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r的學習(xi) 生活被無休止的寫(xie) 寫(xie) 寫(xie) 充斥著。不管是每門課的IA,還是最後的TOK/EE,繁重的寫(xie) 作任務讓同學們(men) 苦不堪言。
IA和EE究竟該怎麽(me) 搞?選題是第一步,好的選題能夠幫助學生成功開局!但大部分同學都會(hui) 經曆頭腦風暴,抓耳撓腮也想不出合適的主題,一籌莫展。
今天老師就來說說IA和EE選題的正確方法和常見誤區,為(wei) IA和EE做好準備。
學術寫(xie) 作裏有句行話:“好的題目是一篇成功論文的一半” 。
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同學的EE論文已經差不多寫(xie) 完了,才收到他的求問,說:老師,我感覺我的論文寫(xie) 得有點亂(luan) ,你看該怎麽(me) 改?拿來一看,原來選題就有問題,特別“失焦”(un–focused),特別籠統。這樣的問題實在難以“妙手回春”。
所以,不管是對於(yu) IA,還是EE,乃至任何一篇Essay,選題永遠都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可惜,很多同學在動筆前並沒有認真思考什麽(me) 樣的題目和問題才是“好”的,反而匆忙間陷入了很多誤區。
我就在從(cong) 總體(ti) 上跟大家聊一下,選題時候到底怎麽(me) 做才是正確的選擇。
第一步:可談
所謂簡單是相對的!
首先說學科,這是每個(ge) 同學寫(xie) EE時候第一個(ge) 撓頭的問題。由於(yu) IA是每個(ge) 科目都要求的,所以寫(xie) IA時不存在取舍學科的問題。
撓頭一般是因為(wei) 這樣一個(ge) 兩(liang) 難:選題的時候,是選自己不熟悉但是相對簡單的科目,還是選自己熟悉但是相對複雜,相對較難的科目?
常見的建議是選擇簡單的科目,理由是好把控,好把控就好上分。但我不建議大家這樣做:
什麽(me) 算“簡單的”科目,什麽(me) 又算“複雜的、較難的”科目?
學數學的同學常常認為(wei) 文學簡單,不就是隨便聊幾句感想嗎?
學文學的又常常覺得數學簡單,不就是找個(ge) 生活實例套一套數學公式嗎?
其實,所謂“簡單”、“複雜”,不過是戴著有色眼鏡的狹隘理解罷了。
隻要深入進去,沒有任何一個(ge) 學科一門知識是“簡單”的。(by the way, 如果還持有這種理解,應該立即回爐補一下TOK的第一課:視角與(yu) 知識。)
退一步講,即使真有簡單的科目,那麽(me) ,簡單就意味著好寫(xie) 好上分嗎?事實恰恰相反。
簡單的立意隻能寫(xie) 出簡單的論述,而這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出發點恰好與(yu) EE和TOK的要求相反,這兩(liang) 門是整個(ge) IBDP的核心,是其精華所在。
說白了,這3分說多不多,想要的話就是要去挑戰的,而不是能“保”下來的。
所以,EE選題當然要選擇自己熟悉的,感興(xing) 趣的,有話說的科目。隻有這樣,你才有可能發展出一篇充實、有力,真正能夠讓自己脫穎而出(stand out)的論文。這叫做“可談”。
第二步:可探
選題太寬太泛不可行
接著,來說說題目到底應該怎麽(me) 選。這裏麵的問題有很多,這裏說一個(ge) 最大的問題,也是很多同學最常犯的一個(ge) 錯誤,就是選題太寬太泛,EE如此,IA亦然。
比方說下麵這些題目,同學和家長們(men) 可以參與(yu) 投票,以下五個(ge) 選題哪些是好題目,哪些是差題目。
我們(men) 來逐一看下這些選題的問題:
前兩(liang) 個(ge) 選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寬泛。以第一題為(wei) 例:π的性質有很多,整個(ge) 西方文學中悲劇英雄的形象更是繁多,它們(men) 怎麽(me) 可能是一篇幾千字的essay能夠說盡的呢?再有,π的性質和悲劇英雄都並非是全新的話題,早有人從(cong) 各個(ge) 角度考察過了。
