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zhong) 所周知,選了IB心理的同學在每次final前都會(hui) 痛不欲生Paper1、paper2、SAQ、ERQ…… 到了IB大考更是麵對幾十上百個(ge) studies無從(cong) 下手背了這個(ge) 忘了那個(ge)
從(cong) 現在起,別再拖延了!今天學姐就為(wei) 大家整理了IB心理最常考的理論和最經典的研究每天多看一眼,心理考試就不用愁啦! 本套IB心理筆記共覆蓋三個(ge) 板塊:
社會(hui) 文化分析 Sociocultural approach
生物分析 Biological approach
認知分析 Cognitive approach
今天的推文涵蓋了6個(ge) 關(guan) 於(yu) 社會(hui) 文化分析的重要考點後續推文將持續更新感興(xing) 趣的同學請持續關(guan) 注!
1、社會(hui) 認同理論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 理論:
社會(hui) 認同理論基於(yu) 這樣一種假設:一個(ge) 人既有個(ge) 人自我(an individual self),也有社會(hui) 自我(a social self)。人們(men) 的自尊很大程度上來自於(yu) 他們(men) 在社會(hui) 群體(ti) 中的地位。
Tajfel (1970)認為(wei) 人的社會(hui) 自我形成有三個(ge) 關(guan) 鍵階段:
(1)Social categorization
在群體(ti) 分類階段,我們(men) 會(hui) 把人們(men) 劃分為(wei) 內(nei) 群體(ti) (in-groups)和外群體(ti) (out-groups),個(ge) 體(ti) 會(hui) 更加認同自己所屬的內(nei) 群體(ti) 。內(nei) 群體(ti) 和外群體(ti) 同質性(in-group and out-group homogeneity)會(hui) 導致對一個(ge) 群體(ti) 裏的人過度概括。
比如我們(men) 身為(wei) IB學子,可能會(hui) 認為(wei) 所有IB學生都很擅長時間管理,而非IB學生每天都比較輕鬆。這或許是群體(ti) 同質性導致的錯覺。
(2)Social identification
在群體(ti) 認同階段,我們(men) 強烈認同自己所在的內(nei) 群體(ti) ,並遵守該群體(ti) 內(nei) 其他成員的規範和態度,產(chan) 生一種歸屬感。
(3)Social comparison
在群體(ti) 比較階段,人們(men) 會(hui) 認為(wei) 自己的內(nei) 群體(ti) 更優(you) 秀,產(chan) 生優(you) 越感(feel superior)。社會(hui) 認同理論還預測,如果一個(ge) 人有很多不同群體(ti) 的身份,不同時刻會(hui) 有不同身份變得突出顯著(different group identities becomes salient and prominent),這個(ge) 突出的身份更有可能影響我們(men) 的行為(wei) 。
比如在美國如果受到種族歧視,我們(men) 的中國人身份會(hui) 變得突出。而疫情期間麵對網絡上對留學生的指責,我們(men) 的留學生身份會(hui) 變得突出。
B. 經典研究:
Muzafer Sherif (1954)
研究類型:field experiment
目標(aim):研究社會(hui) 認同在衝(chong) 突中對人的影響
過程(procedure):研究人員組織了一個(ge) 夏令營,22名男孩被隨機分配到兩(liang) 組。在第一階段,群體(ti) 分類(social categorization)發生了。男孩們(men) 為(wei) 他們(men) 的團體(ti) 取了名字——鷹隊(The Eagles)和響尾蛇隊(The Rattlers)。之後研究人員製造了一個(ge) 衝(chong) 突,使得一個(ge) 群體(ti) 從(cong) 另一個(ge) 群體(ti) 的損失中獲益。
接下來是第二、三階段:群體(ti) 認同(social identification)與(yu) 群體(ti) 比較(social comparison stage)。男孩們(men) 的隊伍身份變得突出顯著。兩(liang) 個(ge) 群體(ti) 內(nei) 部的團結度都提高了,並且互相表現出敵意,比如偷走其他群體(ti) 的旗幟。
在第四階段,研究人員創造了需要合作的情況,努力實現一個(ge) 共同目標緩解了兩(liang) 個(ge) 群體(ti) 間的緊張關(guan) 係。
結果(Results):這個(ge) 研究證明了社會(hui) 認同理論。男孩們(men) 通過分組產(chan) 生了群體(ti) 自我(social identities),群體(ti) 之間的偏見導致了群體(ti) 間衝(chong) 突,最後一個(ge) 共同的目標緩解了衝(chong) 突。
C. 可能出現的題目
Potential SAQ:
Explain Social Identity Theory with reference to one study.
