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中西區的半山腰上,坐落著一所百年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
這所創立於(yu) 1915年的學校,不僅(jin) 是香港第一所推行男女同校的中學,更以“信、望、愛”為(wei) 校訓,培養(yang) 了一代代兼具學術實力與(yu) 家國情懷的學子。
校園裏綠樹成蔭,教學樓融合了古典與(yu) 現代的設計,走廊上貼滿學生活動的照片:
合唱團在國際舞台上高舉(ju) 國旗領獎、與(yu) 北京姊妹校的交流合影、戶外探險的團隊瞬間……
這裏既有嚴(yan) 謹的學術氛圍,也有包容多元的文化氣息。
聖保羅學子的日常
清晨七點,半山薄霧未散,聖保羅的學生們(men) 已陸續到校。
家住港島的學生步行穿過綠樹成蔭的街道,搭乘校巴或地鐵的則需更早出發。
每周的升旗儀(yi) 式是學校的固定安排,全體(ti) 師生齊聚禮堂,肅立齊唱國歌,這一傳(chuan) 統延續多年,成為(wei) 培養(yang) 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環節。
八點正式上課,全英文授課是聖保羅的特色。
數學課上,老師通過互動推導公式;曆史課則用案例討論香港的殖民史與(yu) 回歸後的發展。
每節課約40分鍾,課間10分鍾的走廊上,學生們(men) 或倚窗閑聊,或匆匆趕往下節課教室。
盡管粵語仍是本地學生的主要交流語言,但在國際化的校園裏,英語的對話也交織其間——國際生在小組討論中用英語分享觀點。
午餐時間,學生們(men) 常選擇食堂的港式燒味飯,或結伴去附近茶餐廳點一份菠蘿油配絲(si) 襪奶茶,短暫的放鬆後便是下午的課程。
學術壓力是許多學生需要麵對的課題。
作為(wei) 香港“狀元搖籃”,聖保羅男女中學在2024年DSE考試中誕生了2名超級狀元(核心科目及數學延伸單元均獲5**),IB成績更位列全球第三。
學校提供雙軌課程(DSE和IB),學生需在高年級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徑。
中四至中六的選修科采用小班教學,每組僅(jin) 5至26人,師生互動頻繁,但課後自主學習(xi) 的任務量也較大。
一名學生提到:“放學後常看到同學在圖書(shu) 館刷題,或參加老師組織的補習(xi) 班,大家會(hui) 互相借筆記,壓力雖大但也促成了良性競爭(zheng) 。”
值得一提的是,聖保羅是香港少數提供寄宿服務的中學,宿舍樓內(nei) 設學習(xi) 室和公共休息區,中一及以上學生可申請入住。
從(cong) 國際交流到世界舞台
聖保羅的課外活動遠不止於(yu) 學術。
學生們(men) 或探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觀摩明清瓷器的紋樣與(yu) 工藝;
或走進大館(前警察總部),透過殖民時期的建築與(yu) 檔案,理解香港的曆史脈絡。
這些活動將課堂知識延伸至現實場景,讓學習(xi) 更具象化。
學校每年與(yu) 北京清華附中開展結對活動,學生互訪兩(liang) 地,同吃同住。
去年,聖保羅學生小林參與(yu) 了北京之行,他們(men) 一起登長城、逛胡同,還對比了兩(liang) 地數學教學差異:“北京的課堂側(ce) 重解題速度,我們(men) 更注重討論過程。”
此外,模擬聯合國會(hui) 議(MUN)是校園熱門活動之一。
學生們(men) 化身各國代表,圍繞氣候變化、國際衝(chong) 突等議題展開辯論,2023年聖保羅團隊更在亞(ya) 洲區賽中獲“最佳外交策略獎”。
國際交流項目則是聖保羅的另一張名片。
2024年11月,中五學生Law Shun Yan參與(yu) 了與(yu) 紐約Trevor Day School的交換項目。
來自曼哈頓的交換生Bear入住她家,兩(liang) 人共同上課、參觀香港曆史街區,甚至深入劏房社區了解住房問題。
Law Shun Yan在活動周日誌中寫(xie) 道:“帶Bear坐天星小輪、逛離島,我們(men) 聊未來的留學計劃,也爭(zheng) 論過中美教育差異——這種碰撞讓我更清楚自己的文化身份。”
聖保羅還通過合唱團、管弦樂(le) 團等載體(ti) 連接世界,其合唱團曾在奧地利世界合唱比賽中奪冠,頒獎禮上高舉(ju) 國旗的場景成為(wei) 校園經典記憶。
擇校指南
對於(yu) 考慮讓孩子轉學至香港中小學的家長來說,這是一個(ge) 需要深思熟慮的決(jue) 定。
香港的教育體(ti) 係多元而競爭(zheng) 激烈,插班過程需要家長和孩子做好全方位的準備。
一、評估孩子的學業(ye) 水平
香港各校對插班生的學術要求普遍較高,特別是英語和數學兩(liang) 門核心科目。
建議家長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標準化測試,如香港學科評估,以了解孩子當前的實際水平與(yu) 目標學校的差距。
同時,通過研究目標學校的課程設置和往屆錄取標準,能夠更準確地判斷孩子的競爭(zheng) 力。
二、明確教育目標
明確教育目標是選擇學校的關(guan) 鍵。
香港的學校類型多樣,有提供本地DSE課程的學校,也有開設IB或AP課程的國際學校;
有全英文授課的英中,也有以中文教學為(wei) 主的中中;還有不同宗教背景的教會(hui) 學校。
家長需要綜合考慮孩子的性格特點、語言能力、未來升學規劃等因素,選擇最適合的教育路徑。
三、插班時機
香港學校的主要插班時間集中在學年中轉和新學年開始兩(liang) 個(ge) 時段,其中小一、中一等關(guan) 鍵過渡年級的機會(hui) 相對較多。
家長需要提前半年到一年開始準備,密切關(guan) 注教育局公布的學位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熱門學校的插班競爭(zheng) 激烈,可能需要提前排隊輪候,而國際學校的插班時間則相對靈活。
四、入學準備
充分的入學準備是成功插班的基礎。
英語能力的提升尤為(wei) 重要,包括學術寫(xie) 作、聽說交流和專(zhuan) 業(ye) 詞匯的積累。
筆試方麵要熟悉香港本地課程內(nei) 容,多做往屆試題練習(xi) 。
麵試準備則需要訓練孩子的表達邏輯性,準備得體(ti) 的自我介紹,並了解相關(guan) 時事話題。
此外,推薦信、成績證明等材料的準備,以及適當的入學輔導課程都能提高成功率。
在整個(ge) 準備過程中,保持耐心和信心至關(guan) 重要。
即便首次嚐試未能如願,積累的寶貴經驗將為(wei) 後續申請奠定基礎。
值得特別提醒的是,即便暫時入讀了相對普通的學校也無需氣餒。
香港教育製度極具彈性,完全可以選擇一所過渡性學校讓孩子先適應本地教學模式,待準備充分後再向更優(you) 質的學校發起衝(chong) 擊。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