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每個(ge) 實驗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
學習(xi) IB心理的小夥(huo) 伴們(men) 也不難發現每個(ge) SAQ和ERQ裏都要提到laboratory experiment、interviewquasi experiment......
但我們(men) 很少係統性地學習(xi) 這些研究方法所以複習(xi) 的時候會(hui) 覺得很亂(luan) (;′⌒`) 但研究方法理應是心理學習(xi) 的重中之重很多教材把它放在第一課學習(xi) 今天我們(men) 就請到IB心理7分學姐來為(wei) 大家精心梳理IB心理中的六種研究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心理學中的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具體(ti) 分為(wei) 兩(liang) 類:
一、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一、定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定性研究會(hui) 產(chan) 生描述性數據(descriptive data),用於(yu) 了解個(ge) 人或群體(ti) 行為(wei) 的潛在原因、觀點和動機。定性研究的目的不是確定因果關(guan) 係,而是找出研究參與(yu) 者自己對事件賦予的意義(yi) ,較為(wei) 主觀。 定性研究項目通常由一個(ge) 或多個(ge) 研究問題(research question)來指導。
研究問題不同於(yu) 假設(hypothesis)。假設是一種主張,通常來源於(yu) 理論,是需要實驗來檢驗的。它可以被接受,也可以被拒絕,是非黑即白的。這叫做演繹法(deductive approach),是定量研究通常使用的方法。
而定性研究的問題是開放式的,需要詳細的描述,如果可能的話,還需要解釋。定性研究采用歸納法(inductive approach)。研究人員通常不會(hui) 事先定義(yi) 變量,因為(wei) 他們(men) 認為(wei) 這些變量更可能表達是研究人員的想法,而不是參與(yu) 者真正的想法。
所以,定性研究一般先收集數據,然後再分析這些數據可能意味著什麽(me) 。 定性研究的優(you) 勢是可以獲得更加豐(feng) 富的信息,並且實驗場景較為(wei) 自然。劣勢是數據較為(wei) 主觀,結構鬆散甚至沒有結構。IB心理重點學習(xi) 了四種定性研究方法:采訪(Interview)、問卷調查(Surveys)、案例研究(Case studies)和觀察(Observation)。
1.1 采訪(Interview)
自從(cong) 心理學作為(wei) 一門科學誕生以來,研究者們(men) 就把采訪作為(wei) 收集數據的一種方式。采訪可以采取多種形式,而且時間也不盡相同:有十分鍾的簡短問答,也有幾個(ge) 小時的深入采訪。
根據Hayes(2000)的觀點,采訪是一種社會(hui) 情境,與(yu) 受訪者建立積極的關(guan) 係很重要。所以采訪員需要進行培訓以具備必要的人際交往能力。 采訪中還需注意采訪員效應(interviewer effects):受訪者的回答可能會(hui) 根據采訪員的性別、年齡或種族產(chan) 生變化。
另外,受訪者可能會(hui) 調整自己的回答,讓其看起來更“正麵”或者更滿足社會(hui) 期待。大多數人都希望呈現一個(ge) 積極的自我形象,因此當被問到個(ge) 人問題時,他們(men) 可能並不總是說實話。這種效應被稱為(wei) 社會(hui) 期望偏差(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而采訪一般分為(wei) 三種類型:結構化采訪(structured interview)、半結構化采訪(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和無結構采訪(unstructured interview)。
我們(men) 來分別看下這三者的區別: 在結構化采訪中,采訪者會(hui) 指定一個(ge) 嚴(yan) 格的采訪計劃(interview schedule),詳細準備需要提問的問題及問題的順序。因此,采訪程序是高度控製的。在結構化采訪中收集的數據很容易分析,可以與(yu) 其他被問過同樣問題的受訪者的數據進行比較,因為(wei) 采訪的問題是高度標準化的。 另外,結構化采訪比較省時省力,所以樣本量通常比較大。結構化采訪的缺點❌是會(hui) 稍顯做作。采訪員受到采訪計劃的限製,問的問題對受訪者來說可能會(hui) 顯得沒有人情味或不相關(guan) 。
半結構化采訪看起來像一個(ge) 非正式的談話,是現代心理學的首選。采訪包括一係列開放式的問題,能允許受訪者更自由地回答,同時保持采訪的主題。采訪者也可以問一些額外的問題,如果他們(men) 覺得有什麽(me) 感興(xing) 趣的觀點需要深入了解的話。 在非結構化采訪中,采訪計劃隻指定了主題和采訪時間,十分自由。受訪者可以透露更多關(guan) 於(yu) 自己的信息。然而,當樣本較大時,非結構化采訪的數據可能更難分析。
除此之外,采訪還可以被分為(wei) 一對一采訪(one-on-one interviews)和小組采訪(group interviews)。 小組采訪有很多優(you) 勢。例如,集體(ti) 談話比一對一的采訪感覺更自然。此外,傾(qing) 聽別人的意見可能會(hui) 激發想法,鼓勵對話。
從(cong) 研究者的角度來看,小組采訪也節省了時間,因為(wei) 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nei) 采訪多個(ge) 人。 當然,小組采訪也有局限性。強勢聲音可能會(hui) 導致從(cong) 眾(zhong) 效應(conformity effects)——小組的成員會(hui) 表現得同意其他人的觀點,盡量他們(men) 心裏並不這麽(me) 認為(wei) 。
1.2 問卷調查(Surveys)
問卷調查是一種從(cong) 大量人群中收集信息的方法,可以將定量數據與(yu) 定性數據結合起來。一個(ge) 例子是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它問參與(yu) 者某件事是永遠不正確、很少正確、有時正確、經常正確還是總是正確。它也可以問他們(men) 是否強烈不同意,不同意,沒有意見,同意或強烈同意。