SAQ解題注意事項:
The theory should be clearly described.
An appropriate study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 should be chosen and outlined.
The aim, procedure and results of the SIT study should be clearly stated.
The link between the study and the theory should be explicitly made.
2、社會(hui) 認知理論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 理論:
社會(hui) 認知理論——也被稱為(wei) “觀察性學習(xi) (observational learning)”——指人們(men) 會(hui) 通過模仿他人的行為(wei) 來學習(xi) 。我們(men) 更傾(qing) 向於(yu) 模仿與(yu) 我們(men) 相似的人和我們(men) 認同的人。模仿行為(wei) 需要我們(men) 有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我們(men) 需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模仿該行為(wei) 。
B. 經典研究:
Albert Bandura’s Bobo Doll Experiment(1961)
研究類型:laboratory experiment
目標(aim):研究兒(er) 童是否會(hui) 通過模仿成人榜樣來學習(xi) 暴力行為(wei)
過程(procedure):
研究的對象是3 - 5歲的兒(er) 童。該研究有三個(ge) 自變量(independent variable):兒(er) 童是否觀看了暴力行為(wei) 、兒(er) 童的性別及模型的性別。
一組孩子被分到不同房間觀看男榜樣或女榜樣的攻擊性行為(wei) ,例如用棒球棒猛擊不倒翁並對不倒翁大喊大叫。另一組孩子的榜樣們(men) 沒有做出攻擊行為(wei) ,隻是撫摸不倒翁。
然後,孩子們(men) 被單獨邀請進入一個(ge) 擺滿玩具的房間。在他們(men) 看完所有的玩具後,他們(men) 被告知他們(men) 不允許玩這些玩具,這使所有的孩子都感到沮喪(sang) 。接著研究人員觀察記錄了孩子們(men) 對不倒翁的行為(wei) 。
結果(Results):所有的孩子都對不倒翁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攻擊性。然而,看到攻擊性模型(the aggressive model)的那組是最好鬥的,而那些看了溫柔模型(the passive model)的孩子則表現出少量的攻擊性。
此外,男孩的行為(wei) 更為(wei) 暴力。不論暴力模型是男是女,他們(men) 都會(hui) 模仿,盡管他們(men) 認為(wei) 女榜樣的行為(wei) 是不可接受的,說“女士不應該那樣做”。而女孩會(hui) 更直接地模仿女榜樣。這表明孩子們(men) 都更認同同性榜樣。
本研究證實了社會(hui) 認知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孩子們(men) 通過觀察模型來學習(xi) 行為(wei) ,並且他們(men) 更傾(qing) 向於(yu) 模仿同性的行為(wei) 。一種解釋是孩子們(men) 會(hui) 更認同相同性別的榜樣,會(hui) 覺得如果他(或她)能做到,那麽(me) 我也能(擁有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從(cong) 而更有可能模仿榜樣的行為(wei) 。
C. 可能出現的題目
Potential SAQ:
Expla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with reference to one study.
Potential ERQ:
Evaluate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RQ解題注意事項:
An explanation of the theory so that it can be linked to the studies.
At least two pieces of research that are then evaluated.
The command term "evaluate" requires that students write about both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theory.
