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旨在為(wei) 大家提供更加全麵、深入的導師解析和科研輔導!每期我們(men) 會(hui) 邀請團隊的博士對各個(ge) 領域的教授導師進行詳細解析,從(cong) 教授簡介與(yu) 研究背景 / 主要研究方向與(yu) 成果分析 / 研究方法與(yu) 特色 / 研究前沿與(yu) 發展趨勢 / 對有意申請教授課題組的建議這五個(ge) 方麵,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導師,學會(hui) 科研!
教授簡介與(yu) 研究背景
王教授是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yu) 動力工程學院的青年拔尖人才A類教授,深耕熱電能量轉換領域近十五年。其學術軌跡橫跨中美兩(liang) 國,兼具深厚的產(chan) 學研背景:早年在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德州農(nong) 工大學等頂尖院校完成博士後研究,曾在原子納米科技公司擔任首席科學家,主導多項產(chan) 業(ye) 化技術攻關(guan) 。
2017年歸國後,依托西安交通大學的前沿科研平台,他聚焦柔性熱電材料與(yu) 器件的原始創新,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50餘(yu) 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高影響力成果,論文總引用超5000次,多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
王教授的跨學科背景尤為(wei) 突出:從(cong) 有機高分子合成到能源係統集成,從(cong) 微觀材料設計到宏觀器件工程,形成了“基礎研究-技術轉化-應用拓展”的完整研究鏈條。他主導的團隊已構建國際領先的柔性熱電實驗室,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支持,並與(yu) 多家頭部企業(ye) 建立聯合實驗室,推動科研成果產(chan) 業(ye) 化落地。
主要研究方向與(yu) 成果分析
王教授課題組圍繞“柔性熱電材料-器件-係統”開展全鏈條研究,核心方向可聚焦為(wei) 三大模塊:
(1)導電高分子複合材料開發
針對傳(chuan) 統熱電材料脆性大、柔性差的痛點,團隊創新性地將有機導電高分子(如PEDOT:PSS)與(yu) 水凝膠、碳納米管(CNT)複合,研製出兼具超高導電性(>4000 S/cm)和拉伸性(>300%)的柔性薄膜(Adv. Mater. 2022, 2302919)。通過路易斯酸促進離子交換策略,首次實現無填料PEDOT:PSS水凝膠的電荷定向傳(chuan) 輸,突破傳(chuan) 統摻雜工藝對材料性能的限製。
(2)器件級熱-電耦合優(you) 化
在器件層麵,團隊提出“毛細壓縮誘導取向”技術(Nat. Commun. 2024, 5617),通過調控CNT薄膜的納米級密堆積結構,同時提升電導率(12000 S/cm)和降低熱導率(0.6 W/mK),實現功率因子(PF)達3500 μW/mK²的n型柔性器件。此外,全自動光熱電集成設備(Adv. Mater. 2024, 2312570)將光伏與(yu) 熱電單元協同設計,整體(ti) 能量轉換效率較傳(chuan) 統單模係統提升47%。
(3)多場景能源係統構建
團隊率先開發可穿戴自供電傳(chuan) 感器(ACS Energy Lett. 2021, 4355),利用人體(ti) 溫差持續輸出微瓦級電能;在工業(ye) 餘(yu) 熱回收領域,基於(yu) 多壁碳納米管-金屬有機框架(MOF)的超輕薄膜(Small 2023, 2304266)已實現120°C溫差下的穩定產(chan) 氫。最新的光-熱-電聯用係統(J. Mater. Chem. A 2024, 18948)通過極性切換技術兼容多種能源輸入,展現出全天候發電潛力。
研究方法與(yu) 特色
王教授團隊的科研方法論具有三大鮮明特征:
(1)微觀結構與(yu) 宏觀性能的跨尺度設計
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指導材料合成,例如在聚苯胺-CNT雜化膜中引入溶劑極性梯度(J. Mater. Chem. A 2024),實現n型載流子濃度調控,克服有機半導體(ti) 空氣穩定性差的難題。同步輻射X射線散射技術(如Nat. Commun. 2023, 380)揭示CNT薄膜密堆積過程中的π-π相互作用機製,為(wei) 設計高取向度材料提供理論支撐。
(2)工藝創新驅動性能突破
首創“分子級耦合反應”策略(Nat. Commun. 2024, 5854),將摻雜劑與(yu) 高分子鏈的化學反應效率提升3倍,大幅降低雜質相生成。全溶液加工工藝(Adv. Funct. Mater. 2022, 2203080)實現MWCNT薄膜各向異性電導率的精確控製,器件成品率達98.5%,遠超同行水平。
(3)學科交叉融合的範式創新
將機器學習(xi) 引入材料篩選(2024 submitted),構建多尺度圖神經網絡預測環烷烴生物燃料性能;結合微流控芯片(Nano Energy 2022, 106789)開發剪切場誘導的p-n結陣列,突破傳(chuan) 統光刻工藝的分辨率限製。這種“計算+實驗+工程”三位一體(ti) 的研究模式,顯著加速了材料發現到應用的轉化周期。
研究前沿與(yu) 發展趨勢
柔性熱電領域當前麵臨(lin) 三大挑戰:(1)n型材料性能滯後於(yu) p型;(2)柔性器件的長期環境穩定性不足;(3)多能源耦合係統的動態匹配優(you) 化。王教授團隊的前沿探索方向包括:
· 新型二維MOF基熱電材料(J. Mater. Chem. A 2024, 14245):通過層間π-d軌道雜化增強載流子遷移率,同時利用MOF孔道限域效應降低晶格熱導。
· 自修複柔性器件(2024 in preparation):仿生設計含動態二硫鍵的有機凝膠,實現機械損傷(shang) 後電性能的80%自恢複率。
· 人工智能驅動的多能互補係統:正在構建基於(yu) 數字孿生的光-熱-電聯產(chan) 模擬平台(2023 submitted),通過強化學習(xi) 算法實時優(you) 化能量分配策略。
未來五年,柔性熱電技術將向**“輕量化集成”與(yu) “自適應智能化”**演進:可穿戴設備有望實現微瓦級自持續供電,工業(ye) 餘(yu) 熱回收係統的成本將降低至0.8美元/W以下。王教授團隊在碳基複合材料與(yu) 印刷電子領域的積累,或將成為(wei) 突破這些技術壁壘的關(guan) 鍵。
對有意申請教授課題組的建議
(1)學術背景匹配度提升
· 材料化學方向:需掌握有機合成、表征技術(如Raman、XPS),熟悉導電高分子摻雜機理。
· 器件工程方向:建議提前學習(xi) COMSOL熱-電耦合模擬,掌握微納加工(如噴墨打印、激光刻蝕)基礎。
· 交叉學科申請者:具備機器學習(xi) 或能源係統建模經驗者優(you) 先,需在申請材料中明確跨學科研究計劃。
(2)核心技能儲(chu) 備
· 實驗技能:高分子溶液加工、真空鍍膜、Seebeck係數測試儀(yi) 操作。
· 數據分析:Origin進階繪圖、Python腳本編寫(xie) (針對熱力學模擬數據)。
· 文獻積累:精讀《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近三年綜述,關(guan) 注“flexible thermoelectrics”“multi-energy hybrid systems”關(guan) 鍵詞。
(3)申請策略優(you) 化
· 研究計劃書(shu) :建議圍繞“高穩定性n型柔性材料”或“光-熱-電動態調控”設計課題,引用團隊2023-2024年論文3篇以上。
· 溝通技巧:郵件谘詢時需具體(ti) 到某篇論文的技術細節(如Nat. Commun. 2024, 5617中的毛細壓縮參數優(you) 化),展現深度思考。
· 實習(xi) 銜接:如有意向暑期科研,可提前聯係參與(yu) 在投論文的補充實驗(如抗凍凝膠電導率測試),爭(zheng) 取共同作者機會(hui) 。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