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中文的語言與(yu) 文學模塊更多地是考評學生的理性思考、邏輯思維以及相關(guan) 的知識儲(chu) 備,所以,養(yang) 成良好的答題習(xi) 慣,才會(hui) 給你的所學所想所答錦上添花。把我們(men) 放在考試的環境下,從(cong) 審題到作答的最佳答題習(xi) 慣和思路如下:
1. 判斷體(ti) 裁,讀題和文章時劃出重點
作品不同的體(ti) 裁有不同的文本特征,也影響著作答時所用的術語傾(qing) 向和語言風格。打開試卷後,要先仔細審題,以題目要求為(wei) 導向,結合文章文體(ti) 特征,標注出起承轉合的句子,以及體(ti) 現作者情感、觀點和立場的關(guan) 鍵語句,還有將選文所運用的技巧標注在相關(guan) 語句的旁邊,以及自己對相關(guan) 信息的推測和分析,簡單用詞語概括以下,記在旁邊,以便組織作答語言的時候更加直觀、減少重新思考的時間。
2. 明確作品背景和目的
在閱讀選文的時候,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聯係作者寫(xie) 作時的背景和寫(xie) 作目的,一般來說,語言與(yu) 文學中文章的寫(xie) 作目的很大程度上都與(yu) 當時的背景相關(guan) 。尤其是在報刊評論中,文中經常直接顯示寫(xie) 作緣由及寫(xie) 作動機,這隱含著作者對某一件事或者現象的思考,並經常能夠反映出一定的社會(hui) 文化語境,也就是作者真正想要褒揚或者諷刺的東(dong) 西。為(wei) 保證作答的全麵性和準確性,考生需要由淺入深、由大到小,從(cong) 選文事件及表述、到作者情感態度、到社會(hui) 語境和風氣,層層遞進來思考。
3. 擺明情感態度
通過以上了解選文大體(ti) 信息和作者寫(xie) 作背景目的之後,我們(men) 需要對選文及其所表現的現象進行評價(jia) ,簡要地想一下自己的情感態度和立場,一般情況下,需要辯證地看待問題,積極的一麵是什麽(me) 、消極的一麵是什麽(me) ,作者是怎麽(me) 表現的,作品的形式和內(nei) 容有哪些是值得我們(men) 去仔細品鑒和學習(xi) 的。這就需要考生對文本的語言文字技巧風格有足夠的敏感,並有意識地從(cong) 幾個(ge) 關(guan) 鍵點入手分析。
4. 列提綱、組織框架和語言
結合第一步細讀過程中的標注,大體(ti) 列出第二步第三步分析出的相關(guan) 背景、作者寫(xie) 作目的、自身情感態度,再整體(ti) 思考,列出需要分析的技巧,並結合內(nei) 容根據主次關(guan) 係思考謀篇布局,列出答題框架。這樣,在做文本分析的時候就可以避免思維混亂(luan) ,剛開始寫(xie) 一條又想寫(xie) 另一條,提高答題效率,事半功倍。
5. 寫(xie) 作
作答時一定要注意層次分明、邏輯清晰。在形式上,一種寫(xie) 作方式是分角度作答,每個(ge) 角度加上提示語,總分總結構加上序號分條說明;另一種比較好的方式是,充分利用好邏輯連接詞,比如“一方麵......另一方麵......”“首先、其次、最後”等,像寫(xie) 論述文一樣行雲(yun) 流水地寫(xie) 下來即可。在內(nei) 容上,注意文體(ti) 特征和相關(guan) 知識與(yu) 選文內(nei) 容的結合,不能泛泛而談,要時刻想著回扣題目,圍繞主題展開評述。否則,給閱卷人的感受可能是一團亂(luan) 麻、一頭霧水,大家在平時做題,以及與(yu) 人交流,或者公眾(zhong) 場合發表意見的時候,可以刻意練習(xi) ,形成良好的邏輯表達習(xi) 慣。
總之,語言與(yu) 文學中的選文閱讀和分析是具有一定難度的,但是養(yang) 成良好的答題習(xi) 慣和思路可以讓閱讀和作答過程變得清晰,一份漂亮答卷也會(hui) 一步一步展現在眼前,越答越有信心,越答越穩,這樣就有了成功的一半。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