3、刻板印象 Stereotyping
A. 理論:
刻板印象指人們(men) 對特定類型的人有過度概括的觀點(oversimplified idea)。生活中有很多基於(yu) 性別、文化或年齡的偏見。
例如,女性都是糟糕的司機,或者所有的中國人都很保守和害羞。刻板印象既可以影響那些持有刻板印象的人,也可以影響那些被刻板印象標記的人。
Hamilton(1976)指出,刻板印象是一種虛幻的關(guan) 聯(illusory correlation)。人們(men) 在兩(liang) 個(ge) 變量之間建立了一種關(guan) 聯,即使它們(men) 內(nei) 在並無聯係。確認偏見(confirmation bias)會(hui) 強化刻板印象,因為(wei) 人們(men) 傾(qing) 向於(yu) 根據自己現有的信念來解釋信息。
例如一個(ge) 認為(wei) 女性都是糟糕司機的人看到兩(liang) 個(ge) 車輛相撞,會(hui) 更傾(qing) 向於(yu) 是女司機的錯誤導致了事故,盡管事實可能並不如此。 Stereotype boost 指的是刻板印象對人們(men) 的積極影響。自信心的增強會(hui) 導致更好的表現,比如中國學生在外國人麵前會(hui) 對數學更自信。相反,stereotype threat會(hui) 人們(men) 產(chan) 生負麵影響。當人們(men) 擔心自己的行為(wei) 方式會(hui) 證實對其群體(ti) 成員的負麵刻板印象時,會(hui) 變得更加焦慮,從(cong) 而影響工作表現。
B. 經典研究:
Shih's (1999)
研究類型:laboratory experiment
目標(aim):研究stereotype boost和stereotype threat是如何分別影響人們(men) 行為(wei) 的
過程(procedure):46名在美國大學學習(xi) 的亞(ya) 裔女性被隨機分配到了三個(ge) 組。在第一組中,參與(yu) 者被要求完成一份提醒他們(men) 女性身份的問卷;在第二組中,參與(yu) 者被要求完成一份提醒他們(men) 亞(ya) 洲人身份的問卷;第3組為(wei) 對照組,不進行問卷調查。之後,所有參與(yu) 者都完成了一個(ge) 同樣的數學試卷。
結果(Results):結果顯示,第一組的參與(yu) 者在數學測試中的表現不佳。這可能是由於(yu) stereotype threat。“女性不擅長數學”的概念導致了參與(yu) 者更多的焦慮和更差的表現。第二組的參與(yu) 者的表現明顯好於(yu) 對照組,這說明stereotype boost促進了對亞(ya) 洲人和數學的積極刻板印象,增加了參與(yu) 者的自信。
C. 可能出現的題目
Potential SAQ:
Explain one theory of the formation of stereotypes with reference to one study.
Explain on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stereotyping on behaviors.
4、文化熏陶 Enculturation
A. 理論:
文化熏陶 (enculturation)指的是“成為(wei) ”我們(men) 所在文化一員的過程。
行為(wei) 上的文化熏陶(Enculturation on behaviors)意味著我們(men) 的音樂(le) 偏好、傳(chuan) 統節日、語言使用、食物選擇以及如何度過空閑時間等行為(wei) 都受到我們(men) 文化的影響。比如,我們(men) 從(cong) 小就被爸爸媽媽教授如何使用筷子。
認知上的文化熏陶(Enculturation on cognition)指我們(men) 對社會(hui) 關(guan) 係、性別角色、時間取向、健康和疾病以及道德的態度都受到所在文化的影響。比如,狩獵文化的人可能更獨立,更看重個(ge) 人主義(yi) 。而在蘇聯,孩子們(men) 會(hui) 從(cong) 小被教導說他們(men) 是共產(chan) 主義(yi) 的建設者。
B. 經典研究:
Odden & Rochat (2004)
研究類型:觀察(observation)
目標(aim):研究觀察性學習(xi) (observational learning)在薩摩亞(ya) 文化熏陶中的作用
過程(procedure):研究人員對薩摩亞(ya) 一個(ge) 村莊的28名兒(er) 童進行了持續25個(ge) 月的觀察。在薩摩亞(ya) 文化中,父母對子女的學習(xi) 采取不幹預的態度。薩摩亞(ya) 的孩子們(men) 在很大程度上隻能自己學習(xi) ,沒有成年人激勵或組織他們(men) 的學習(xi) 。在觀察結束時,研究人員讓孩子們(men) 完成了一項測試(有選擇題組成),測試他們(men) 對薩摩亞(ya) 社會(hui) 價(jia) 值觀的認識。
結果(Results):觀察發現,薩摩亞(ya) 的孩子們(men) 花了很多時間觀察成年人是如何釣魚的。孩子們(men) 10歲的時候就開始借用捕魚設備(沒有任何成年人的監督),12歲的時候,大多數人都能捕魚了(盡管從(cong) 未被教過如何捕魚)。多項選擇題測試表明,大多數孩子對他們(men) 的社會(hui) 的概念、儀(yi) 式和儀(yi) 式有一個(ge) 基本的了解。孩子們(men) 僅(jin) 僅(jin) 通過觀察和偷聽別人的談話就能學習(xi) 他們(men) 文化的規範。
這些研究證明了觀察性學習(xi) (Observational learning)在文化熏陶(enculturation)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僅(jin) 僅(jin) 通過觀察和模仿,孩子就能學習(xi) 到自己文化的價(jia) 值觀、規範和行為(wei) 。 C. 可能出現的題目
Potential SAQ:
Explain one study of the enculturation of one behavior.