那麽(me) 作為(wei) 一個(ge) 中學生,再寫(xie) 一篇該主題的論文,你的有趣視角和新鮮思路是什麽(me) ?這才是思考和選題的起點。
第三、四選題就有了一定的具體(ti) 性,至少,它們(men) 開始有了“限定意識”,把題目的思考範圍限定到一個(ge) 局部內(nei) 。但是,也還不夠到位:
第三題的醫療的進步有很多方麵,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涉及林林總總,用一篇論文把它們(men) 的關(guan) 係全部囊括還是顯得龐大;
第四題中研究對象已經比較具體(ti) ,但若能進一步限定到某一類或某種特點的漫畫書(shu) ,則更為(wei) 聚焦、妥當。
相比之下,第五個(ge) 選題就非常具體(ti) 、非常清晰。看到這個(ge) 題目後,會(hui) 非常明確地預期論文將要回答,解釋一個(ge) 什麽(me) 樣的問題。好的論文題目就應該向這個(ge) 標準看齊。
為(wei) 此,同學在選題的時候需要的不是發散思維,而是相反當你遇到一個(ge) 讓自己感興(xing) 趣的話題時,先不要衝(chong) 動,而是要以它為(wei) 起點,去逼問自己更具體(ti) 的問題。
你可以嚐試用下麵的問法提示自己:
此外,當同學實在找不出自己想要寫(xie) 什麽(me) 問題的時候,可以考慮采用比較型的寫(xie) 作策略,也就是對兩(liang) 個(ge) 對象,可以是概念、作者、文本、方法,等等進行比較。
這個(ge) 方法很好用,很利於(yu) 激活思維,但同時也要注意:比較策略不容易收得住,不容易寫(xie) 得緊湊。對於(yu) 字數並不算多的IA和EE,使用比較策略需要慎重。
有一個(ge) 具體(ti) 而明確的問題,這叫做“可探”。
第三步:可做
你的選題有足夠內(nei) 容支持嗎?
最後,在“可談”“可探”的基礎上,同學還應該注意“可做”。所謂“可做”,就是說選定的題目要有研究條件和資料去操作、執行。這一條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真到了實際中,很多同學仍然會(hui) 在這裏踩坑。
不少同學是寫(xie) 到中段,才漸漸發覺能支持的資料並不充分。這時換題已然代價(jia) 極大,可謂進退失據。
想要避免踩坑,需要同學懂得“探究思維”,把自己平時寫(xie) 作文的習(xi) 慣流程改過來。
傳(chuan) 統上,同學寫(xie) 作文是先構思,後搜集素材,選題立意靠“拍腦袋”。但IA和EE這樣的學術性寫(xie) 作過程正好相反。同學得先做好一定程度的背景工作,然後再妥妥地敲定一個(ge) 題目。
同學們(men) 得要做文獻閱讀,看看想要探討的這個(ge) 問題前人有沒有研究過;特別對於(yu) 物化生這三科來說,得要先行摸一下底,看看自己想做的題目有沒有條件做實驗。
此外特別提醒同學們(men) ,隻要有可能,應當盡可能在定題前與(yu) 你的課程老師進行交流,聽取他的意見,也向他匯報你的想法。
總之,同學們(men) 謹記住論文選題的六字訣:可談、可探、可做。最後,注意一個(ge) 高能預警:EE和IA的選題不要重複!不要重複!不要重複!
不要把EE當成是IA的拓展,這是致命雷區,千萬(wan) 不要踩!
選對了題目,萬(wan) 裏長征就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當然,寫(xie) 作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其他方麵的問題和難點,包括如何把自己的論說跟文獻連結起來,如何遣詞造句能寫(xie) 得規範得體(ti) ,導論、主體(ti) 、結論部分分別該怎麽(me) 寫(xie) ,等等
總之,如何寫(xie) 出“學術味”,這些寫(xie) 作點需要一個(ge) 個(ge) 解決(jue) 。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