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簡介
如果你想申請香港理工大學 物理學博士,那今天這期文章解析可能對你有用!今天Mason學長為(wei) 大詳細解析香港理工大學的Prof. Cai的研究領域和代表文章,同時,我們(men) 也推出了新的內(nei) 容“科研想法&開題立意”,為(wei) 同學們(men) 的科研規劃提供一些參考,並且會(hui) 對如何申請該導師提出實用的建議!方便大家進行套磁!後續我們(men) 也將陸續解析其他大學和專(zhuan) 業(ye) 的導師,歡迎大家關(guan) 注!
教授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物理係助理教授,專(zhuan) 注於(yu) 先進電子顯微技術開發與(yu) 低維能源材料原子尺度表征研究。他本科與(yu) 博士均畢業(ye) 於(yu) 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yu) 工程係,師從(cong) 電子顯微學權威王鵬教授,博士期間即在國際頂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2023年獲香港理工大學“青年創新研究獎”,並主持多項香港研資局(RGC)與(yu) 創新科技署(ITC)資助項目。
研究領域
教授的教學與(yu) 科研聚焦三大方向:
- 先進電子顯微技術開發:包括低劑量成像算法優化、原位電化學TEM樣品杆設計、多模態信號(EELS/EDS/EBSD)同步采集係統;
- 新能源材料原子工程:聚焦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缺陷鈍化、海水電解製氫催化劑設計、單原子納米酶開發
- 二維材料界麵調控:研究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s)異質結的壓電/鐵電性能與非化學計量比對器件功能的調控機製。
研究分析
1. Atomic-level imaging of beam-sensitive COFs and MOFs by low-dose electron microscopy(2024)
期刊:Nanoscale Horizons
領域:電子顯微技術
內(nei) 容:開發基於(yu) 壓縮感知算法的低劑量成像協議,實現COFs與(yu) MOFs的亞(ya) 埃分辨率成像,揭示其孔道結構的動態變形機製。
2. Electrolyte-assisted polarization leading to enhanced charge separation in seawater splitting(2024)
期刊:Nature Catalysis
領域:電催化製氫
內(nei) 容:通過原位電化學TEM發現海水電解質中Cl⁻誘導的界麵極化效應,將太陽能-氫能轉換效率提升至22.3%。
3. Intragrain impurity annihilation for highly efficient perovskite solar cells(2024)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領域:光伏材料
內(nei) 容:利用原子層沉積(ALD)技術定向消除鈣鈦礦晶粒內(nei) PbI₂雜質,將器件穩定性提升至2000小時(85℃/85%RH)。
4. Spatial engineering of single-atom Fe adjacent to Cu-assisted nanozymes(2024)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領域:生物納米技術
內(nei) 容:設計Fe-Cu雙單原子納米酶,通過空間位阻效應調控活性氧(ROS)生成路徑,實現腫瘤微環境特異性催化治療。
5. Alternating BiI3-BiI van der Waals Photodetector(2023)
期刊:ACS Nano
領域:光電子器件
內(nei) 容:構建BiI3/BiI範德華異質結,通過界麵電荷轉移將暗電流抑製至pA級,實現紫外-可見光寬譜高響應探測。
6. In Situ Observation of Domain Wall Lateral Creeping in Ferroelectric Capacitor(2023)
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領域:鐵電材料
內(nei) 容:利用原位偏壓STEM直接觀測鐵電疇壁側(ce) 向蠕變動力學,建立電場-應變-疇結構的定量關(guan) 係模型。
項目分析
1. 原位光學TEM技術開發(In-Situ Optical TEM)
資助機構:香港創新科技署(ITC)
領域:顯微技術
內(nei) 容:集成微流控芯片與(yu) 光學激發模塊,實現光催化反應過程中材料結構-性能的實時關(guan) 聯分析。
影響:技術已被賽默飛世爾(Thermo Fisher)商業(ye) 化,應用於(yu) 全球30+頂尖實驗室。
2.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晶內(nei) 雜質消除(Intragrain Impurity Annihilation)
資助機構:香港研資局(RGC)
領域:光伏工程
內(nei) 容:通過ALD原位鈍化與(yu) 原子尺度缺陷表征,開發“梯度退火”工藝,將鈣鈦礦電池效率提升至26.1%。
影響:技術授權給協鑫光電(GCL Solar),推動產(chan) 業(ye) 化進程。
3. 單原子納米酶空間工程(Spatial Engineering of Single-AtomNanozymes)
資助機構: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C)
領域:生物醫學工程
內(nei) 容:設計Fe-Cu雙原子催化中心,通過DFT計算指導合成路徑,實現腫瘤微環境特異性ROS生成。
影響:完成臨(lin) 床前試驗,獲美國FDA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
研究想法
1. 前沿方向
- AI輔助STEM圖像解析:開發基於Transformer架構的電子顯微圖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提升低劑量成像信噪比;
- 多模態原位表征:集成電化學、光學與機械加載模塊,實現能源材料“結構-性能-環境”多維關聯分析。
2. 技術手段
- 量子點標記追蹤:利用CdSe量子點作為鈣鈦礦離子遷移示蹤劑,通過STEM-EELS聯用定量研究降解機製;
- 超快電子顯微:結合飛秒激光泵浦技術,觀測光催化反應中的載流子超快動力學過程。
3. 理論框架
- 界麵應變工程:建立二維異質結界麵應變與壓電響應的定量模型,指導柔性電子器件設計;
- 催化活性預測:基於圖神經網絡(GNN)構建單原子催化劑活性位點預測平台。
4. 應用拓展
- 太空光伏材料:開發抗輻射鈣鈦礦薄膜,用於近地軌道衛星能源係統;
- 微型化原位電鏡:設計桌麵式STEM設備,推動電子顯微技術普及化。
申請建議
1. 學術準備
- 核心技能:掌握TEM操作基礎(如JEM-ARM300F)、材料模擬軟件(VASP、LAMMPS)與數據處理工具(DigitalMicrograph、Gatan Microscopy Suite);
- 跨學科學習:選修計算材料學(如機器學習在材料發現中的應用)或微納加工技術課程。
2. 研究計劃設計
- 選題策略:結合導師技術優勢與行業痛點,例如“基於原位TEM的固態電解質枝晶生長機製研究”或“單原子催化劑活性預測的AI平台開發”;
- 方法創新:提議將超快電子衍射(UED)技術引入光催化材料研究,或開發深度學習輔助的STEM圖像自動解析算法。
3. 技術提升
- 實驗技能:通過Coursera平台學習In Situ TEM Techniques專項課程(由蔡教授合作導師王鵬主講);
- 編程能力:掌握Python在材料數據分析中的應用(如Atomic Simulation Environment庫)。
4. 套磁策略
- 深度閱讀:精讀其2024年Nature Catalysis論文,在郵件中提出延伸問題(如“Cl⁻極化效應是否適用於其他鹵素電解質?”);
- 實踐展示:提交本科期間的材料表征成果(如SEM/TEM圖像處理案例),展現技術敏感度;
- 職業契合:強調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認同,例如“希望將原子工程應用於東南亞離網社區能源解決方案”。
博士背景
Felix,美國top10學院物理學係博士生,專(zhuan) 注於(yu) 量子計算和凝聚態物理的交叉研究。擅長運用量子場論和拓撲量子計算方法,探索拓撲絕緣體(ti) 和超導體(ti) 中的新奇量子態。在研究Majorana費米子在量子計算中的應用方麵取得重要突破。曾獲美國物理學會(hui) 最佳學生論文獎,研究成果發表於(yu) 《Nature Physics》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頂級期刊。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