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旨在為(wei) 大家提供更加全麵、深入的導師解析和科研輔導!每期我們(men) 會(hui) 邀請團隊的博士對各個(ge) 領域的教授導師進行詳細解析,從(cong) 教授簡介與(yu) 研究背景 / 主要研究方向與(yu) 成果分析 / 研究方法與(yu) 特色 / 研究前沿與(yu) 發展趨勢 / 對有意申請教授課題組的建議這五個(ge) 方麵,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導師,學會(hui) 科研!
教授簡介與(yu) 研究背景
陳教授現任山東(dong) 大學材料科學與(yu) 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塑性成形及模具技術研究所所長,是國家優(you) 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山東(dong) 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並入選山東(dong) 大學“齊魯青年學者”和“青年學者未來計劃”。他本碩均畢業(ye) 於(yu) 山東(dong) 大學材料科學與(yu) 工程學院,後赴日本北海道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形成了“基礎研究-工藝開發-工程應用”的複合學術背景。
陳教授的研究生涯始終圍繞金屬塑性成形領域展開,尤其關(guan) 注輕質合金(鋁、鎂及其複合材料)的加工工藝創新與(yu) 性能優(you) 化。其團隊在分流模擠壓成形、微觀組織調控、腐蝕行為(wei) 分析等方向取得了一係列突破性成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you) 青項目、麵上項目及省部級課題20餘(yu) 項,在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Corrosion Science、Materials Design等頂刊發表SCI論文110餘(yu) 篇,授權發明專(zhuan) 利14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多項。其研究具有鮮明的工程導向,注重解決(jue) 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對輕量化材料的迫切需求。
主要研究方向與(yu) 成果分析
陳教授團隊的核心研究方向可歸納為(wei) 以下三大領域:
(1)分流模擠壓成形工藝創新
分流模擠壓是生產(chan) 複雜截麵型材的關(guan) 鍵技術,但存在焊合質量不穩定、晶粒粗化等問題。陳教授通過多尺度模擬與(yu) 實驗結合,係統揭示了鎂合金ZK60在擠壓過程中表麵粗晶的形成機製(J. Mater. Sci. Technol. 2020),並提出預時效處理結合動態再結晶調控的新工藝,將型材抗拉強度提升15%以上。其開發的Al/Mg/Al複合板材共擠壓技術(J. Mater. Process. Technol. 2018)通過界麵擴散層設計,顯著提高了異種金屬的結合強度,為(wei) 輕量化複合結構製造提供了新思路。
(2)微觀組織與(yu) 性能協同調控
針對輕質合金強韌性矛盾,團隊提出“多相協同強化”策略。例如,在Si3N4p/Al-Mg-Si複合材料中(Mater. Des. 2021),通過燒結-擠壓工藝優(you) 化顆粒分布,利用Orowan強化與(yu) 位錯增殖的耦合效應,使材料各向異性降低30%,同時保持600 MPa級高強度。在7A99高強鋁合金中(J. Alloys Compd. 2022),引入軋製預變形促進T相納米析出,兼顧了強度(750 MPa)與(yu) 耐蝕性(腐蝕速率降低40%)。
(3)塑性成形數值模擬與(yu) 工藝優(you) 化
團隊構建了涵蓋本構模型、摩擦邊界條件、動態再結晶預測的擠壓過程多場耦合模型(Mater. Des. 2015)。基於(yu) 該模型開發的擠壓參數優(you) 化係統,成功應用於(yu) 某航天器框架型材生產(chan) ,將試模周期從(cong) 傳(chuan) 統經驗的3-5次縮減至1-2次,顯著提升生產(chan) 效率。
研究方法與(yu) 特色
陳教授團隊的研究方法論體(ti) 現三大特色:
(1)多學科深度交叉
融合材料學、力學、腐蝕科學等多學科工具,例如通過EBSD分析織構演變,結合電化學測試揭示鎂合金粗晶區腐蝕動力學規律(Corros. Sci. 2021),形成“工藝-組織-性能-服役行為(wei) ”的全鏈條研究範式。
(2)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
與(yu) 中車、華為(wei) 等企業(ye) 合作,將基礎研究成果快速轉化。例如,開發的電脈衝(chong) 輔助熱擠壓裝置(專(zhuan) 利201811352724.7)通過局部焦耳熱效應降低變形抗力30%,已用於(yu) 5G基站散熱殼體(ti) 批量生產(chan) 。
(3)先進表征技術驅動
依托山東(dong) 大學材料表征平台,團隊廣泛應用HRTEM、APT(原子探針斷層掃描)等尖端技術。如通過APT觀察到Al-Cu-Mg複合材料中GP區與(yu) θ’相的競爭(zheng) 析出現象(Mater. Sci. Eng. A 2021),為(wei) 時效工藝優(you) 化提供原子尺度依據。
研究前沿與(yu) 發展趨勢
未來輕質合金塑性成形領域將呈現以下趨勢:
· 極端條件成形技術:針對航天深空探測器構件,開發超低溫/超高速擠壓工藝;
· 人工智能賦能工藝設計:基於(yu) 機器學習(xi) 預測微觀組織演變,實現工藝參數智能尋優(you) ;
· 多材料異構集成:發展鎂/鈦、鋁/陶瓷等新型複合結構成形技術,突破界麵相容性瓶頸;
· 綠色可持續製造:探索短流程、低能耗工藝,如基於(yu) 回收料的直接擠壓再生技術。
陳教授團隊已在這些方向布局,例如近期獲批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you) 青項目,重點研究“多場耦合下鎂合金塑性變形機理與(yu) 跨尺度建模”,有望為(wei) 下一代輕量化材料設計提供理論支撐。
對有意申請教授課題組的建議
(1)夯實專(zhuan) 業(ye) 基礎
·重點掌握《材料成型原理》《金屬學與(yu) 熱處理》等核心課程,理解位錯理論、再結晶動力學等基礎概念;
·精讀陳教授近5年發表的20篇代表性論文,重點關(guan) 注其研究方法與(yu) 學術邏輯。
(2)提升技術能力
·掌握有限元軟件(如Deform、Abaqus)的塑性成形模塊操作;
·學習(xi) EBSD、TEM等表征技術的數據分析技能(推薦使用MTEX、GMS軟件);
·具備Python/Matlab編程能力者優(you) 先,課題組正推進機器學習(xi) 在工藝優(you) 化中的應用。
(3)明確研究興(xing) 趣
課題組目前亟需突破的方向包括:
·高強鎂合金動態再結晶的晶界工程調控;
·多材料複合結構界麵失效機製的跨尺度模擬;
·基於(yu) 數字孿生的擠壓工藝實時監控係統開發。
(4)主動建立聯係
·通過郵件附個(ge) 人簡曆與(yu) 研究設想,建議引用1-2篇課題組論文並提出創新點;
·參與(yu) 山東(dong) 大學“材料加工暑期學校”,爭(zheng) 取進入實驗室短期實習(xi) 。
(5)注重綜合素質
團隊注重“嚴(yan) 謹、協作、創新”的科研文化。申請者需在溝通中體(ti) 現:
· 對工程問題的敏感度(如新能源汽車減重需求);
· 跨學科學習(xi) 能力(如腐蝕電化學與(yu) 力學性能的關(guan) 聯分析);
· 團隊協作經驗(如有競賽或項目經曆優(you) 先)。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