Potential ERQ:
Discuss the enculturation of one behaviour.
5、文化適應 Acculturation
A. 理論:
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指人們(men) 在接觸兩(liang) 個(ge) 及以上的文化群體(ti) 中心理和行為(wei) 上發生的變化。當搬到另一種文化中時,個(ge) 人會(hui) 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做出選擇:我要在在多大程度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
Berry (1974)認為(wei) 一共有四種文化適應策略。
第一種是同化(assimilation),指舍棄原有文化去接受新文化的價(jia) 值觀。
第二種是整合(integration),指既保持原有文化又接受新文化。
第三種孤立(isolation),指保持原有文化卻不能融入新文化。
第四種是邊緣化(marginalization),指既失去了與(yu) 家鄉(xiang) 文化的聯係又不能融入新文化。
文化適應的過程可能會(hui) 給人們(men) 帶來壓力。這被稱為(wei) 異文化壓力(acculturative stress)。移民經常會(hui) 經曆文化適應的心理、生理和社會(hui) 困難,有人會(hui) 焦慮、抑鬱。
B. 經典研究:
Miranda and Matheny (2000)
研究類型:問卷調查(survey)
目標(aim):研究哪些因素對美國拉丁裔移民的異文化壓力有影響
過程(procedure):研究者抽樣調查了200名美國拉丁裔移民,讓他們(men) 完成了一份問卷,以測試他們(men) 的異文化壓力水平以及可能影響其的幾個(ge) 因素。
結果(Results):研究發現,擁有有效的應對策略、良好的英語水平和強大的家庭結構的移民不太可能經曆異文化壓力。
C. 可能出現的題目
Potential SAQ:
Explain acculturation with reference to one study.
Potential ERQ:
Discuss acculturation.
6、全球化 Globalization
A. 理論:
全球化是指由於(yu) 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和經濟係統正在相互聯係。全球化促進了以個(ge) 人主義(yi) (individualism)、自由市場經濟(free-market economics)和民主(democracy)為(wei) 基礎的全球文化的形成。
全球文化(global culture)強調選擇的自由、個(ge) 人權利、對變化的開放態度以及對差異的容忍。現在許多人形成了雙文化身份(bicultural identities),融合了當地文化和全球文化。互聯網和社交媒體(ti) 的發展讓我們(men) 可以與(yu) 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在任何地方購買(mai) 商品。人們(men) 的價(jia) 值觀和行為(wei) 都會(hui) 受到全球文化的影響。
B. 經典研究:
Becker et al (2002)
研究類型:natural experiment
目標(aim):研究全球化如何影響斐濟人對體(ti) 重的態度
過程(procedure):在電視出現之前,斐濟文化以胖為(wei) 美。研究人員想知道電視的引入是否會(hui) 導致斐濟人飲食態度的變化及厭食症等行為(wei) 。研究對象為(wei) 63名16-18歲的斐濟女學生。第一組是在1995年研究的,第二組是在1998年測試的。兩(liang) 組都接受了EAT-26測試。這是一種標準的西方測試,用來衡量飲食失調的症狀。測試結束後,兩(liang) 組人都進行了後續采訪,以確認是否有暴飲暴食或自助嘔吐行為(wei) (purging behaviors)。
結果(Results):結果顯示,與(yu) 1995年組相比,1998年組在進食障礙測試中得分明顯更高。1995年的女孩中沒有一個(ge) 報告有自助嘔吐行為(wei) ,但在1998年,這一比例達到了11.3%。到1998年,77%的受訪者表示,電視讓他們(men) 對自己的體(ti) 型有了不同的看法。他們(men) 很羨慕電視上身材苗條的人,希望自己更像他們(men) 。可以看到,斐濟人對於(yu) 身材和體(ti) 重的認知收到了全球文化的影響。
C. 可能出現的題目
Potential ERQ: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on individual behavior.
Evaluate one or more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e study of globalization and behaviour.
寫(xie) 在最後的總結
今天我們(men) 學習(xi) 了IB心理的社會(hui) 文化板塊小夥(huo) 伴們(men) 是不是發現心理其實沒有那麽(me) 枯燥呢~ 未來我們(men) 會(hui) 有更多的幹貨整理給大家哦下期再見~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