學製是最長的,且有部分學校要求必須先讀MS,時間成本會(hui) 比較高至少5年,好在都是全獎,很難有不是全獎的phd。

這個(ge) 申請也比較玄學,在套磁的階段我問過學院某些年份沒有任何funding來招phd,但是遞交完申請以後,就在短短的一兩(liang) 個(ge) 月的審核階段有外校、州或者國家項目的funding突然就有了,一下招了幾個(ge) ms/phd甚至是postdoc。

所以心態真的需要放平,有時候不是背景不行,而是機會(hui) 沒到。且我覺得最穩的ucl也是拖了幾個(ge) 月沒有消息,正常情況下如果沒有pending offer的話會(hui) 很影響心態。

英國的話普遍就是4年,其實帶獎也沒有特別難,主要問題還是倫(lun) 敦等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問題。還有要考慮的是畢業(ye) 後的就業(ye) 機會(hui) 可能沒有美國好。

據umich統計的數據,目前美國在建築土木技術方向上的博士畢業(ye) 生在400人/年,就業(ye) 缺口依然還是很大。然而英國博士階段去事務所做實習(xi) 生的不在少數,相對來說就業(ye) 位置會(hui) 少一些。

最後是新加坡,時間成本和英國差不多,可以申請research scholarship,但目前來說名額固定,但博士崗位據說一直在擴招,所以自費博也比較多。

感謝機構Z同學的分享~

【競賽報名/項目谘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美國博士申請人數創新高!美國博士申請流程分享

下一篇

美本申請總量上漲 但中國學生數量下降了

你也可能喜歡

  • 暫無相關文章!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

插入圖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