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被譽為(wei) IB的皇冠課程(crown course),不僅(jin) 鼓勵學習(xi) 者打通各個(ge) 學科邊界,還培養(yang) 跨學科思維。其玄妙深遠,博大精深,往往被IB學習(xi) 者稱為(wei) "玄學"。每年9月1日發布的北半球考期論文,又被譽為(wei) "玄之又玄"的題目。
它從(cong) 一個(ge) 抽象的命題出發,要求考生結合兩(liang) 個(ge) 知識領域,厘清概念,搭建論證,尋找論據,解釋理由,從(cong) 多角度、跨領域、多學科的分析一個(ge) 題目,完成不多於(yu) 1600字英文(或2000字中文)的學術論文。
近年來,隨著"卷王”的加入,TOK的論文難度逐年提升。雖然南北半球IB的考生人數逐漸遞增,但是獲A的比例並沒有隨之水漲船高,反而是處於(yu) 不斷下降的波動性當中。
TOK的論文不僅(jin) 要滿足評分標準中的"三句話六要點",同時還要,一篇優(you) 秀的TOK論文要同時考慮到:分析角度的多元性,例證的新穎性,論點的充分性,以及與(yu) 知識領域(或"知識本質")的關(guan) 聯性。如何"解題",如何挖掘新的視角?下麵我們(men) 就對今年的題目進行初步的分析。
問題1
在知識的產(chan) 生過程中,可複製性是必需的嗎?請參考兩(liang) 個(ge) 知識領域展開你的應答。
Is replicability necessary in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Discuss with reference to two areas of knowledge.
本題目把討論的範圍限製在“知識的生產(chan) ”。
眾(zhong) 所周知,知識的生產(chan) (production)、獲取(acquisition)、交流傳(chuan) 播(communication)是TOK論文常涉及的關(guan) 鍵主題。人類知識浩如煙海,不是每次產(chan) 生的知識都值得我們(men) 信任,是否具有“可複製性”就成為(wei) 我們(men) 衡量是否可靠的重要標準。
涉及到的TOK關(guan) 鍵詞:可複製性(replicability)
背景與(yu) 定義(yi) :在知識的產(chan) 生中,研究的可複製性常常與(yu) 研究的有效性和客觀性息息相關(guan) 。據自然雜誌社的數據,70%的研究人員曾試圖複製另一個(ge) 科學家的實驗,缺以失敗告終,超過一半的研究人員無法重複自己的實驗?這種現象代表了什麽(me) ?如何用TOK的術語去解釋?
可複製性的兩(liang) 麵性:知識可以被反複複製,這說明它經得起考驗。但是,這種可複製性也可能導致災難的後果,如果人類的知識都是被反複複製,那麽(me) 無論是從(cong) 效率上還是結果上,都未必最佳。"謊言重複一千遍也不可能成為(wei) 真理"。這個(ge) 題目嚐試讓我們(men) 反思,"可複製性"在知識產(chan) 生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適合選擇的AOK搭配:考慮到領域的互補性,自然科學和藝術都是不錯的角度。
問題2
對於(yu) 藝術家和自然科學家來說,哪個(ge) 更重要:什麽(me) 是可以被解釋的還是什麽(me) 是不可以被解釋的?請參考藝術和自然科學展開你的應答。
For artists and natural scientists,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what can be explained or what cannot be explained? Discuss with reference to the arts and the natural sciences.
這個(ge) 題目直擊藝術和自然科學這兩(liang) 個(ge) 知識領域最核心的本質。
當談到“可解釋”(can be explained)時,這意味著,麵對一個(ge) 複雜的現象,我們(men) 能夠找到現象背後的原因。這對科學家來說無疑是至關(guan) 重要的,如果我們(men) 的宇宙是無法被解釋,充滿了各種“奇遇”和“隨機”,會(hui) 從(cong) 根本上取消科學存在的意義(yi) 。科學就是希望解釋我們(men) 這個(ge) 世界運行的規律。
問題3
如果我們(men) 是在排除某些信息和聲音的“信息同溫層”裏獲取知識,這有關(guan) 係嗎?請參考兩(liang) 個(ge) 知識領域展開你的應答。
Does it matter if our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happens in “bubbles” where some information and voices are excluded? Discuss with reference to two areas of knowledge.
這個(ge) 題目看起來比較晦澀難懂,我們(men) 隻需要抓住英文中的"bubbles"這個(ge) 詞就可以。
這個(ge) 概念可以追溯到伊萊·帕裏澤(Eli Pariser)的《過濾泡》(The Filter Bubble: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裏麵預言了被“泡泡”包圍的世界。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小時吹過肥皂泡,泡泡內(nei) 部和外部是兩(liang) 個(ge) 世界。當這個(ge) 隱喻用來描述信息時,大有深意。
問題4
你是否同意“令人吃驚的是,如此少的知識可以賦予我們(men) 如此大的力量”(伯特蘭(lan) ·羅素)這一說法?請參考自然科學和另外一個(ge) 知識領域展開你的應答。
Do you agree that it is “astonishing that so little knowledge can give us so much power” (Bertrand Russell)? Discuss with reference to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one other area of knowledge.
這個(ge) 題目也是非常"令人吃驚",羅素作為(wei) 一代大哲,深刻指出了"極少量"的知識對人類曆史所起到的關(guan) 鍵作用。
人類的知識浩如煙海,而能夠影響人類曆史進程的終究是極少量的知識。
問題5
視覺化呈現是否總是有助於(yu) 知識的交流?請參考人文科學和數學展開你的應答。
Are visual representations always helpful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knowledge? Discuss with reference to the human sciences and mathematics.
這個(ge) 題目聚焦在“知識交流和傳(chuan) 播的過程”(the communication of knowledge),需要考生分析影響知識交流/傳(chuan) 播的因素。
"交流"的過程包含著從(cong) 編碼到解碼的諸多因素,視覺化的呈現可能會(hui) 對其中每個(ge) 步驟,都起到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當把文字語言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時,肯定有非常多的優(you) 點。雖然視覺化的信息更容易理解,但是這種呈現的方式也可能造成一些信息的損耗,這對“知識的交流”未必有利。
問題6
我們(men) 產(chan) 生的知識在多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我們(men) 所使用的方法?請參考曆史和另外一個(ge) 知識領域展開你的應答。
To what extent is the knowledge we produce determined by the methodologies we use? Discuss with reference to history and one other area of knowledge.
這個(ge) 題目中最關(guan) 鍵的概念是"detemined"(取決(jue) 於(yu) )。
這意味著"使用的方法"和"知識的生產(chan) "之間,存在著某種因果關(guan) 係。這個(ge) 似乎比較好理解,因為(wei) 任何知識都基於(yu) 某些方法的。但方法的使用,是否起到了決(jue) 定性的作用?這就變成了有爭(zheng) 議性的問題。
TOK的題目極具有挑戰性,難度極大,這種高難度的挑戰對考生的智力,耐力和學術能力都是一種巨大的挑戰。
對於(yu) 還沒進入DP2階段的同學們(men) ,從(cong) 現在開始鞏固自己的專(zhuan) 業(ye) 度,拓展自己的學術眼界,培養(yang) 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很重要,競賽是一個(ge) 很好的綜合提升方式。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