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申請有四個(ge) 層次:
第一,我挺不錯的,如果運氣好,我有希望被錄取;我們(men) 很多人都是在這個(ge) 層次上;
第二,能夠讓招生官知道你是很優(you) 秀的,有資格被錄取;
第三,讓招生官感覺到你和申請的學校完美匹配,非錄取不可;
第四,讓招生官感覺到你是他們(men) 學校正在極力尋找的人,不錄取是他的失職。
我們(men) 要盡量把學生能夠達到更高的層次。
現在我講一講標準化考試和提分的問題。
由於(yu) 新冠,近幾年的情況跟以往不一樣。標準化考試剛才我已經提過了,就是SAT、ACT、AP, IB,國內(nei) 有的學校有A-level課程,還有國際生的托福跟雅思是附加的。
長期以來我們(men) 都知道SAT和ACT是標配,但是前幾年芝加哥大學開始test optional,疫情之後絕大多數大學都是test optional了,有的還是test free,那麽(me) 我們(men) 要不要考呢?老實說,作為(wei) 華裔學生,強項就是在學習(xi) 上,能夠有機會(hui) 證自己盡量要抓住,實在沒考好可以藏起來不交。疫情結束之後,大部分大學會(hui) 逐步恢複對標準化開始的要求。其實,即使在疫情期間,排名前30的佛羅裏達大學就一直要求提交標準化考試成績。麻省理工、佐治亞(ya) 理工現在也是必須提交的。
到底是考SAT還是ACT呢?網上有一些測試。
我在這裏簡單比較一下這兩(liang) 類考試的特點。SAT是兩(liang) 部分:English reading and writing,還有math。ACT有English reading, writing,還有science跟math。
Science的科學問題對學過科學的學生來說其實不是問題,出題的宗旨是要讓學生用科學方法解決(jue) 邏輯問題,實際上也是理工思維。但是麻煩的是他們(men) 怕學生不理解,囉囉嗦嗦地又寫(xie) 了一大堆解釋,這樣就大大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平常沒有見過的考生根本來不及讀完。
這兩(liang) 類考試的數學部分對中國考生、華裔考生都不是問題,英文部分ACT閱讀量很大,但是問題很直觀,如果你要是沒有見過,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SAT的題量少,但是問題的難度高。所以你知道自己在閱讀方麵是以速度見長,還是以難度見長,就可以知道怎麽(me) 樣做出選擇。
還有國內(nei) 來的美高學生考不考托福,有些家長很糾結。其實英語水平有三個(ge) 衡量標誌:有些學校是一定要考托福或者雅思的,有些學校是SAT或者ACT當中英語部分過線。像哥倫(lun) 比亞(ya) ,假如你是在中國,國內(nei) 考生你考了700分,也可以過線。還有大多數的更多的學校是在美高讀的年頭夠了,有四年三年兩(liang) 年。還有的像UIUC,隻要美高畢業(ye) 。有的什麽(me) 都沒說,像Georgia Tech。最牛的是哈佛,隻寫(xie) 了鼓勵你參加英語考試。
還有國際學生的界定,學校的規定也是不一樣的。大多數學校是以是不是美國公民或者有沒有綠卡來界定的,但是像哈佛、杜克、康奈爾,是看哪些你從(cong) 哪兒(er) 高中畢業(ye) 的。東(dong) 北大學說美國公民在外國上高中和沒有綠卡的人在美國上高中都是國際生。國際生在錄取的英語考試和財務資助上麵,每個(ge) 學校都有自己的界定。
還有一個(ge) 學習(xi) 範圍的事情,我們(men) 常常會(hui) 說:這個(ge) 輔導老師說某某課題教材超綱了。以前我上學的時候也常常被長輩講,經常讀那些無用的書(shu) ,這個(ge) 實際上就是中國跟美國教育不同的地方。
