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清晨,一輛載著樹德中學國際部誌願者的巴士緩緩駛離成都市區,穿過初春的田野和錯落的城鎮,最終停在了金堂特殊教育學校的門口。
陽光斜斜地灑在教學樓的走廊上,15名樹德國際部學生誌願者帶著滿滿兩(liang) 袋的手工材料和滿心的期待,即將開啟一場名為(wei) “心手相連,共繪彩虹”的特別旅程。
為(wei) 什麽(me) 是金堂特殊教育學校
金堂特殊教育學校創辦於(yu) 1994年,現有在校生130餘(yu) 人,他們(men) 大多數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聽覺或發育障礙的特殊需求兒(er) 童,但他們(men) 同樣渴望表達、交流和被看見。
活動伊始,金堂特校校長鄒紅英與(yu) 樹德國際部誌願者們(men) 進行了一次真摯的交流。對話中,她感慨道:“這些孩子的確特殊,但他們(men) 的世界很單純,沒有攻擊性。
他們(men) 其實特別不容易,為(wei) 了學會(hui) 我們(men) 看來最簡單的技能,他們(men) 要付出比普通孩子多十倍、百倍的努力,他們(men) 的存在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跡。”正是這份對特殊兒(er) 童深刻的理解與(yu) 尊重,激發了樹德國際部誌願者們(men) 內(nei) 心深處的共鳴。
他們(men) 不是以"幫助者"的身份而來,而是希望成為(wei) 與(yu) 孩子們(men) 平等交流的"夥(huo) 伴"。正如活動指導教師Jeffrey所說:“真正的共情不是憐憫,而是保持好奇的傾(qing) 聽,有效的幫助不是自我滿足,而是尊重接收者的主體(ti) 性。”
在這裏,誌願者們(men) 將麵對的不僅(jin) 是一次誌願服務,更是一次關(guan) 於(yu) 生命、關(guan) 於(yu) 成長的深刻對話。每一個(ge) 特殊的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這正是樹德國際部誌願者選擇走進金堂特校的初衷——通過麵對麵的互動,為(wei) 特殊兒(er) 童帶去歡笑,也為(wei) 普通青少年打開認知世界的不同角度。
公益不是單向給予,而是雙向成長
在正式活動拉開帷幕之前,樹德國際部學生誌願者們(men) 經曆了緊張的籌備階段。他們(men) 通過查閱資料、組織培訓等初步了解了特殊兒(er) 童的溝通特點和行為(wei) 需求,並認真學習(xi) 了如何用簡單明了的語言交流、如何借助肢體(ti) 動作傳(chuan) 遞信息、甚至如何接受“被拒絕”,這些體(ti) 驗比任何課堂說教都更能培養(yang) 他們(men) 的共情能力。
為(wei) 了讓每個(ge) 孩子都能獲得最適合的互動體(ti) 驗,誌願者們(men) 精心策劃了一係列分層活動。他們(men) 根據特校提供的學生情況將活動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層次——針對溝通能力較好的孩子設計了黏土創意和粘毛球活動,為(wei) 中度、重度障礙兒(er) 童準備了簡單的彩紙粘貼畫。
這份用心在活動當天得到了最好的回報。當誌願者們(men) 走進活動室時,他們(men) 不再是手足無措的"外來者",而是帶著溫暖笑容的"大朋友"。孩子們(men) 敏銳地感受到了這份真誠,活動室裏的氣氛很快熱絡起來。
手工環節,孩子們(men) 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創作中,小手靈活地揉捏著彩色黏土,誌願者們(men) 則在一旁耐心示範,時而用筆墨與(yu) 他們(men) 交流、引導,在共同努力下,一件件充滿創意和童趣的作品讓人眼前一亮。
誌願者們(men) 還走進了孩子們(men) 的班級與(yu) 他們(men) 進行深入交流互動,他們(men) 耐心地學習(xi) 著手語,試圖跨越語言的障礙與(yu) 他們(men) 建立更加緊密的聯係。在操場上,他們(men) 和孩子們(men) 一起奔跑、歡笑,共同享受著運動的快樂(le) 。這些看似簡單的互動,卻在孩子們(men) 的心中種下了友誼和希望的種子。
誌願者們(men) 學習(xi) 手語
誌願者與(yu) 金堂特校學生一起進行體(ti) 育鍛煉
在金堂特校教師陳老師看來,這樣的活動既能發揮孩子們(men) 的特長,更是他們(men) 融入社會(hui) 、建立自信心的寶貴機會(hui) 。誌願者們(men) 也收獲了遠超預期的感動——那些真誠的笑容、小小的進步、無聲的交流,都在訴說著一個(ge) 真理:公益從(cong) 來不是單方麵的付出,而是在真誠互動中實現的雙向成長。
教育的另一種維度
教育最美的樣子,是讓每個(ge) 生命都能被看見、被理解。這場特殊的誌願活動,正是樹德國際部"全人教育"理念最生動的實踐。
活動結束後,高一13班的蔡汶軒內(nei) 心久久不能平靜,她和小夥(huo) 伴們(men) 分享道:“最讓我感動的是,跑操結束時有一個(ge) 小妹妹突然跑來輕輕抱住我,小聲地說‘謝謝你們(men) ’。那一刻,我心生暖意,想起泰戈爾的詩句‘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這些孩子麵對坎坷依然笑容真摯。其實,他們(men) 和我們(men) 並無不同,每顆心都值得被溫柔以待。”
誌願者與(yu) 金堂特校學生一起進行體(ti) 育鍛煉
活動指導教師Jeffrey說:“這場看似尋常的陪伴之旅,實則是構建生命教育的立體(ti) 課堂。當我們(men) 的學生放下‘誌願者’的身份標簽,真正以夥(huo) 伴的姿態融入特校孩子的世界時,他們(men) 獲得的是對生命多樣性的敬畏與(yu) 謙卑。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men) 看到的不僅(jin) 是愛心的滋長,更是一個(ge) 個(ge) 健全人格的雛形,這種能看見他人困境、願參與(yu) 社會(hui) 改善、懂敬畏生命差異的素養(yang) ,才是教育真正要培育的根基。”
誌願者與(yu) 金堂特校學生在紙上對話
知恩於(yu) 心,感恩於(yu) 行。這些年,樹德國際部的學子們(men) 一直行走在公益的道路上。他們(men) 為(wei) 華西醫院的白血病患兒(er) 送去真摯的祝福;他們(men) 走進雅安張溝小學,實現孩子們(men) 的新年願望;他們(men) 深入簡陽紅壩村,為(wei) 貧困戶們(men) 精心布置新家;他們(men) 心係流浪小動物,捐贈過冬物品;他們(men) 還積極投身鄉(xiang) 村支教,開展農(nong) 產(chan) 品公益直播售賣......
這些年輕誌願者們(men) 在活動中展現的品質——不求回報的付出、跨越差異的理解,持之以恒的毅力、勇於(yu) 擔當的精神,恰恰勾勒出社會(hui) 最需要的青年畫像。當這樣的青年越來越多,我們(men) 的社會(hui) 就會(hui) 形成一種新的氣候:在這裏,強者懂得彎腰,智者願意傾(qing) 聽,每個(ge) 人都能夠既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又能與(yu) 他人建立真誠的連接。或許,這就是教育的最高層——培養(yang) 既能仰望星空,昂首追夢,又懂得以溫柔目光注視世界的時代新青年。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