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日進行的AP心理學考試已經結束。本場考試為(wei) 線下紙筆考試,這篇文章涉及到的考卷為(wei) 國內(nei) 卷,希望能夠通過對應的考情回顧與(yu) 分析,幫助大家做難度參考。
整體(ti) 情況總結
AP心理學是社科和科學都沾的科目,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多,MCQ和FRQ題幹閱讀量較大,對閱讀速度和閱讀能力要求較高。尤其是在今年MCQ難度中等偏上,FRQ難度中等微偏上的情況下,同學們(men) 需要注意調整做題節奏,加快做題速度。
有多位同學表示時間很緊張,沒有做完題,所以同學們(men) 平時練習(xi) 的時候要學會(hui) 控製時間,不要在一道題上耗太久。但這次考試也不是沒有好消息,關(guan) 於(yu) 不同的neurotransmitters和drugs幾乎沒怎麽(me) 考,這也是心理學最難背的一部分。
MCQ整體(ti) 分析
這一次的選擇題整體(ti) 中等偏難,對簡單常考的知識點考察較為(wei) 靈活,會(hui) 融入一些容易混淆的情景裏。且覆蓋的知識麵很廣,也有涉及一些冷門的知識點,比如八單元psychological disorder治療藥物過量的病症。
FRQ題目解讀
這一次的FRQ題目設置較為(wei) 常規,考察的知識點不算深入,但可能會(hui) 有兩(liang) 三個(ge) 對同學來說略顯生疏的概念出現。題量適中,正常速度3分鍾左右一個(ge) 小題能夠剛好答完,整體(ti) 來說難度中等微微偏難。
第一題
大致思路:
第一題的形式很常規,題幹先給出一個(ge) 簡單的背景故事,讓考生將之後給出的心理學概念帶入背景故事中並說明其具體(ti) 作用。答這一類題的關(guan) 鍵在於(yu) 結合題目有效信息具體(ti) 闡述要解釋的概念。如果時間分外充裕也可以先寫(xie) 一遍概念的標準定義(yi) ,再結合背景故事分析,這樣的答案更加保險。
背景故事:爸爸和兒(er) 子想吃三明治,但發現家裏沒有麵包,於(yu) 是決(jue) 定去逛超市買(mai) 做三明治的食材,爸爸還記憶了一個(ge) groceries list。逛超市時,爸爸和兒(er) 子聽見貨架上的罐頭被人撞倒在地,而其他
顧客無動於(yu) 衷,於(yu) 是爸爸和兒(er) 子一起把罐頭重新擺好了。結賬時,爸爸教兒(er) 子使用自動掃碼機,兒(er) 子學會(hui) 了並自己掃描了最後三樣物品的條形碼。回到家後,爸爸發現自己忘買(mai) 芥末醬了。
1. Bystander Effect(unit 9 social psychology)
當超市裏貨架上的罐頭倒下時,由於(yu) 來往的顧客很多,每一個(ge) 顧客都認為(wei) 會(hui) 有人站出來采取行動,導致了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從(cong) 而使得一開始經過的顧客都對散落在地的罐頭無動於(yu) 衷。
2. Basilar Membranes(unit 3 hearing)
耳蝸基底膜震動使得分布在基底膜上的hair cells彎曲來傳(chuan) 導聲波,這樣爸爸和兒(er) 子才能聽到罐頭倒地的聲音。這裏需要注意的是,聲音傳(chuan) 導的全過程步驟非常複雜,但看題目我們(men) 隻需要解釋耳蝸基底膜在這中間的作用,也就是聽覺。
3. Altruism(unit 9 social psychology)
利他主義(yi) 是一個(ge) 較常見且憑借常識可以簡單判斷的概念。我們(men) 可以回答爸爸和兒(er) 子為(wei) 了其他顧客在購物時能有更幹淨的環境,於(yu) 是決(jue) 定犧牲自己的時間來收拾倒在地上的罐頭,這體(ti) 現了爸爸和兒(er) 子身上的利他主義(yi) 精神。這裏要注意的是,利他主義(yi) 強調無私地成全他人利益,答清具體(ti) 犧牲了什麽(me) 和奉獻了什麽(me) 都很重要。
4. Erik Erickson’s stage of 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unit 6 stage theory)
自治vs.羞恥和懷疑的階段主要出現在1-3歲幼兒(er) 中,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學習(xi) 如何控製自己的身體(ti) ,如何實現自己的個(ge) 人意願(例如potty training),如果在這一階段孩子不能學習(xi) 如何控製自身,他們(men) 長大後將懷疑自己的能力。結合題目,我們(men) 可以選擇回答:兩(liang) 歲半的兒(er) 子處於(yu) 這一階段,兒(er) 子在結賬時想要自己掃描商品的條形碼,當爸爸嚐試幫助兒(er) 子時,兒(er) 子對爸爸說“不”,堅持獨立完成最後的掃描,並對自己的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感到很滿意。
5. Serial-Position Effect(unit 5 memory)
係列位置效應由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兩(liang) 部分組成,指人們(men) 容易記住係列中出現的第一項和最後一項,而容易遺忘係列中間的項。結合題目,我們(men) 可以回答:由於(yu) 係列位置效應,爸爸記住了買(mai) 排在購物清單最前的麵包,也記住了買(mai) 排在購物清單最後的手巾,但卻遺忘了要買(mai) 排在購物清單中間的芥末醬。