我們(men) 國內(nei) 的老師,誰能搞到真題或者備考的時候押上題,這個(ge) 老師就很牛了。而美國的教育方式是圍繞教學大綱打基礎,考試要盡量考你沒有做過的題,這才能真正測試你的智商。可能開始的時候比較慢,後麵就比較牢靠。就跟金庸小說裏江湖當中的氣宗和劍宗一樣的,純粹練劍的話,一開始比較快,但是到一定高度就不一定上得去了。
所以這裏有一個(ge) 快速提分跟學習(xi) 知識的問題。國內(nei) 很多機構把每一個(ge) 考試的每一部分分解得很好,學生提分很快,但是出了這個(ge) 範圍就不知道了。我曾經指導過的一個(ge) 國內(nei) 托福考108的學生申請香港大學的時候,問我什麽(me) 叫local?就是問學生是本地學生還是外地學生,他看不懂的。英語學習(xi) , 除了考試英語,還有生活英語,學科英語。我們(men) 學生平時的學習(xi) 要在打好基礎之上再來快速提分。
我們(men) 大多數人不可能把所有的功課都學得那麽(me) 精透,這時候就要區分什麽(me) 是上大學的敲門磚。這些隻要運用合適的戰略戰術拿高分就行了,將來假如在大學裏還要學這門課,或者對職業(ye) 生涯有用的,一定要學結實,這也是藤校為(wei) 什麽(me) 對AP換學分有限製的原因之一。
如果從(cong) 11年級結束才開始準備大學申請,就像要請一個(ge) 廚師做一桌大餐,相當於(yu) 把菜買(mai) 好了,然後把廚師叫進來說:你給我做一桌大餐。如果廚師能夠自己設計菜單,到菜場去買(mai) 菜,甚至於(yu) 有機會(hui) 自己定菜單,然後度身定製的話,那麽(me) 做出來的大餐肯定會(hui) 不一樣。
還有,現在在升學市場上,實際上包括我自己前幾年也在想用大數據來選學校。其實大數據選的學校是根據以前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有一定參考作用。而美國大學的招生原則就是在於(yu) 變。要知道這些統計數據後麵隱藏的邏輯關(guan) 係和招生原則,這樣才能夠取得更好的錄取結果。
我最後再講幾句題外話。
第一,不一定要都往頂尖的高中裏頭擠。如果你的小孩是牛娃中的牛娃,是奔大藤的,當然要進頂尖高中。但不是很牛的娃,在美國這種“雨露均沾,分校掐尖”的錄取體(ti) 係下, 要上頂尖大學最重要的訣竅就是不要上最頂尖的高中。在頂尖高中首先要與(yu) 本校本族裔的同學競爭(zheng) , 搞不好就會(hui) 被別人碾壓。而普通高中的話,你如果是前5%, 本校沒有什麽(me) 對手,除了HYPSMC之外, 想上哪個(ge) 大學基本上都有機會(hui) 。你這個(ge) 高中如果幾年沒有人進那個(ge) 大學,人家很容易錄取你。
前幾年有一個(ge) Vancouver的學生到UPenn來訪校,家長跟我講,想讓她的女兒(er) 衝(chong) 刺一下UPenn。我一看學生的GPA隻有2.8,我說這個(ge) 可能有點像騎著自行車上月球差不多吧?這個(ge) 媽媽說:哎呀,我花了很大的精力才把她送到Vancouver最好的女校去。我跟媽媽講,這個(ge) 問題就出在你這兒(er) ,你花了很大精力她才擠到高中裏去,她在高中裏在尾巴上的可能性就很大,隻有輕輕鬆鬆進高中,才能有最大的希望在高中裏排在最前麵。
第二點,在子女申請美國大學的過程當中,我們(men) 家長一定要了解規則,這樣子女才會(hui) 更信任你,什麽(me) 話才會(hui) 跟你講。即使你找了顧問和中介,也知道他們(men) 是不是在忽悠你或者糊弄你。
第三點,我們(men) 家長在這兒(er) 討論的是怎麽(me) 樣理解美國大學招生規則,適應規則。我們(men) 的下一代,是不是應該有一部分人去當招生官,然後代表我們(men) 華裔,參與(yu) 製定規則,甚至合理地改變遊戲規則。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