問卷調查是一種相對簡單和直接的方法,它可以在短時間內(nei) 以相對低的成本提供大量數據。有時采訪可以補充調查數據,提供人們(men) 對某些問題更深入的了解。當然,問卷調查也可能像采訪一樣容易受到回答偏差(response bias)的影響,即人們(men) 會(hui) 調整自己的回答以便給研究者“正確的答案”。
1.3 案例研究(Case studies)
案例研究法起源於(yu) 臨(lin) 床醫學,它包括通過記錄病人的個(ge) 人病史來做出診斷,可以提供對個(ge) 人行為(wei) 的洞察。案例可以是一個(ge) 人,一個(ge) 家庭、一個(ge) 社會(hui) 團體(ti) 、一個(ge) 事件或一個(ge) 組織。
案例研究中會(hui) 用到很多研究方法來探索同一現象。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半結構化采訪、觀察、個(ge) 人日記、照片、筆記或官方文件來對一個(ge) 人/一個(ge) 群體(ti) 進行全麵的剖析。案例研究通常涉及人們(men) 對調查主題的經曆、感受或想法的描述 (定性數據),但它也可能包括測量,如血液測試、智商分數或調查數據 (定量數據) 。
由於(yu) 所研究案例的獨特性,案例研究的結果往往不可被複製,所以數據的可靠性會(hui) 較低。一般來說,不可能將一個(ge) 獨特案例的結果推廣到一般人群中,因為(wei) 被研究的個(ge) 體(ti) 不具有代表性。
1.4 觀察(Observation)
觀察是一種數據收集方法,它的目的是描述行為(wei) ,而不是試圖建立因果關(guan) 係。大多數觀察都是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被稱為(wei) 自然觀察(naturalistic observations)。然而,研究人員也會(hui) 在實驗室進行觀察——例如,通過單向鏡子觀察母親(qin) 和孩子的互動。
觀察時要努力避免研究者偏見(researcher bias),因為(wei) 觀察結果不應該被研究者的期望所影響。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幾個(ge) 觀察者可以觀察到相同的行為(wei) ,然後比較他們(men) 的觀察結果——這通常被稱為(wei) 研究者三角法(researcher triangulation)。
觀察還分為(wei) 公開觀察(overt observation)和隱蔽觀察(covert observation)。隱蔽觀察可以確保參與(yu) 者以自然的方式行動,他們(men) 不知道自己被觀察。在公開觀察中,參與(yu) 者知道觀察者是研究者。
觀察的優(you) 點是可以洞察個(ge) 人行為(wei) ,觀察反常行為(wei) ,激發新的研究。觀察的局限性是被觀察的人數如果太少就不具有代表性。另外觀察的情況很難被完全複製(環境不同)。觀察時還需特別注意道德準則。有時候在隱蔽觀察中,研究者可能不能提前得到被觀察者的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也無法告知被觀察者有退出的權利(right to withdraw)。
二、定量研究 Quantitative research
定量研究強調客觀測量和數據的統計分析。研究者會(hui) 提前製定出變量。
2.1 實驗(Laboratory experiment/True experiment)
實驗(laboratory experiment)是行為(wei) 研究中應用最廣泛的方法之一。實驗的目的是確定兩(liang) 個(ge) 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guan) 係。實驗會(hui) 產(chan) 生數值數據,並且研究者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學上的顯著性檢驗,以排除結果中偶然性的作用。
比如,一位研究人員想研究噪音對人回憶信息能力的影響,目的就是研究一個(ge) 變量 (噪音) 是否對另一個(ge) 變量 (信息回憶能力) 有影響。引起另一個(ge) 變量變化的變量稱為(wei) 自變量 (independent variable),是研究者故意操縱的變量。受自變量影響的變量稱為(wei) 因變量 (dependent variable),在實驗中需要被測量。
實驗的另一個(ge) 關(guan) 鍵特征是使用控製(the use of controls):當研究者操縱自變量時,所有其他的變量要保持不變。例如,如果我們(men) 測試噪音對一個(ge) 人記憶單詞的能力的影響,一組人會(hui) 一邊聽音樂(le) 一邊讀單詞。
另一組則沉默地念著名單。控製就體(ti) 現在兩(liang) 組的單詞列表、房間環境、房間溫度、一天中參與(yu) 實驗的時間均應該相同。 實驗的另一個(ge) 特點是高度標準化(highly standardized)。
這意味著他們(men) 的程序寫(xie) 得非常詳細,可以很容易地被其他研究人員複製。最後,一個(ge) 真正的實驗將參與(yu) 者隨機分配到不同的條件下。在隨機分配的情況下,參與(yu) 者有相同的機會(hui) 被分配到不同組。這減少了個(ge) 體(ti) 特征影響結果的可能性。
2.2 自然實驗(Natural experiments)
在自然實驗(Natural experiments)中,參與(yu) 者不會(hui) 被隨機分配到不同組。相反,研究者會(hui) 根據參與(yu) 者自身已有的特征進行分組。例如,在自然實驗中,你可能讓兩(liang) 組人嚐試記憶一組單詞。一組是由已經被診斷出患有抑鬱症的人組成的,而另一組,也就是控製組,則沒有被診斷出患有抑鬱症。因為(wei) 我們(men) 要研究的變量——患有臨(lin) 床抑鬱症——不能隨機分配。一些其他的例子有根據性別、文化和年齡分組。
最後的最後總結
今天我們(men) 學習(xi) 了IB心理的六種研究方法,以下是思維導圖幫助大家更好地梳理這些研究方法~
大家是不是已經滿載而歸了呢!學好研究方法對寫(xie) SAQ和ERQ都有幫助哦~最後祝大家心(zao)理(ri)學(tuo)習(xi) (li)快(ku)樂(le) (hai)!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