6. Drive-Reduction Theory(unit 7 motivation)
驅力降低理論是生物學化的動機理論,主要指動機形成的原因是機體(ti) 內(nei) 驅力的刺激(例如饑餓、口渴、疼痛),強調生理需求。結合題目背景,我們(men) 可以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父親(qin) 和兒(er) 子感到饑餓,想吃三明治,但家裏沒有麵包,於(yu) 是兩(liang) 人被饑餓感驅使著去超市購買(mai) 食材製作三明治。
7.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unit 6 cognitive development)最近發展區指的是兒(er) 童現有水平和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這裏我們(men) 可以回答:現在的兒(er) 子還不會(hui) 自己掃描商品的條形碼,但在爸爸的教導下,兒(er) 子跨越了最近發展區,開發了掃描商品條形碼的新技能。
第二題
大致思路:
第二題是實驗相關(guan) 題,描述了實驗的目的、過程及變量,實驗部分著重考察對自變量因變量的判斷,也簡單地結合了一些知識點。
背景故事:
A在夏令營中當助教,她發現這裏的學員們(men) 經常喝含咖啡因飲料,到了晚上很難入睡且睡眠質量不太好。於(yu) 是,A決(jue) 定做一個(ge) 關(guan) 於(yu) 含咖啡因飲料攝入量與(yu) 睡眠時長的相關(guan) 性研究。
Part A
圖表中橫軸縱軸分別是睡眠時長和含咖啡因飲料攝入量,所有的數據點大致形成一條斜率為(wei) 負向下傾(qing) 斜的斜線。
1. 根據圖表,指出其橫軸與(yu) 縱軸變化量之間的關(guan) 係(unit 1 experiment)
這裏看到圖表中斜線斜率為(wei) 負,我們(men) 可以直接判斷含咖啡因飲料攝入量與(yu) 睡眠時間是負相關(guan) 的,也可以答隨著咖啡因飲料攝入量增加,睡眠時間逐漸變短。切記在描述相關(guan) 性研究的圖表時不要用上因果關(guan) 係的連詞。
2. 解釋REM Rebound對學員們(men) 產(chan) 生的影響(unit 2 sleep)
REM睡眠剝奪的反彈效應是指在被剝奪睡眠的情況下,被試者做夢的數量和時間都會(hui) 增加,由此來彌補被剝奪的夢。結合題幹,我們(men) 可以回答學員們(men) 第一晚因為(wei) 參加夏令營活動要早起,且晚上難以入睡,所以REM睡眠時間減少,導致第二天晚上學員們(men) REM睡眠時間顯著增長,做夢頻率也更加頻繁。且連續幾晚被剝奪睡眠後,學員們(men) 會(hui) 變得更加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Part B
小A決(jue) 定把學員們(men) 分為(wei) 兩(liang) 組,一組每天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另一組不能喝含咖啡因的飲料,據此來進一步調查咖啡因飲料對睡眠時長的影響。
1. 指出實驗中的自變量(unit 1 experiment)
自變量顧名思義(yi) 就是不受其他量影響自己獨立改變的量,這裏的自變量就是學員們(men) 是否喝了含咖啡因的飲料。
2. 如何讓Part B中的設計真正具有experiment的效度(unit 1 experiment)
這題考察的是實驗的相關(guan) 特性。要達到實驗的效度,最重要的就是控製變量。這裏答題重點是random assignment。我們(men) 可以首先隨機將學員分為(wei) 人數相同的兩(liang) 組,再隨機分配決(jue) 定哪一組是實驗組,哪一組是對照組,以此來排除confounding variables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3. 怎樣在實驗中插入double blind的設計(unit 1 research method)
每天讓兩(liang) 組學員服用外觀口感幾乎一模一樣的飲料(一組含有咖啡因,另一組不含咖啡因),對學員和進行操作記錄數據的研究員都隱瞞哪一組的飲料是含咖啡因的。注意雙盲設計需要對被測者和實驗員都不知道到底使用的哪一種treatment(也就是飲料到底含不含咖啡因)。
Part C
1. 解釋如何將EEG融入未來關(guan) 於(yu) 咖啡因攝入量對睡眠時長影響的研究中(unit 2 sleep)
EEG能測定腦電波,通過腦電波的不同頻率和形狀,我們(men) 可以大致判定受測者所處的睡眠狀態。REM睡眠顯示的腦電波是急促的鋸齒狀的,所以我們(men) 可以通過監測EEG測定受測者的REM 睡眠時長,再結合咖啡因攝入量進行一個(ge) 實驗的大體(ti) 描述就好,這一題的考察重點主要在通過EEG測定REM睡眠時長的方法。
2. 解釋A如何用Incentive Theory來激勵學員們(men) 多喝無咖啡因飲料(unit 7 motivation)
激勵理論是指個(ge) 體(ti) 因為(wei) 外部刺激調節自己做事的狀態,所以隻要結合背景故事答出一些外部激勵因素就好。例如:A每天都會(hui) 獎勵當天用無咖啡因飲料代替含咖啡因飲料攝入的學員100美元,由此來鼓勵學員們(men) 多喝無咖啡因飲料。
以上就是本次國內(nei) 心理學考試的一個(ge) 整體(ti) 回顧啦,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評論已經被關(guan) 閉。